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和标志之一,进入空间的能力是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运载火箭则是目前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空间的唯一工具,是发展空间技术、确保空间安全的基石,是实现航天器快速部署、重构、扩充和维护的根本保障,是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载体,是国家空间军事力量和军事应用的重要保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确保安全、可靠、快速、经济、环保地进入空间,推进太空探索技术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程,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目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战略导弹技术起步,主要包括CZ-1、CZ-2;
第二阶段是按照运载火箭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研制的火箭,包括CZ-3、CZ-3A系列、CZ-4系列;
第三阶段是为满足商业发射服务而研制,典型代表是CZ-2E;
第四阶段是为载人航天需要而研制的,如CZ-2F火箭;
第五阶段是为适应环保及快速反应需要研制的运载火箭,如CZ-5系列、CZ-6系列、CZ-7系列、CZ-8系列、CZ-11系列等。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了4代运载火箭研制。
第一代:长征一号(CZ-1)、长征二号(CZ-2)为第一代。第一代根据战略武器型号改进而来,具有明显的战略武器型号特点,解决了我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其运载能力等总体性能偏低、使用维护性差、靶场测试发射周期长、采用模拟控制系统。
第二代:长征二号丙系列(CZ-2C系列)、长征二号丁(CZ-2D)、长征三号(CZ-3)、长征二号E(CZ-2E)为第二代。第二代仍然带有战略武器型号的痕迹,在第一代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第二代火箭以原始状态CZ-2C火箭为基础改进,一、二级与CZ-2C火箭基本相同;采用有毒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采用了数字控制系统。
第三代:长征二号F(CZ-2F)、长征三号甲系列(CZ-3A系列)、长征四号系列(CZ-4系列)为第三代。第三代在第二代基础上,持续开展可靠性增长和技术改进,采用系统级冗余的数字控制系统;增加了三子级,任务适应能力大大提高;或为满足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增加了故检和逃逸系统,其任务可靠性大大提高;简化了发射场测发流程,使用维护性能得到了提高。
新一代运载火箭
第四代:长征五号系列(CZ-5系列)、长征六号系列(CZ-6系列)、长征七号系列(CZ-7系列)、长征八号系列(CZ-8系列)、长征九号(CZ-9)、长征十一号系列(CZ-11系列)等为第四代。第四代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环境友好;采用全箭统一总线技术和先进的电气设备;最大运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长征8号
2022年1月21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经过七天的海上运输,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1970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地掌握了进入空间的能力。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由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由末级一次启动到多次启动、从串联到并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载物到载人的技术跨越,逐步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为中国航天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推动了中国卫星及其应用以及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以“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中国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长征一号系列
长征一号系列运载火箭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一号丁”两种型号,主要用于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CZ-1)是我国第一种运载火箭型号,是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651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65年开始研制。它是在东风四号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一二级为液体发动机,三级为固体发动机。
长征一号研制过程中攻克自旋稳定、级间连接与分离等关键技术。
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7吨,起飞推力112吨,近地轨道(LEO:440公里圆轨道,倾角70度)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自主进入空间的新纪元。
长征一号共进行了2次发射,均获成功,于1971年退役。
长征一号乙
长征一号乙也被称作“长征一号马杰”。是长征一号的第一个改进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GF-02固体火箭发动机。火箭的一、二级没有更变。但当时因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向意大利购买马杰火箭的第三级,因此没有投入生产。
长征一号丙
第一、二级使用长征一号的发动机,保留不变,而第三级使用更先进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体燃料,使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提高到半吨。1984年首次成功测试第三级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88年取消了长一丙工程。
长征一号丁
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CZ-1D)是在长征一号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的一枚装有“变轨级”的三级小型运载火箭。全箭起飞质量81.075吨,全长28.22米,LEO(300公里圆轨道,倾角57度)运载能力为930千克(自旋)和750千克(三轴稳定)。
1995年5月,长征一号丁火箭首次飞行成功。由于长征一号丁三次飞行任务皆为亚轨道飞行,所以不计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记录。
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拥有“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系列、“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E(长二捆)”、“长征二号F”等型号,主要承担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其中长征二号F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型用于载人航天发射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CZ-2)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基础型号,是在东风五号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用于发射返回式卫星。
长征二号研制过程中首创小推力弹道方案,将运载能力提升25%;在首飞失利后,系统研究并形成运载火箭大型地面试验方法。
火箭全长32.6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2吨,LEO运载能力2.0吨。
