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马门溪龙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部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部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 相对较少。
目录

基本概述

食性:植食

生存时代:晚侏罗世

天敌:永川龙和马门溪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它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全长约11米,站立时臀高2.85米。它有一个又大又高的头,略程三角形,嘴里长满了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匕首。它的脖子很柔软,但尾巴很长,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奔跑时,翘起的尾巴可作为平衡器用。其前肢很灵活,指上长着又弯又尖的利爪,后肢又长又粗壮,也生有三趾。永川龙常出没于丛林、湖滨,行为可能像大象。

形态特征

体征

头骨很小,牙齿细弱,呈棒状,颈部长,脊椎粗大笨重,肢骨关节面粗糙。1957年在四川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长可达22米。体重近40吨,头小,颈部极长,伸直颇似一架起重机。大部分时间在湖泊、沼泽中渡过,借水力浮起笨重身体。到泥沙较硬的地方休息、产卵。主要以多汁水生植物为食。生存于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于白垩纪末期灭绝。 

身高

马门溪龙从头顶到尾尖长达22米,身高为7米,活着的时候体重达55吨,马门溪龙的颈部长达9米,是长颈鹿的3倍,包括长颈鹿在内,仅有7个颈椎,而马门溪龙却有19个颈椎,它的颈部还特别生有肋骨,称为颈肋,最长可达3米,能与后面第三个颈椎相连,增强了颈部的力量,但也使颈部转动起来很费力。 

脖子长

马门溪龙与另一种著名的恐龙――雷龙外形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脖子长度。它们的脖长最高可达到46英尺(约合14.02米),占到身体总长的一半。马门溪龙是一种食草恐龙,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 

马门溪龙有世界上最长的脖子,如果让它和长颈鹿比,长颈鹿会输得很惨,它的脖子总共有11—14米。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

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的头部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

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物种发现

名字来历

马鸣溪是宜宾市柏溪地名。1952年,金沙江马鸣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做马鸣溪龙。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因杨教授的口音,误将“马鸣溪”听为马门溪,从此马门溪龙便记录在各种文献上。又因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工地上开山筑路时发现的,按照双名法规定,又以建设给它取了个种名,所以叫建设马门溪龙。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模式种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

发现过程

马门溪龙的第一具化石是在1952年,于四川省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设工地上发现。这个部份骨骸在1954年被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命名为马鸣溪龙。但由于研究人员的口音问题,被误作为马门溪龙。因为马门溪龙的化石是在建设工地中出土,因此杨钟健将模式种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M.constructus)。

马门溪龙的模式标本身长22—30米,颈部长度为11—14米,是发现时的已知颈部最长动物。这个模式标本有19个颈椎,上有长条颈部肋骨。

在1972年,发现了第二个种,合川马门溪龙(M.hochuanensis),包含四个部份骨骸,颈部可达9.5米。

1993年命名的中加马门溪龙(M.sinocanadorum)身长达到37米。其颈肋长达41厘米,长于波塞东龙的34.2厘米,是蜥脚下目中最长的。

在1989年,中国四川省自贡市挖出一个马门溪龙的化石。在1996年,这个化石被命名为杨氏马门溪龙(M.youngi),以杨钟健为名。杨氏马门溪龙的身长达16米,颈部长达6.5米,是种较小型的马门溪龙。

在1976年,侯连海等人将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的一个部份头骨与部份骨骼,命名为釜溪自贡龙(Z.fuxiensis)。在1996年,其他科学家将釜溪自贡龙改归类为釜溪马门溪龙(M.fuxiensis)。自贡龙是否属于马门溪龙、峨嵋龙,或是独立的属,仍在争议中。

在1994年,在美国发现的波塞东龙,颈部被估计长达10.5到11.5米;波塞东龙属于腕龙科,有较长的前肢,高度比马门溪龙高许多。而之前发现的超龙,颈部长度则估计为13到14米。

在2006年,中国新疆奇台县挖出一个长达35米的化石,发现地点位于中加马门溪龙附近,这个化石暂时被归类于马门溪龙,还没有正式的科学研究叙述。

最新发现

新华网新疆奇台2006年8月24日电(记者李晓玲、张鸿墀)记者从新疆奇台县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获悉,科学家们确认26日发掘的这具恐龙化石为马门溪龙,测量其体长达35米,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龙”。

这具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与1987年在同一地点发掘的恐龙化石都是马门溪龙,身体总长度为35米,比中加马门溪龙长5米。令人惊讶的是,这条恐龙仅脖子就长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队在距离这具恐龙化石100多米的山上,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根据其颈肋长1.5米推断,它身长约30米、高约10米、重约50吨。当时,这条恐龙被确定为亚洲第一大恐龙,被命名为中加马门溪龙,其化石现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新疆恐龙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海军确认23日发掘的这具恐龙化石,已经取代中加马门溪龙而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龙”。 

