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钦(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山兜村人(今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人。)自幼家贫,聪颖嗜学。
1532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
1540年母逝,哀伤过度而大病。
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
林大钦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
林大钦在潮汕地区民间有大量传说故事,不少潮汕熟语亦与其相关,他的蟾宫折桂,为一代代潮汕学子树立了一个奋发向上良好榜样。
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十二月初六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生,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逝。享年34岁。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高中嘉靖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封建时代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在唯一一位文状元。
林大钦与陈北科、翁万达并称潮汕三杰。
林大钦为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人)。据其同代人薛侃《林大钦传》的记载:他生于书香之家,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其后人对其文章评价“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应自少时习起。
在参加乡试前,林大钦曾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
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1531年(明嘉靖十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见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应试期间,林大钦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李纲是两宋之交主战派名臣。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医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其文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再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1532年4月24日(明嘉靖十一年三月戊辰。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
林大钦中举后赴京,顺利通过礼部会试取得廷试资格,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
林大钦的人生亮点在壬辰科廷试中体现,当时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持论剀切,论述明快而透辟;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均不约而同地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丁自申谓其“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郭子直谓其“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曾迈称其“出入两汉,驰骤长苏”。洪梦栋则谓“排荡屈注,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陈衍虞说得更透,称赞林大钦“诸策已高距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渑淄。”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林大钦因母亲不适应京城气候,又深感宦海叵测,且为内阁副辅严嵩等嫉忌排挤,遂告假奉母回乡侍养。
