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行业 穿着/装扮 玉器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于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号墓,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器物钺冠饰为白玉,一侧有紫褐色瑕斑,钺端饰亦为白玉,一侧同样有紫褐色瑕斑。钺身通长17.9厘米,上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为青玉制成,有少量褐斑,玉材优良,具有透光性,抛磨精良,光洁闪亮。神人兽面纹玉钺制作精致,有纹饰的玉钺目前仅此一件,对了解此类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问题有重要价值。
中文名称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发布时间
新石器时代
发源地区
浙江省博物馆
目录

基本介绍

1986年,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雉山村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号墓。

原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高等级的大型墓地之一(另一处为瑶山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雉山村,在2007年11月官方宣布发现的“良渚古城”之内,西北距莫角山台址约100米。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出土于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号墓,出土时位于死者的左侧,钺身在左肩部,钺冠饰在上端,端饰在下,在冠饰、钺身和端饰之间的泥土中,有朱砂和上下相对、错落相间的小玉珠百余粒,推测应是原来木柄上镶嵌的玉珠,木柄腐烂后散落下来。

产品设计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的钺冠饰为白玉,一侧有紫褐色瑕斑,钺端饰亦为白玉,一侧同样有紫褐色瑕斑。钺身通长17.9厘米,上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为青玉制成,有少量褐斑,玉材优良,具有透光性,抛磨精良,光洁闪亮。近顶部中央有一小孔,其直径仅为0.5厘米,小孔上方有捆扎的擦痕。在两面刃的上部各雕有浅浮雕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的神人脸面作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短线象征眼角;宽鼻,并以弧线勾划鼻翼;阔嘴,内以横长线与直短线相交,象征牙齿。头部戴冠,外层是高耸宽大的冠,冠上饰有放射状羽毛;内层为帽,刻有十余组紧密豹卷云纹。上肢形态为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关节部位有外凸的小尖角。在神人的腹部又以浅浮雕突出威严的兽面纹,宽鼻且鼻翼外张,阔嘴,两侧外伸两对獠牙,里侧獠牙向上,外侧獠牙向下。嘴部以卷云纹和弧线、直线填满空当。

品牌介绍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两面刃上各雕有浅浮雕神人兽面纹图案,其线条纤细,具有极高的历史与美学价值。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制作精致,有纹饰的玉钺目前仅此一件,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钺中最杰出者,对了解此类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问题有重要的价值。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都一兵:“这种怪诞神秘的纹饰,是统治者用以象征权力的纹饰,也曾是中国青铜时代最具特征、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图案构成的特点与美感,并对其他装饰纹样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商周青铜器的主题纹饰饕餮纹与良渚神徽在造型、构图乃至精神象征方面,都有相当多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绝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神人兽面纹完全有可能是良渚‘神徽’的发展。”(《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安装时把出榫的柄尾插入端饰的扁卯眼内,再用竹木骨制成的插销,通过柄尾和端饰上对应的横向圆孔加以固定。这种在复合器物上使用榫卯结构并增加插销作进一步加固的技术,是良渚文化先民的创造。”(《中国史前遗宝》)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