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月生于浙江镇海。
1935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吕冀、周钢鸣等人一起从事上海的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并且是业余合唱团、歌曲研究会等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
1936年先后参加作曲者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战地服务队音乐股股长、新中国剧社音乐指挥。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四战区战地服务队、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队作音乐工作。
1945年起担任昆明新中国剧社音乐指挥。
1946年春,赴广州与力丁、联抗一起主编《新音乐》月刊(华南版)。同年,与李凌共同主持上海中华音乐院的工作,并且任上海《时代日报》副刊《新音乐》的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了《歌曲》月刊的创刊工作,并任《歌曲》月刊主编、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人民音乐》月刊主编。
1953年起历任文化部艺术局音乐处处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1953年开始长期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
1979年11月,被选为第三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5月连任。
1999年开始担任音协顾问。
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揭幕,孙慎获得“终身荣誉勋章”。中国音乐金钟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的、中国音乐界唯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是对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音乐家的最高肯定。
2015年6月18日,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
孙慎青少年时期,家乡肥沃的民间音乐土壤培养了他对音乐的爱好。20年代末,孙慎赴上海入肇基国英算专科学校读书,然后在中国国货公司会计部当职员。当时正是“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加紧实现侵占全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孙慎怀着炽烈的爱国热情,逐渐结识了作家何家槐、周钢鸣等爱国青年,参加了职业青年群众团体“蚁社”(爱国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就是该社的主要领导人)。“蚁社”以传播进步思想为宗旨,实际上是在共产党的直接影响下进行工作的。1935年初,孙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同年参加吕骥领导的业余合唱团,从事救亡歌咏活动。他经常到一些学生、职业青年组成的歌咏团体以及工人夜校中去教唱救亡歌曲,同时阅读有关音乐基本理论的书籍和读物。在开展群众歌咏活动的同时,孙慎还在吕骥的指导下学习作曲,经常到吕家听唱片,请教作曲方法和技巧。1936年初,吕骥和孙师毅共同发起成立了“词曲作者联谊会”。参加者有冼星海、贺绿汀、任光、沙梅、刘雪庵等一批著名音乐家。孙慎也参加了这个组织,1936年春天又参加了“歌曲研究会”。孙慎在参与词曲作者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的活动过程中,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技能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脍炙人口的《救亡进行曲》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首作品最初在上海一次群众抗日游行示威的队伍中演唱,以后就迅速地向全国传播,尤其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中影响极大。
1937年,孙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担任国民党部队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的张发奎,通过上海救亡总会会长郭沫若邀请文化界人士到其部队中做抗日宣传工作。同年9月25日,上海党组织组建了一个战地服务队,队长是著名革命活动家钱亦石。孙慎和麦新、吉联抗等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这个队伍。战地服务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外则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1938年6月至10月,战地服务队在武汉外围战场的鄂豫皖、湘鄂赣区各地活动,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支援抗战的工作。孙慎在队中,主要负责音乐工作,他担任音乐股股长和全队歌咏演出的指挥。他和音乐股的同志,一方面要教会全队成员唱歌和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使每个人都能运用音乐这一手段去进行宣传群众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把抗日救亡的歌声传送到街头、农村、工厂、商店、学校、军队里去。在鄂东南、赣东北地区,他们创造了“游击演唱”的工作方式。这是一种以歌咏为主,配合戏剧、图画、演讲,由4至6人组成的小组在农村中做游动宣传的工作方式,深受农民的欢迎。在频繁流动的抗日宣传工作过程中,孙慎创作了反映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生活的《战地服务队队歌》《春耕歌》《募寒衣》等歌曲。战地服务队到广东韶关后,在原有的中共特别支部基础上成立了第四战区中共特别支部,领导党员和非党队员在非常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团结进步力量和爱国人士,争取中间力量,努力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孙慎于1939年8月至1944年4月担任特支书记,为完成革命任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第四战区期间,他还先后担任过司令部秘书、干部训练团教官、司令部所属志锐中学教师等职。
1940年1月,孙慎转赴柳州。这时,日寇发动的桂南战役接近尾声,战区司令部抽调原战地服务队人员组成一个宣传慰问团,赴前线开展宣传慰问工作,受到当地各界爱国人士和群众的赞赏和拥护。孙慎在柳州四年多时间,除在第四战区司令部工作外,他和吉联抗以及抗敌演剧队的舒模、黄力丁等人坚持开展抗日歌咏活动,组织歌咏团体,培养音乐活动骨干。
《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
1944年4月至12月间日本发动打通纵贯中国大陆到印度支那的陆上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孙慎随第四战区司令部撤至贵州安顺,后转回广西百色。在途经安顺期间,他和舒模、费克、草田等共同创作了诵唱长诗《岁寒曲》。1945年4月,孙慎离开第四战区司令部到云南昆明,在进步文艺团体新中国剧社任合唱指挥。在昆明期间,他与赵、林路、李仁荪等发起组织“昆明歌咏团体联谊会”,使昆明市群众歌咏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孙慎当时创作了歌曲《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
1946年春,孙慎转赴广州,与黄力丁、吉联抗共同创办《新音乐》月刊(华南版)。同年秋孙慎赴上海,与李凌共同主持新创办的中华音乐学院(又名星期音乐院)的工作。1948年,孙慎担任《时代日报》(苏联塔斯社在上海办的中文报纸)副刊《新音乐》的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了《歌曲》月刊的创刊工作,并任《歌曲》月刊主编、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人民音乐》月刊主编。1953年起历任文化部艺术局音乐处处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1953年开始长期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
孙慎的创作活动,是和他参与民主革命斗争的过程相联系的。在民主革命阶段,他创作了约70首歌曲。为革命事业的需要而创作,努力使自己创作符合民族形式,这是他创作的主要特点。从《救亡进行曲》到《民主是哪样》等一系列作品中,都体现了这种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起到了鼓舞士气、团结群众的作用。
孙慎主要作品有歌曲《救亡进行曲》《大家看》《前进》《摇篮歌》《缉私歌》《游击歌》《春耕歌》《募寒衣》《讨汪歌》《模范游击队》,儿童歌曲《我们是民族小英豪》《向太阳》《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等。其中《救亡进行曲》(周钢鸣词),作于1936年初。这首歌曲在“一二·九”掀起的爱国运动中影响极大、是流传广泛的一首充分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的爱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