回家乡潮州府后,朝廷虽然多次召唤,但林大钦皆“屡趣不起”,“屡促不就”。
从史实看,林大钦事亲至孝,中状元前是如此,中状元后也复如此。他任职于翰林院,“不数月而潘舆迎养。”但林母抵京后,一病不起。第二年,翁万达出京任广西梧州知府,常与林大钦书札往还。林大钦曾在信中对翁万达的离京深表思念,说是“京居洒脱,更无烦虑,惟吾子去,时系人思”。同时,更对其母卧病表示忧虑:“老母卧病,侵寻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归山中,侍奉慈颜,以毕吾志尔。”在《与卢文溪编修》的信中也说:“老母病较弱,终岁药石,北地风高,不可复出矣,只得乞恩侍养。”林大钦“乞归”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老母京居生病,他又孝心殊笃。
此外,促使林大钦辞官归里的,还有其更为根本的原因。科举时代,考官就是得中举子的老师,称有司,也称座主。考生则是门生,入仕之后,一般都必唯座主之言是听。都御史汪铉阅处林大钦考卷,并同张孚敬荐之于嘉靖,理所当然地就成为林大钦的座主,对林大钦的仕途必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历史现象竟是那么错综复杂。偏偏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张、汪两人却都是群僚侧目的权奸。这对刚刚涉足宦海的林大钦,不能不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山高不可登,河深岂可厉”,“帝乡不可愿”,“荣名安所须”,“勋名何足营”?“游子颇念吾乡,不为一官羁缚”,“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而—朝获准回潮,就认为是“从兹脱樊笼,卒吾所好”。
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林大钦母亲亡。林万念俱灰,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数度咯血。此后更无心世事,彻底归隐山林。
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林大钦病逝。
林大钦在翰林院当了约三年修撰,即以“母病”为由,疏请归养,回到家乡潮州府的华岩山宗山书院(今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塔下村。见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讲学,回潮后,朝廷多次召唤,林大钦却“屡趣不起”,“屡促不就”,始终“视富贵如浮云,温饱非平生之志;以名教为乐地,庭闱实精魄之依”。一直至34岁逝。
后人整理著述《东莆先生文集》6卷(即《林大钦集》6卷)。
林大钦生前未曾成书。到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其从玄孙凤翥搜辑前明所存诗文,加以校勘,合刊为该《集》。以后光绪及民国期间有重刻、重排本。1995年,潮学学者黄挺教授依据之前各种版本及选本,补充整理成《林大钦集》,并加校注,成为最为完备的林大钦著作。
《东莆先生文集》6卷(即《林大钦集》6卷)
卷序内容简介
第一卷试策8篇第一篇《廷试策》,第二篇《李纲十事》,第三篇《牛李之党》,第四篇《孤注》,第五篇《韩愈》,第六篇《潮州八贤》,第七篇《体国经野》,第八篇《潮州风俗》
第二卷论、表、判、策24篇多为论说文,包括考举人考进士时的策论
第三卷杂著8篇包括序、记、祭文等
第四卷书札54篇与友人论学之作,如《与王汝中论东廓》等
第五卷诗各体诗歌作品350余首,风格简朴自然,萧散清旷
第六卷附录一诗文补遗6篇
附录二制义学庸8首(篇),两论13首,两孟11首,诗义5首
