榜单搜索
首页 人物 政商人物 国家元首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7分,甘地被反对分子刺杀,享年78岁。
中文名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外文名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别号名称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
出生日期
1869年10月2日
性别
国籍
印度
民族
印度斯坦族
出生地
英属印度波尔班达尔(一译博尔本德尔)
生肖
去世日期
1948年1月30日
职业职位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
代表作品
《印度自治》《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主要成就
印度国父,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之一,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目录

人物简介

早年经历

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

1888年,甘地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学院的法学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

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的道路,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中期经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一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

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

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晚年经历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

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参见“食盐进军”词条),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

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

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入狱直到1944年5月。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歧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

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主要成就

政治

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国大党从一个势单力薄的政党一跃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印度的抗英独立运动也迅速扩展到全民的范围。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赢来了独立。然而,意义不仅仅在于此,他对印度的贡献,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创立的独特思想体系更是深入影响到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学等等各个方面。

思想

理论学说创建

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为核心理论的学说,以非暴力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动的基础。他首先抛开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繁琐仪式的一面,将道德伦理的说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认为真理就是神。在探索真理接近神的过程中,甘地认为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这种非暴力从本质上是指,爱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爱的原则,哪怕是对待仇敌也同样如此。甘地坚信精神的力量,认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这种善性,并坚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恶,甚至是感化一切恶的行为和事物。回到印度之后,甘地就开始用他的这一套真理与非暴力的学说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斗争。他认为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是暴力的,不道德的。然而,英国人作为统治者同样是有人性的,并非敌人,因此,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通过自苦表现出对他们真诚的爱,并促使其改正错误。为此,甘地提出了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争取印度的自由独立的斗争策略。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

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指导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这些运动中,人民群众在甘地的带领下,放弃英国称号、职位,抵制英国法庭、学校,抵制英货,反抗税法等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非暴力不合作。1930年3月12日的徒步游行就是为反对食盐税法而进行的斗争中的一次。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他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全印度人民,特别是下层民众,他们纷纷参与到斗争中来。人民从来没有这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们满怀着胜利的信心和牺牲的精神,同强大的武装敌人进行着赤手空拳的斗争。参加运动的人们勇敢的高喊着甘地的名字走进监狱,将监狱看做是朝圣的圣地,其场面之壮观,令人震撼。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十舀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的时候,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国家的人民群众。甘地领导的运动动摇了殖民统治的基础,使得他们惊惶失措,不得不做出许多让步,从而为最后彻底取得印度的独立准备了条件。

甘地坚持追求真理和非暴力的理念,不仅表现且运用于实际斗争领域。甘地反对贱民制,认为这种制度不符合非暴力的原则,称它为印度教的污点。为反对贱民制,改善千千万万的贱民的生活状况,他创办报纸,宣传解救贱民的主张,并亲切地称贱民为“哈里真”(即神的儿子),同时自己还收养贱民子女做义子义女。甘地的反对贱民制的努力赢得了广大贱民阶层的爱戴,为独立后贱民政策的改革做出了贡献。除解救贱民运动之外,甘地进行社会改革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甘地认为村社制是印度传统精神的表现,他大力颂扬传统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抨击大机器生产是剥削农民毁坏人们精神道德完善的根源,因此,甘地乡村建设的活动中心是主张全面恢复手工纺织生产。他亲自带头开展手纺车运动,将手纺车看做是印度精神的宝贵财富。同时,甘地还大力在印度普及教育,加强清洁卫生等方面的运动。

在1937年7月出版的《贱民》上,甘地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界定:“我所说的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从身体、心智到精神得到全面的最佳的发展。”文化教育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开端。他希望儿童的启蒙教育应该是教给儿童一种有用的手艺,从而使学生一开始便能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艺进行生产性劳动。这样每一所学校便都能自给自足。可见,手工劳动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甘地解决印度教育的理想主义措施,这是后来甘地倡导纺车运动的理论基础。

后世影响

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就是深受着甘地的影响。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领导人,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和甘地一起为印度独立而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战友;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响(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因为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而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可以说,甘地影响了近现代印度的历史。

“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这个头衔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接受,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时代印度和英国的复杂关系。无论如何,这个头衔的广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对甘地这样一个对于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极其执著的人的广泛接受相一致的。

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是罗斯福,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圣雄甘地。

后世纪念

纪念日

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被定为甘地纪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国家法定假日,也是国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纪念日。

电影

电影《甘地》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的导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Attenborough);主演是本·金斯利(BenKingsley),他的一半血统也是来自古吉拉特邦。

雕塑

在美国,旧金山的Ferry楼旁,休斯敦的Herman公园,纽约的UnionSquare,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纪念处,华盛顿特区DupontCircle的印度使馆附近,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赠给加拿大温尼伯市一座雕塑,以表达他们对安家于此的加拿大人权博物馆的支持。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