该火箭于1970年开始研制。1974年11月5日首次飞行试验失败。第二次发射于1975年11月26日获得成功,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随后,又连续两次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二颗和第三颗返回式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二号共完成4次发射,成功3次,于1979年退役。
长征二号甲
大体就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但准确指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风暴一号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作了微小改进后的火箭型号。1975年首发成功后,又成功地发射两次。按照国际惯例,对火箭发动机做多么微小的改进都需要注册,改进后第二级的“YF-22/23”火箭发动机改称“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号也同时改作“CZ-2A”(长征二号甲)。这个型号又因与年后的长征二号丙(为提供国际运载服务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会用“长征二号”或“长征二号甲”来标示1974年11月5日的发射失败,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发射与后期的长二丙发射任务一并收录为“长征二号丙”的发射任务。
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长征二号丙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CZ-2C)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征二号基础上研制的一种两级常规液体运载火箭,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全长43.72米,箭体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5吨,LEO运载能力为4.0吨。
改进后发展出的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具备发射LEO、SSO、GTO及大椭圆轨道卫星的能力;具备一箭一星、一箭多星的发射能力。
长征二号丙首次成功研制主动章动控制自旋稳定SM上面级,突破一型火箭不同发射场适应性技术;首次成功研制SMA固体上面级双星串联的内支撑安装结构,可完成多类型卫星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丙于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1998年底,长征二号丙火箭被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是中国首个“金牌火箭”。
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06星。
长征二号丙改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号有四种:长征二号丙/智能分配器(CZ-2C/SD)、长征二号丙/固体发动机(CZ-2C/SM)、长征二号丙/固体发动机甲(CZ-2C/SMA)和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CZ-2C/YZ-1S)。
长征二号丙/智能分配器
长征二号丙/智能分配器(CZ-2C/SD)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的基础上安装了一个上面级的智能分配器,主要用于商业卫星发射任务。
该型火箭于1997年12月8日首次成功发射,连续7次成功发射铱星及其模拟星。
长征二号丙/固体发动机
长征二号丙/固体发动机(CZ-2C/SM)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的基础上安装了改进版的固体上面级,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1.25吨。
该型火箭于2003年首次成功发射。
长征二号丙/固体发动机甲
长征二号丙/固体发动机甲(CZ-2C/SMA)是一种三级常规液体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研制的三轴稳定固体上面级和双星适配器,主要用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SSO)达到2.1吨。
该型火箭于2008年首次成功发射。
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
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CZ-2C/YZ-1S)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远征一号S上面级,主要用于低轨卫星的多星组网发射任务。SSO运载能力达到2.3吨。
该型火箭于2018年10月9日首次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CZ-2D)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种二级常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CZ-4A)的基础上减少常规液体三子级,并进行适应性改进形成的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全长41.056米,箭体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50吨,LEO运载能力4.0吨,500公里SSO运载能力1.5吨。
长征二号丁于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成功。
2020年8月23日10时27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成功将高分九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搭载发射了轨道大气密度探测试验卫星、商业气象探测星座试验卫星、低轨导航增强试验卫星、和德二号E/F卫星、交通试验星、田园一号卫星、金紫荆卫星二号、大学生小卫星-1和大学生小卫星-2A等10颗小卫星。
长征二号丁/远征三号
长征二号丁/远征三号(CZ-2D/YZ-3)是在长征二号丁火箭基础上增加一个远征三号上面级,用以满足低轨异轨多星的发射任务。
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可以实现20次以上的自主快速轨道机动,以及一次10颗或更多卫星的精确部署,从而延长卫星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有助满足蓬勃发展的微小卫星市场,增强卫星快速发射及组网能力。同时,完成任务后还可以实施主动离轨,最后再入烧毁。
长征二号丁/远征三号于2018年12月29日首次成功发射。
长征二号E
长征二号E(CZ-2E)即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在加长的长征二号丙(CZ-2C)周围捆绑四枚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的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配以合适的上面级,可进行中高轨道卫星的发射。
火箭全长49.686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462.46吨,LEO运载能力达到9.2吨(200公里圆轨道,倾角28.5°)。
长二捆是中国第一种为商业卫星发射而研制的运载火箭,也是我国首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捆火箭研制过程中攻克了高空风修正、助推器捆绑和分离、推进剂利用、横向变轨和全方位调姿定向、大尺寸分离包带、大型整流罩等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我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长二捆火箭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后续载人火箭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长征二号E于1990年7月首次成功发射,共发射7次,成功5次,于1995年退役。
长征二号F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CZ-2F)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征二号E(CZ-2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可靠性超过97%(置信度0.7),主要用于发射神舟飞船到近地轨道。它我国第一种载人运载火箭,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型载人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过程中攻克载人火箭总体设计、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冯卡门外形整流罩等重大关键技术。