林大钦对提倡道学可谓是不遗余力。不论是在讲学中,还是在与友人切磋探研中,他都竭力加以倡导、阐述,以至于使旧里儒生,不致惑于佛老。而且,他还对其母也竭诚地加以渲染,使其母“不焚香以徼福,不供养以幸报,平心易行,起化门内以及于众人。”这在迷信佛老之风盛行于全国的情况下,的确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林大钦生活的时代,正是王阳明心学开始盛行,并进而发展到足以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时期,潮州各地不少名人显宦,诸如薛侃一家,杨骥兄弟,陈明德,陈思谦,以至功名显赫的翁万达等,都是阳明心学的崇拜者。王阳明便曾直言“海内同志之盛,莫有先于潮者”。林大钦与这群学人,多是至交,常与切磋心学心得,深受阳明学说影响,实际上,他上京赴考,已曾参加过王门学者40多人的聚会。后回潮讲学,讲的就是阳明心学。《华岩讲旨》就是他的讲稿,也是他心学研究的代表作。
在《华岩讲旨》一文中,林大钦论说的中心内容全在论心学道,这是心学的内核,是研习心学者首必弄清的问题。他明确指出:“诸贤进学,先须理会此心。”林大钦认为,“此心广大虚空,原无取舍爱恶”,“此心神秘无二,本自条理”。这显然与此前区别气性善恶,区别“本体无欲是非之心”与“世情之心”的主张(这种主张一如朱熹的区别“道心”与“人心”),已有原则上的区别。尽管文中还有“妄心”与“正心”的区别,但他将这个区别限定在“妄心即正心”的前提下,其区别也只是从体用动静上来说,正所谓心体原本“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动则妄,不动何妄之有”?也就是说,妄心复于不动,也就无善恶,就是“正心”了。因此“心本无欲,以妄为欲;心本无妄,见欲则妄”,“见可欲而不乱,则性定矣”,“天下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是以君子扩然大公,物来顺应”。
潮籍学者黄挺一再指出:林大钦的“《讲旨》论述是以阳明学说为依归的”;“《华岩讲旨》论心说道的言论,几乎都祖述阳明”,“连用语都从王阳明那里搬来”。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良知,因而“致良知”的修持方法自然也应该是简易的。林大钦在《华岩讲旨》中在强调读书穷理的重要作用时,也强调了这一良知说:“诸贤须知吾道原从自心,实存自得”;“圣贤百言,异世同符”;“尧、舜、孔、颜之道,原是愚夫愚妇天然之心”。本着这个精神,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强调修持简易说:“夫道之至迩至易,不得外求”,“良知故易,良能故简,易简天下之理得也”。“易简之性,本不落于想象”。对因主易简而出现的“不须读书”的误解,他在《讲旨》中给予反驳:“若谓读书为心累,则必不读书,便有必不读书心累”,“无心累者,安得书累”。
林大钦的论述,对阳明学说还是有所发挥的。特别是《讲旨》中说:“千古圣贤说学,真实平心,原从吾人各足之心。如尧曰执中,文曰缉熙,孔曰一贯,颜曰博约,曾曰至善,思曰明诚,孟曰性善,周曰无欲,程曰性定。”林大钦又分析说,这些学说,谁都听到了,谁也都能讲了,但如果“不察其义,不会于心”,就如同“暝目而辨五色,闭耳而审五音”,那么,即使是“师旷耳提,离娄面命”,也不能得到了。为此他强调说:“诸贤须知圣贤千言万旨,皆是形容吾心妙义,乃知至道真从心得,非由拟议。”然后逐—进行阐发“执中”,“缉熙”,“—贯”等,这一定程度上在构建他自己的心学道统,确有其独特见解,非唯阳明之马首是瞻。联系到他对薛侃《惠生八问录》的评断:“近蒙寄《惠生八问》,虽辨问周明,莫非实事,然觉毁誉之心未忘,而精察之功少慢,若顾形迹声色之末,非我廓然无情之体,势将治己约,而望人周矣。”其不完全囿于王学的倾向就更明显了。这一裁断是很不客气的,其精神与《华岩讲旨》有关”妄欲之心“的分析可谓一脉相承。
此后,由于与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状元,授修撰),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林春(字子仁,号东城)等信札往还密切而深受龙溪、泰州学派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越来越突破了阳明学说的藩篱。他不但在给友人的书信中经常阐述他的新观点,而且似还有新的学术手稿问世,所谓“年因无事,遇兴辄书,遂尔满轴”:“欲献疑于兄(指王畿),以求反启于我”。同时,还修改了他的《华岩讲旨》。因“近有友人刻传,偶取一帙读之”,“觉旧日字义有未融处,故而略加删定”。综观林大钦的信札,他后期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的主张:
