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趣闻 历史趣闻 历史文物 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的乐寿堂中。该文物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此物曾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是中国耗时最久、运路最长、雕琢最精、费用最高、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
目录

文物特征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

玉山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为“夏禹治水”故事。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流传历史

制作过程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为乾隆皇帝亲自筹划,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采下后,夏天用圆木滚,冬天在路上泼水结冰,用数百匹马拉近千人推,经过三年才从新疆运到北京。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了木样。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将大玉雕凿制成,共用6年时间。

该作品前后共费时十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工作日,用去白银万余两。

馆藏过程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乐寿堂),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文化寓意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描述的是千古流传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根据清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图》画轴临仿而成。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则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

大禹作为治理洪水的领导者,但他却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手执工具,同洪水搏斗,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的理念,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文物价值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该作品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也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和国之瑰宝。

社会评价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为乾隆皇帝亲自筹划所制,乾隆为显示自己法先王的圣绩,将大禹治水这一不朽题材雕刻在价值连城的巨玉上,以博千古之名。该作品工程浩大,费时费工。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大禹治水”这一题材,主要是想通过圣王大禹的功绩来标榜自己的乾隆盛世。但从另一角度看,耗费了十五万个工作日以及一万五千余两白银雕凿而成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不能不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举动。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