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榫卯

榫卯是一种中国传统木工中接合两个或多个构件的方式。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被称作中式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中式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目录

应用

建筑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家具

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分类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作用

榫卯被称作中式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中式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长短榫

长短榫是在腿上部凿出长短不同的两个榫头,与面上的卯眼相接,因两榫头高低不同,可以使连接更加稳固。长短榫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夹头榫、抱肩榫、挂榫都会使用长短榫与面连接。长短榫是面板与线材连接中常见的榫卯结构。

楔钉榫

楔钉榫是连接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动即可。常见于圈椅的扶手、圆形几面、圆形拖泥等部位。楔钉榫是常见的线材连接结构。

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制家具中十分常见,常见于面板垂直拼接处。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结构家具中常用的榫卯结构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并在斜肩向内凿出三角形卯眼,相应的牙条亦作45°斜肩,并留出三角形榫头,两相扣接,严丝合缝。

穿带

穿带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见。将相邻的薄板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将两板拼合,可不使其从横的方向拉开。拼合粘牢之后,在其上开一个上小下大的槽口,里面穿嵌的是一个一面是梯形长榫的木条,即为穿带,穿带的梯形长榫一面稍宽一面稍窄,为了使其穿紧,长榫都是从宽的一边推向窄的一边。

粽角榫

粽角榫多用于四面平家具中,常见于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粽子角的格角,每个转角结合都形成六个45°格角斜线。在制作时,三根料的榫卯比较集中,为了牢固,一方面开长短榫头,采用避榫制作,另一方面应考虑用料适当粗硕些,以免影响结构的强度。

夹头榫

夹头榫是连接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案形结体家具的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收进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开长口,夹住牙条和牙头,并在上部使用长短榫与案面结合。

技术要求

传统榫卯结构技术要求:榫头厚度小于榫眼宽度0.1-0.2mm,当榫头厚度大于榫眼宽度时,由于挤压引起胶液流失从而降低胶合强度,装配时也容易使榫眼开裂。榫头宽度比榫眼长度大0.5-1mm,硬材为0.5mm,软材为1mm。榫头长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并大于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直角榫头的厚度:单榫接近于方才厚度的0.4-0.5,双榫的总厚度也需接近此数值。榫头端头常做倒角处理以方便插入榫眼,若部件的横截面超过40mm×40mm时宜采用双榫。榫结合采用基孔制,榫头厚度应调整到与方型套钻相符的尺寸,常用的厚度有6mm、8mm、9.5mm、12mm、13mm、15mm等规格。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