一、以“现成良知”论,否定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林大钦在《与王汝中兄》信中说:“善恶同于幻化,思虑等于冥蒙,清净均于大道,灭绝齐于生发,故混于物而不垢,离于物而不净。”他认为“人心之真,万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圣传而有”;“不传而自明,不求而自至”。这就是说,“道”妙在“无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
二、以“无思无虑”否定“读书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林大钦主张本体即工夫。他认为,由于“道以无为为妙”,“非人力为之”,所以心学之道只在于让心纵横自在,无思无虑,即灭即生。在他看来,什么“致良知”,什么“读书明理”,都是不可为的,也是多余的,而且可以说是书读多了反而把人弄糊涂了。他在组诗《感兴》中,对这一思想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诸如“所困在群书”,“开颜抑遗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岂为知识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读多书”等等否定“读书明理”的诗句,触目可见。
三、以“托志泉石,安命乐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观念。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封建时代土大夫公认的价值准则,被称为“三不朽”。林大钦撰写了《驳<左史书>》一文,对这“三不朽”给予无情鞭笞。他严肃指出,以此“三立”为不朽,让人们去“奔走功名,跷足富贵”,那是“诡异流遁,饰行动众”,使人丧失本性。为此,他极力主张“托志泉石,安命乐天。纵心容冶,逍遥自然”。与此同时,他一反“无欲”主张,提出了“今之所称无欲者,寡欲而已矣”的新的道德价值取向。当然,这种“寡欲”主张与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无欲”了么?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种欲罢。
林大钦学术思想上的变化,有他个人的社会经历的特殊原因。嘉靖赞赏他的文章,但嘉靖远非明君。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朝政日非以至根本就不可收拾,“从此功名之心益消,任放之情转笃阳”。从积极人世到消极出世,从致良知到道妙无为,从读书明理到何必读书,这都是林大钦的必然归宿。而阳明心学的发展规律似也可从中悟到其必然性。
潮汕有个习俗,儿童每到十五岁,就得履行“出花园”手续,按例就要“咬鸡头、穿红屐”,相传这个例俗是仿照当年林大钦少年时期的做法而一直继承下来的。
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因为家里很穷,没法供他读书,但毕竟他父母亲不忍心他失学,经东借西凑,勉强为他交了书费,让他上学。上学那天,因没钱买红鞋,他父母亲又难住了。因为学生入学必须穿红鞋,一是穿鞋是斯文的表现,二是仿效官鞋,意味将来孩子也能当官。最后他父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到街上买了一双便宜的木屐,然后用红油将木屐涂成红木屐,将它当成红鞋,让大钦穿着去上学。
上学第一天,林大钦穿着红木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路上,他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什么,就好奇地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有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只大公鸡,脚下摆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雄鸡头上髻”,并对围观的人群说:“这个对让你们对,谁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就送给谁。但若对错了,就请送给我一文钱就行。”围观的人都不作声,可能都在苦苦思索。此时适逢林大钦的衣袋里尚存有一文钱,他暗想,我何不来试一下,若对错了,这文钱送给他没多大关系,如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抱回去,爹娘一见定然甚为高兴。