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纹守宫,学名:“Eublepharismacularius”macularius意思是“有斑点的”,拉丁名为“Eubiepharinae”翻译为“真的眼睑”,属于蜥蜴亚目动物,有可移动的眼皮,所以大部分爬虫饲主称它为“eyelidgeckos”有眼睑的守宫,没有脚趾垫。栖息于平地至山地间,凡多岩荒地或草原区等均考见其踪迹。地栖型,以一只雄性守宫为中心,采多妻制的生活形态。在繁殖期间,雄性会为争夺配偶而展开激烈的争斗。白昼多藏身于岩缝间,至入夜后才外出觅食。一季可产卵1-5次,每胎可产1-2颗卵,40-60天即可孵。
豹纹守宫原产于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周边地区,栖息于沙漠或草原,通常以石缝或孔洞为遮蔽所,如今豹纹守宫可在大部分的爬宠店内看到,但都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生的。
豹纹守宫是非常漂亮的爬虫类动物,成体全长(含尾巴)约为20cm,最大可达25cm。身体会有紫褐色及亮黄色的条纹(带状),当长大时黑暗条纹开始打散成小点,少数成体会留下一点点条纹图案,现今所被饲养的豹纹有二种基本颜色“原色”及“高黄”。
豹纹守宫属于Eublepharis科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一科的守宫都拥有一般守宫所没有的眼睑,而它们的学名Eublepharis也正是眼皮的意思.美国的繁殖场经过多年的培育,早已培育出许多特殊的体色,孵化的幼体体色为白底黑棕色环状花纹,随着成长色环逐渐被斑点取代,到成年时则完全转变为通体豹斑,这也就是豹纹守宫之名的由来,近年来因为豹纹守宫的培育已达成熟的阶段,因此繁殖场将重心逐渐转移到豹纹的近亲肥尾守宫(Hemitheconyxcaudicinctus)身上,目前也已经培育出多种变异体色和白化种,肥尾守宫产于非洲西部,但习性与豹纹相似,只是在饲养上和繁殖上比较困难,对老手来说,也算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守宫种类。
豹纹守宫基因非常多变,美国的川普作为豹纹守宫的繁育者为此品种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适宜豹纹守宫生存的温度为25-30度区间,豹纹守宫能吃大多数的昆虫,已知野生的守宫会吃甲虫、蜈蚣、蝎子和蜘蛛,适应力强,几乎能吃得下的东西都吃。
豹纹守宫的尾巴与其它蜥蜴一样具有防卫作用,如果施加压力,尾巴很容易断掉,而且尾巴断掉后会不断蠕动,这称为自割。其功用为分散掠夺者的注意力,趁机脱逃,尾巴基部略为收缩处便是自割处,此处于尾巴自割后,血管会自动封闭,尾巴于自割后会自动重新长出来。重新长出的尾巴比较宽,但长度约为原来的一半,颜色与质地都不均匀,失去尾巴并不会伤到守宫,除非有一段的时间未进食,因为守宫的尾巴是用来储存脂肪,于食物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有些爬虫将尾巴当作脂肪的贮藏库,如果食物缺乏时,则爬虫将拒绝自割。
豹纹守宫和其他爬虫一样,也常发生拒食的毛病,经常拖上2-3个月瘦到皮包骨才死亡,目前仍然无法确定造成的原因,也很难治疗,根据国外的说法是由于湿度过低的缘故,可以将拒食的个体单独饲养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有些个体还是可以恢复进食的。也可能是因为肠胃炎造成,在购买时最好先确认会进食的个体才买。
豹纹守宫的繁殖季节很长,大约有七八个月之久,由秋季到春季都可以交配,雌雄的辨别可以观察泄殖孔上侧的股孔和下侧的凸出而定,雌性都没有这些特征,成体可以肉眼看出,幼体则需要借助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到,只要初生满一个月以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雌性每季可以产卵3-4次,每次产两颗卵,由于是无黏性的卵,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移到孵蛋器中孵化,约50-60天,可以孵化,未受精的卵约一周左右就会变黄腐败,受精卵则保持白色并且会稍微涨大,适宜的孵化温度是摄氏28.9-30.6度,孵化的幼体雌雄数目相当,较高的温度则产生较多的雄性,温度较低则产出多数的雌性,重要的是温度最好不要超过32度,否则胚胎容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