物种历史

1957年,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的古楼山上再次发现一条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挖掘,仅化石就装了40箱。然后,经过杨钟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存放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中。

合川马门溪龙保存得比建设马门溪龙好多了,它的脊柱相当完整,有19个颈椎、12个背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骨,后肢和腰部的骨头(也保存较好。虽然还缺少前肢和头骨,但用中国甘肃永登县海石湾的同种标本对其他有关材料补充和复原后,腰带)一副完整的骨架就齐全了。合川马门溪龙的身体长22米,高3.5米,头颈抬起来可达11米高,估计活着时体重有三四十吨,仿佛是一座大吊车。如此巨大,较为完整的化石,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它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恐龙,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这具引人注目的恐龙骨架已被翻制成模型,陈列在中国几个大的自然博物馆中,甚至屡次送往国外巡回展出,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凡是前往参观的人,无不昂首仰望,惊叹不已。合川马门溪龙的躯体十分笨重,但头却很小,头长不过半米。这么一点小脑子要指挥全身活动,的确令人费解。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在合川马门溪龙骨盆的脊椎骨上,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神经球,也可称“后脑”,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与小小的脑子联合起来支配全身运动,由于神经中枢分散在两处,所以合川马门溪龙不是敏捷、机灵的动物,而是一个行动迟缓、好静的庞然大物。尽管它有四条柱子似的腿支撑身体,似乎还是很吃力。因此,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合川马门溪龙一生大部分时间可能在湖泊中度过,利用水浮起自己的身体,并且以此逃避敌害。它们还就地取材,以水中的藻类或其他柔软植物为食。只有在休息或产卵时,才到泥沙较硬的岸边活动。但是,也有个别的科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根据马门溪龙的同类——李氏蜀龙等前后脚的构造,以及尾端四个尾椎骨膨大而成的尾锤等特征,认为马门溪龙之类的巨大蜥脚类恐龙,根本不适应水中生活,而和大象一样,是一种真正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它们尽情享受着当时只有它们才能够吃到的高大树木上的嫩叶和果实,遇到敌害时,便用脚爪和尾锤进行自卫,与敌人决一死战。因此,关于合川马门溪龙活着的时候究竟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合川马门溪龙是生活在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一种恐龙,它属于蜥脚类。这类恐龙是由禄丰龙等原蜥脚类发展起来的,是古今陆生动物中最大的动物,只有水中的鲸能超过它们,所以有“动物王国中的巨人”之称。

物种分类

马门溪龙属最著名的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和甘肃永登,前方为多棘沱江龙;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距今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灭。

物种重要性

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1957年4月,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发现“合川马门溪龙”。这具巨大的恐龙化石长22米、高约3.5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认为它是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恐龙的遗骸,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合川马门溪龙”入选新中国60项科技杰出成就。

新华网重庆频道2009年9月30日电,著名科普杂志《环球科学》于2009年第10期,公布新中国成立以来60项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杰出成就,50年代发生在今重庆合川的“发现合川马门溪龙”事件入选。 

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技报协会主办的《环球科学》,是一本获得全球科普读物第一品牌的《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的科普杂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该杂志特邀各领域的科学家与该刊编辑一道,共同遴选出60项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杰出成就,展示中国科学在过去60年的发展脉络。

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发现合川马门溪龙”排在60项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杰出成就的第5位。

马门溪龙曾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TheLostWorld:JurassicPark)的一个围捕场景中出现。

在2002年的澳大利亚“DinosaursfromChina”展览中,展出了一只马门溪龙骨架。

物种古生物学

马门溪龙的头部类似梁龙,牙齿呈匙状,但与梁龙不同的是它们的牙齿布满嘴里,而梁龙的牙齿仅分布于嘴部前端。它们的四肢几乎一样长。马门溪龙具有很长的颈部,长度约在8到11米左右,颈部下方有很长的肋骨,颈椎数目在19节左右,远超越其他蜥脚类的颈椎数目。马门溪龙的颈椎长而细,但颈部并不灵活,主要借由与头部、肩部的关节来动作、弯曲。

马门溪龙的大部份物种的化石都发现于四川省的沙溪庙组,地质年代为晚侏罗纪牛津阶至提通阶,约1亿6000万年前至1亿4500万年前。它们被认为与其他多种草食性恐龙生活在同一地区,例如蜥脚下目的峨嵋龙、剑龙类的沱江龙、重庆龙与嘉陵龙。同一地区的掠食性动物则有兽脚亚目的永川龙、四川龙。

中加马门溪龙的化石则是发现于中国西北部的石树沟组,这里发现的其他恐龙还包含:大型肉食龙下目中华盗龙、原始的暴龙超科五彩冠龙、角鼻龙下目的泥潭龙、阿瓦拉慈龙超科的简手龙、剑龙下目的将军龙、以及基础角龙下目隐龙。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