主意既定,林大钦便上前大声说:“我来对一一‘牝羊颔下须’”。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声叫好,那个提大公鸡的人也不得不连连点头,并上前把大公鸡送给林大钦。林大钦抱着大公鸡,欢天喜地地回到家里,将情形告知他父母亲,他父母亲听后,高兴极了,便将大公鸡杀了,剁了个大公鸡头让大钦吃,意思是:希望大钦每次考试都得头名,日后当官戴红冠。后来,果然大钦考中了状元,人们才记得他儿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以后凡孩子初入学时,都要给孩子穿红屐和吃鸡头,这个做法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今潮汕儿童“出花园”的习俗了。
当林大钦读书读到十六岁的时候,他父母亲觉得实在难以支持下去了,便对他说:“钦儿啊,你已经不小了,咱家实在太穷,你还是想办法挣钱吧。”林大钦的确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他听了父母的话后,便退学回家。但要干什么呢?做生意无本钱,做苦力欠力气。最后经人介绍,决定到附近一个乡村去当教书先生。
第二天,林大钦便随这个介绍人来到这个乡村,见过族长。族长见他还是个孩子,有点看不起他,但又未知这个孩子的学识如何?决定当场试他一试,便笑着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个地方叫‘银湖院’,院后生长了许多‘虎耳草’,我曾以之打算作一副对联,可是只拟出上联,下联怎么也拟不出来。你既然是来做先生,就请麻烦帮我想一想吧。”林大钦笑着问:“那上联你是怎么拟的?”族长答:“银湖院后虎耳草”。大钦听后又问道:“你们村后不是有个‘金石宫’吗?听说宫前面种有不少龙眼树,你可以用它来作个下联吧。”族长听后即答道:“那就有劳先生了!”林大钦听毕即随口吟道:“金石宫前龙眼花。”族长见大钦思路灵敏,才华不凡,下联又对得如此工整,遂答应他在这里当教书先生,同时对他十分器重。
据《永定县志》状元林大钦曾被现永定高陂西陂村人——林贲山收为养子原文载:“林贲山,西陂人,性慈祥,有潮阳人士林大钦者,贫寒无依,贲山怜而资助之,勉成其学。后大钦登嘉靖十一年进士,延对擢第一名,告养回籍,道经上杭赴西陂造庐拜谒,执父子礼,今西陂林氏祠尚有状元匾云”。且建有西陂天后宫,西陂天后宫是根据西陂林氏祠课的要求,以贲山公养子林大钦状元名义建造的文塔,原名印星台,亦称状元塔。始建于1542年。
有一次,翁万达的丈人孙有庆要过生日,准备大摆酒席,宴请众乡亲朋友。当时适逢林大钦正在孙有庆家中当先生,按理应请他赴宴的,但眼见孙府的请帖都发完了,就是没有林大钦的份儿。
孙有庆生日那天,林大钦闷闷不乐地坐在家里,他母亲也为他感到气愤。
快到晌午的时候,孙有庆的仆人匆匆送来一张请帖,他母亲接后打开一看,不觉又呆住了:虽说是请帖,可里面全没有一句请人赴宴的言辞。便将其递给林大钦,林大钦接过一看,只见上面书:“吃尽牛头肉,猪儿借刀烹;传书人不见,片言在丹青。”便笑着对他母亲说:“孙有庆请我马上赴宴!”他母亲不解地问:“他里面没有请你赴宴啊?”林大钦对他母亲说:“孙有庆写的请帖是一则字谜:“吃尽牛头肉”是“午”字;“猪儿借刀烹”是“刻”字;“传书人不见”是“专”字;“片言在丹青”是“请”字。连起来就是“午刻专请”。林大钦的母亲听后,“哦”的一声,高兴地笑了。
林大钦在外教书时,有一次因事外出,回来时不想天色已晚便到一个叫“黄山”的乡庄借宿。但他一连敲了好几家的门,人家都不让他借宿,生怕是强盗或歹徒化装来寻麻烦。林大钦气得骂了一句“黄山脚牛,唔识大鸟!”此时,乡间有一长者上前对大钦说:“你既是教书先生就是懂得文墨的人,若能以你刚才骂的那八个字,做首‘藏头诗’,我们就让你借宿。”林大钦听后心里也就明白了:因为当时各地乡村盗贼甚多,为安全起见,黄山乡人才不肯轻易让林大钦投宿。而做好这首藏头诗,也足以证明他的身份。于是他略思一下,便大声地吟颂起来:“黄昏步行到此间,山路崎岖实艰难,脚酸手软行不得,牛羊归巢客心寒。唔尝结交路朋友,识读诗书也枉然,大鹏飞过庭前树,鸟巢栖凤有何妨!”那长者和众人听了,都佩服林大钦的高才,也确认他不是坏人,就让他在黄山乡借宿了。
