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孙应鳌

孙应鳌(1527年-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先祖孙华原籍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市)。孙应鳌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岁能作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京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佥都御史。隆庆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书院,吴国伦提学贵州时,亲晤应鳌于山甫书院。官至工部尚书。
中文名
孙应鳌
出生日期
1527年
性别
籍贯
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
出生地
贵州清平卫
生肖
去世日期
1586年
职业职位
著名思想家
目录

人物简介

明代著名思想家(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

主要经历

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他是明朝的名臣大儒,是在王阳明学说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理学家,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孙氏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求仁",他进出"无欲"、"无欲就是天理",以"无欲"达到"求仁"的目的,继承了王阳明学说思想,是贵州省古代第一位哲学家。他是著名的诗人。《黔诗纪略》收其诗有457首,编为四卷。时逢奸臣严嵩当权,对他横加迫害。他的诗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仕途的艰险有所讽喻,部分诗揭露了政治黑暗,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诗风平易自然,有些作品有民歌风味。他的《学孔精舍诗钞》是流传至今贵州最早的一部诗集。《黔诗纪略》称誉他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他是著名的教育家,一生重视教育,曾几度从事教育工作,任陕西提学副使时,作《谕陕西官师诸生檄文》16条,详细阐明了他的教育主经和为学之道。任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时,锐意改革,为国家培养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50岁辞职回家后。在家乡清平建学孔子院,向家乡青年讲学,为发展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还是书法家,大小兼能,特擅楷、行。其书法以欧阳询为基础。参柳公权笔意,端庄严劲,亦如其人。楷书《谕陕西官师诸生檄》,现在西安碑林。福泉有《分守新镇道题名碑记》。

主要作品

一生著宏富,主要有《学孔精舍诗钞》、《学孔精舍汇稿》、《淮海易读》、《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四书近语》、《律吕分解发明》、《论学会编》、《教秦语录》、《教秦总录》、《教秦绪言》、《雍谕》、《幽心瑶草》、《道林先生粹言》、《庄义要删》、《督学文集》、《归来漫兴》等,均由明清学者刊行于世。

贡献影响

哲学

在哲学思想上,孙应鳌在晚明王学全盛之时,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通过与浙中王门的王宗沭、泰州王门的徐樾、赵贞吉、罗汝芳、耿定向,江右王门的邹守益父子、罗洪先、胡直、邹元标,南中王门的除阶,楚中王门的蒋信,黔中王门的李渭、马迁锡等王门弟子的广泛交往,相互切磋,对各派理论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体系。孙应鳌早年师事徐樾,徐樾即传其心斋之学。徐樾之师为泰州王门大师王艮(心斋)。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云:“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泰州王门学者大都不受传统经典的限制,“多以赤手搏龙蛇”的狂者精神对经典进行随意发挥诠释,故往往轻视经典,蔑视权威。孙应鳌学得其中之三昧,其显著的学术特色便是敢于以“六经注我”的心学精神,自作主宰,标新立异,勇于理论创新,不拘权威之说,不受书本约束。例如他讲《论语》中“温故而知新”时说:“温故知新,学者多以所闻所得为解。某妄意谓:故者,当如《孟子》言性则故之故;新者,当如《大传》日新盛德之新。凡天地万物之实体灿然具陈,是则所谓故也;凡天地万物之真机昭然不息,是则所谓新也。二词虽有显微之不同,其总括于人心、运行于人心,生生之妙,一也。能温则实体之总括者不晦,能知则真机之运行者不滞,不晦不滞,则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则仁,仁则成己成物,位育参赞,皆其能事。”(孙应鳌:《答楚侗公书》,《督学文集》卷四)

这里,孙应鳌从心学的角度对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释其为心中生生不息之理,此与传统的理解大不相同。

易学

在易学上,孙应鳌对《周易》的诠释亦是如此,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淮海易谈》“虽以离数谈理为非,又以程子不取卦变为未合,而实则借易以讲学,纵横曼衍,于《易》义若离若合,务主于自畅其说而止,非若诸儒之传,惟主于释经者也。”此一评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孙应鳌诠释《周易》,不在于文字上的训诂,而在于借易以讲明心学,自畅其说,故其释《易》常能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对其他儒学经典的阐释亦莫不如此。正如当时著名学者唐伯元(1540—1598,字仁卿,号曙台,万历间官至文选郎中,属甘泉学案)所说:“近读孙淮海讲章,亦既明乎其解,视诸家较备矣。乃其紧要归明心体,是本其所本,而非《大学》之本也,是解一人,而学又一人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二《甘泉学案六》)唐伯元对孙应鳌著述的评论,说明孙应鳌著述是借助儒家经典发挥自己的思想,它已超出传统儒家经典而直“明心体”,发挥个人独到见解,其思想的特色已为世人所共见。

思想

在伦理思想上,孙应鳌以心本论的立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孔孟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道德传统,主张唯善不朽,求仁为宗,忠则必诲,善继善述,戒谨恐惧,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有一定突破和创新。

在美学思想上,孙应鳌从心学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心即是美的思想,倡导文艺进行儒家的政治伦理教化,由此形成了其心学美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心性本体为基础的人格境界,以伦理本体为基础的道德境界,以意向本体为基础的至美境界。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孙应鳌恪守王阳明“致良知”的社会政治价值理念,坚持儒家礼制,主张以儒术经世,施行仁政,选拔人才,重振纲纪,强调为政以德,讲求实效。

在教育思想上,孙应鳌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和人才的培育,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和教师模范作用的发挥,主张师道与学道相统一、思与学相结合,并对教学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作了系统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文学

在诗文方面,孙应鳌有突出的成就,不仅冠冕黔中,而且名播海内。并与当时文坛巨擘王世贞(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吴国伦(字明卿,号川楼,江西兴国人,曾为贵州提学副使,官至河南左参政)等人均有诗文唱酬交往。晚明诗坛“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谢榛)之一的吴国伦在《报孙山甫中丞书》赞孙应鳌诗文云:“见答一章,词旨温逸,殆非鄙薄所能承。至于《华顶》八绝,意以象生,而率多无象无意处,使人诵之跃然,如所云‘春风不到亦开花’,则妙悟甚也。”(《黔诗纪略》卷八)任瀚(字少海,南充人,嘉靖进士,官迁吏部主事,补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讨)在《孙山甫诗集序》中赞孙应鳌诗文云:“其诗蔚然有江左风流,其隽永闳鬯,自鲍(照)、谢(灵运)诸人不能过也。”(转引自李独清:《孙应鳌年谱》第92页,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年编印)此外,在诗文创作上,孙应鳌力主人心自立、自主,“读书作文,全是真宰运用,是我制外”,绝去依傍。所阐述的情志并举、率性而真重“风骨”而轻“色泽”,以“妙悟”超“兴象”等文学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极富生机与活力。他和当时思想家李贽、徐渭、汤显祖等一起,站在文学革新思潮的前列,推动着晚明文风的巨变。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