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何叔衡

何叔衡(1876年-1935年2月24日),字玉衡,号琥璜,湖南省宁乡县人,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毕业于南省立第一师范,清末秀才。何叔衡于1920年冬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他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也曾任党所举办的湘江学校教师,为党培养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
中文名
何叔衡
出生日期
1876年
性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
毕业院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去世日期
1935年02月24日
职业职位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主要成就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目录

主要经历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

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虽被有人讥笑为“穷秀才”,却也因其正直和疾恶如仇而颇受乡里称道。

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在第一师范结业后,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

五四运动中,何叔衡与长沙的进步教师支持学生反帝爱国行动。

1920年3月,参加驱除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夏,他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先后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及赴俄留学。

1920年冬,何叔衡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10月,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2年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和基层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在湖南发展国民党组织,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等职。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

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

1930年7月,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

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

人物评价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做事不辞牛负重,感情一堆烈火燃。”“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何叔衡知己、诗人萧三评)

“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一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永远被人们铭记。“临危一剑不返顾,衣冠何日葬梅花。”谢觉哉曾赋诗表达殓葬何叔衡的愿望,然而只找到了何叔衡的眼镜架、砚台等遗物。他的忠骨,早已融入他挚爱的土地。而这片土地,正以一片繁荣与生机,告慰着他不朽的英灵。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当过秀才,办过学校,编过报纸,参与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

一个旧式秀才能够实现不断的思想转变,关键又在于何叔衡愿意与激进青年为伍,投身于变革的实践。人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他在几个方面创下了年纪最大的纪录———师范学生、新民学会会员、“一大”代表……其实这恰恰说明他总身处于年轻人的行列中,有一颗不老心。因此,人们称赞他是老年人的模范、中年人的模范,同时也是青年人的模范。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