有一年,翁万达的岳父孙有庆又要过生日,照例大摆酒席,宴请众亲友。林大钦是孙有庆聘请来的先生,当然也少不了他的份儿。是日,林大饮应邀参加宴会,因孙有庆十分赞赏林大钦的才华,所以他对林大钦十分器重,入席时,把上座让给林大钦。此时,翁万达也应邀前来赴宴,一见上座坐了一个不相识的青年人,便不高兴起来。经他岳父孙有庆介绍,才知他叫林大钦,然而他暗想:林大钦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教书先生,有多大本领,他竟坐上座!便想当着众人面前,使他难堪一下,便对大钦说:“今天有酒不可无对,林先生敢答我的对么?”林大钦答:“虽不能说‘敢’,但愿听翁进士指教。”翁万达听罢,看见桌上已摆了蟹、虾等和其他酒菜,便随口念道:“叉手蟹.鞠躬虾,今日敢来陪进士”,林大钦听了,也毫不客气地答道:“扬爪龙,展翼凤,他年要去待至尊”。翁万达听后,不禁吃惊地想一一这小子口气不小啊。
酒过二巡,翁万达望见烛台上的红烛,火舌大而红,又作对道:“烛火腾腾,如虎弄舌”,林大钦听罢,侧眼看见一傍的香案,轻烟缕缕上升,即答对道:“香烟袅袅,似龙翻身”。翁万达见他才思敏捷,口气不凡,日后必定成才,便私下与孙有庆商量,将尚未出阁的小姨子许配与林大钦。
正是:林大钦无心答联对,翁万达有意拉良缘。
在林大钦定亲后第二年,适逢正赶上魁期,林大钦遂决定上京考取功名,时潮人往京城,都必先从揭阳岭上之古道,然后过惠州直达番禺,再转道上京城。这一天近晚,林大钦行至揭阳岭时,有一些当地人告诉他,前面有个地方叫“白水际”,夜间是不可赶路的。听说从前有个秀才,也要上京赶考,走到这里,看见“白水际”这地方山清水秀,别具特色,便无意中哼出一只上联来,但怎么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只下联来,被同行的人笑个半死。这个秀才顿觉无地自容,一气之下,竞寻短见死了。自此他的阴魂不散,每天天一黑,便在“白水际”附近不断地、重复地念他那只上联,那凄厉惨然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弄得过路的人,每到天黑,都不敢从这里经过,通常是在离“白水际”不远的小乡村“黄泥垅”投宿过夜,第二天早上,才敢赶路通过“白水际”.林大钦听后,心里想:都是同仁,理当有事相帮,若能为之找只好下联,以后使他的鬼魂免在这里作祟,既帮了同仁,又为当地做了一件好事。主意既定,他即乘着月色,单身往“白水际”而来。
林大饮刚走进“白水际”不久,就觉得阴风阵阵,寒气迫人,加上明月被乌云盖住,使之一片阴阴森森,令人可怕。突然,在林大钦的耳边响起一串异常凄厉的声音:“‘白水际,白屋白鸡啼白昼’下联何在?哈哈哈……”鬼魂在惨笑着。林大钦见状,挺起眉头,大着胆子,迎着鬼魂的方向大声喊:“下联在此一一‘黄泥垅,黄家黄犬吠黄昏’”。林大钦吟毕,很奇怪,那鬼魂长啸一声而逝。
自此“白水际”又恢复了平静,人们又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通过。
林大钦中了状元之后,皇帝赐了他假期,以便回家安顿家小和显示一下威风。他回家后,有一天要到隔河的地方去拜访一个老友。但到河边渡口一看,不见一只渡船,正在为难之时,适逢前面飘来一只小渔船,船上有一老渔夫正悠闲地在船尾生火做饭。林大钦见状大声喊道:“老船家,请你渡我过河可好?”老渔夫头也不抬地反问:“你是谁?要到对岸干什么?”林大钦的随从听罢遂答道:“我家老爷便是当今状元林大钦,要到对岸走访旧友”。老渔夫听说是当今状元林大钦,知道是潮汕有名才子,便有意试他一试,说:“你既然是当今状元爷,必定才华横溢。我如今出个对子,你如果对得好,我就渡你过河,但若对不好或不会对,不管你官多大,赏钱多少,我都不愿意渡你过河。”林大钦没法只得叫他将对子说出来听听。
这时老渔夫看见前面不远地方,有一只载满西瓜的船,被一阵大风吹到岸边,遂作对说:“南船载西瓜,被东风打入北港”。林大钦听后,一时想不出适当的对子来,便竭力思索。忽然听见对岸有个妇人对她的婢女说:“夏莲,你回家拿只箕子来,盛些冬蝤送往秋溪。”林大钦一听,喜上心头,马上向老渔夫回对道:“春箕装冬蝤,令夏莲送往秋溪”。
老渔夫听后,连声称赞说:“真不愧当今状元爷。”遂把船靠岸,渡林大钦过河。
林大钦中状元回家度假时,有一次独自一人外出闲游,不觉来到一个乡村,看见有一个年轻貌美的村姑正在河边洗衣服,裤腿卷得高高的,露出一双雪白光滑的大腿,几点水珠缀在腿上面,更显得美丽迷人。林大钦一见顿觉魂消魄散,心血来潮,遂情不自禁地吟道:“一双玉箸插银河,红裙绿襦映碧波;状元夫人你不做,岂欲嫁给种田哥?”
林大钦的意思是借此表白自己的身份,也抒发一下自己惜玉怜香的情怀。然而那村姑也非等闲之辈,她虽然身居山村,但也是个颇懂文墨的人,听大钦的口气,分明是个状元爷,但这样毫不斯文,口出秽语,公开戏弄她,也就毫不客气来个“回礼”:“状元头上戴乌纱,十年八载难回家;虽然嫁给农夫婿,日间种田夜回家。”
林大钦被她这么一顶,甚感不光彩,但为了显示他“状元爷”的威严,又硬着头皮念道:“我家住在潮州城,刀剑斧头随我行;敢取千年老松柏,何况一个妇人家!”
那村姑见林大钦越来越不象话,气得圆睁杏眼,横竖柳眉回击道:“我家就在这河边,内有火炉共铁钳,任你刀枪有多硬,抛进炉中软如绵!”
林大钦听罢,知道棋逢敌手,很是后悔,便十分狼狈地离开了。
林大钦自从中状元以后,穿的是紫袍玉带,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红楼琼阁。因皇帝很赏识他的才华,所以经常召他进宫,一同下棋行乐。
有一年,适逢广东省海阳县大旱,田园颗粒无收,而朝庭照例征收租税,加上地方官吏趁机大饱腰包,海阳到处饿孚遍野,民不聊生,一派惨象。
林大钦在京城早有所闻,决心为故乡解救危难,怎奈皇帝的至高无尚和圣旨之权威,几次欲言又止,唯恐引火烧身。但他毕竟是个具有状元才的人,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决定利用皇帝那“圣君嘴”的权威,自己编颂了一首有韵的谚浯一一“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以便见机行事。
尔后,每逢皇帝召他进宫下棋时,他每将皇帝一下棋,就随口念道:“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的谚语来。但遗憾得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也不知和皇帝下了多少盘棋,皇帝仍然毫无反应。但林大钦毫不恢心,照样坚持每将皇帝一下棋,依然念出那句谚语来。
有一天,林大钦和皇帝又在下棋了,正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林大钦故意卖了个破绽,让皇帝将了自己一下棋,扭转了皇帝被动的棋局,高兴之际,皇帝竟情不自禁地也和林大钦一样,念出了早就听得滚瓜烂熟的“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的谚语来。林大钦一听,即跪下道:“谢主宠恩!”并立刻喊来值班官员:“传万岁口谕,从现在开始,广东省海阳县不用征收粮食”。皇帝一听,正要开口制止,怎奈天子金口既出,怎能挽回,只得罢了。
自此,海阳县免征官粮,并逐渐恢复元气,逐渐成为全国一个比较富饶的地方。
林大钦是明代潮汕一个俊秀颖慧的才子,是嘉靖年间考中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尤以文章超群而名于世。但他这样一个人才,仅寿长三十四岁,这实在令人痛惜!他为何如此短命,有这么一段传说。
相传古时,每逢有人考中状元,皇帝就赐他游街三天,让他威风一下。林大钦也不例外,当他游街至御街时,适逢皇后在楼上看见,见他是个漂亮的状元,甚为怜爱,在他走过皇楼后,皇后情不自禁地呼喊林大钦的名字,意为让她多看一眼。这时林大钦听到皇后在呼喊他,要回头又恐犯“偷看皇帝内人”而被治罪,林大钦遂想出一个办法来:头脸保持原来方向,把状元帽的正面转向背面向着皇后,这样算是朝见皇后了。皇后在楼上看得真切,也就明白他的意思,不由喃喃地称赞说:“林大钦这个短命仔真聪明。”
不久林大钦因对已去世的家慈思念过度,也病逝了。后人传说:皇后也是“圣君嘴”,林大钦的早逝,是皇后说他“短命仔”的应验。
张廷玉《明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
(嘉靖)十一年春正月辛未,祈谷于圜丘,始命武定侯郭勋摄事。二月戊戌,免湖广被灾税粮。三月戊辰,赐林大钦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郑昌时《韩江闻见录》:
先生正色立朝,与附势者不相入。后有贵人屡书招先生去,先生辞谢,知权贵之难熄也。
郭子章《潮中杂纪》卷九郡邑志补《林东莆遗事》:
田汝成记云: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海阳县人,年二十二及第。先是,礼部尚书夏言知贡举,上言:举子经义策论,各有程式。迩来文体诡异,旧格屡更。请令今岁举子,凡刻意骋词,浮诞割裂,以坏文体者,摈不取。
上从之。会试既毕,夏公复召予语曰:进士答策,亦有成式,可谕诸生,毋立异也。予曰:唯。因诸举子领卷,传示如前。诸举子皆曰:唯。既廷试,诸达官分卷阅之。时内阁取定二卷,都御史汪公鋐得一卷,大诧,曰: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公孚敬取阅一过,曰:是虽破格,然文字明快,可备御览。遂附前二卷封进。
上览之,擢无策冒者第一。启之,乃林大钦也。夏公大骇,谓予何不传谕前语。予无以自解,乃就大钦询之。对曰:某实不闻此言,闻之,安敢违也。予乃检散卷簿,则大钦是日不至,次日乃领之。因叹荣进有数,非人所能沮也。已而,授翰林院修撰。以疾告归,未久卒。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
“状元坊,在大街。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