长征二号F基本型火箭全长58.34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起飞质量479.8吨,LEO运载能力8.4吨(200×350km,倾角42°)。
长征二号F基本型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目前该型火箭已停产,后续任务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承担。
长征二号F改
长征二号F改即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CZ-2F/G),是在长征二号F基本型的基础上,将助推器推进剂储箱顶部椭球顶改为锥形顶,提升推进剂储存量。长征二号F改包括两种状态,即发射运输飞船状态和发射目标飞行器状态。
火箭起飞质量约493吨。发射载人飞船型号和发射目标飞行器或空间实验室型号的整流罩最大直径分别为3.8米和4.2米,火箭全长分别为58.34米和52米。火箭运载能力有所提升,LEO运载能力8.8吨(200×350km,倾角42°)。
神舟七号发射任务完成后,长征二号F基本型不再执行任务,后续任务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执行。长征二号F改进型火箭已先后成功发射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二号飞船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
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三号系列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拥有“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等型号,主要承担高轨道的发射任务。其中“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又可统称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另有计划中的“长征三号丁”、“长征三号E”。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CZ-3)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在长征二号丙(CZ-2C)的基础上,增加2.25米直径氢氧三子级形成的三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
火箭全长44.56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0米,起飞质量204.88吨,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为1.6吨。
长征三号研制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基于氢氧低温三子级的火箭总体方案,全新设计地面增压、氮气瓶补压、自生增压三段有机结合增压方案,首次研制低温共底贮箱,首次较全面研究并解决液体火箭低频振动力学环境管理技术,率先提出并研究液体火箭纵向耦合振动(POGO)问题。
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运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三号于1984年首飞成功,共发射13次,成功10次,于2000年退役。
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CZ-3A)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基础型号。是将长征三号(CZ-3)氢氧三子级替换为3米直径、采用两台8吨氢氧发动机的氢氧三子级,具备了大姿态调姿能力,任务适应能力更强。火箭主要用于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发射。
火箭全长52.52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3.0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3吨,标准GTO运载能力为2.65吨。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研制过程中,突破了YF-75发动机、小型四轴惯性稳定平台、冷氦加温增压系统、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四大关键技术。
长征三号甲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2007年底,长征三号甲火箭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是中国的第二个“金牌火箭”。
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CZ-3A和CZ-2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以长征三号甲(CZ-3A)作为芯级,捆绑四枚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构成,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则与CZ-2E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它轨道卫星的发射,也是中国用于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
该火箭共有2种构型:长征三号乙标准型(已停产)、长征三号乙改一型。
长征三号乙标准型
长征三号乙标准型(CZ-3B)火箭芯一级与助推器为不加长状态,使用4000F型整流罩,控制系统为平台+激光惯组主从冗余方案。
火箭全长54.838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三子级直径3.0米,整流罩直径4.0米,起飞质量425.8吨,标准GTO运载能力为5.1吨。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1996年2月15日首次飞行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失败,火箭起飞22秒后触地爆炸。在1997年8月和10月则成功地发射了菲律宾马部海卫星和亚太二号R卫星。
长征三号乙改一型
长征三号乙改一型(CZ-3B/G1)是在长征三号标准型的基础上,采用起飞滚转定向、双向风补偿、三级一次工作、串联式双星分离,使用3700Z加长型(3700ZS型)双星整流罩。
火箭全长57.056米,整流罩直径3.7米。
长征三号乙改一型执行过Y14、Y15两发北斗双星发射任务。
目前长征三号乙标准型已停产,后续发射任务由长征三号乙增强型承担。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CZ-3B/E)共有4种构型:长征三号乙改二型、长征三号乙改三型、长征三号乙改三Z型/远征一号火箭和长征三号乙改五型(研制中)。
长征三号乙改二型
长征三号乙改二型(CZ-3B/G2)是在长征三号标准型的基础上,芯一级加长1.488米,助推器加长0.768米,采用长征二号F的二级发动机,二级结构得到加强,同时使用4000F型整流罩。控制系统有两种状态:平台+激光惯组主从冗余方案;双激光惯组主从冗余/卫星导航复合制导方案。
火箭全长56.326米,整流罩直径4.0米,起飞质量458.97吨,标准GTO运载能力为5.5吨,地月转移轨道(TLI)运载能力达到3.78吨。
长征三号乙改二型于2007年5月14日首飞成功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并于2013年12月2日成功发射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
长征三号乙改三型
长征三号乙改三型(CZ-3B/G3)继承了改二型的基本状态,使用4200F型整流罩,控制系统为双激光惯组/卫星导航复合制导。
火箭全长56.542米,整流罩直径4.2米,标准GTO运载能力为5.4吨。
长征三号乙改三型于2011年9月19日首飞成功发射中星一号A。
长征三号乙改三Z型
长征三号乙改三Z型(CZ-3B/G3Z)继承了改三型的基本状态,使用4200Z型整流罩,采用1194A卫星支架,安装姿控发动机和姿控贮箱。该构型通常与远征一号上面级相配合。
火箭全长57.126米,整流罩直径4.2米,标准GTO运载能力为5.2吨。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CZ-3B/YZ-1)即长征三号乙改三Z型/远征一号。
是在长征三号乙改三Z型火箭的基础上,加装了远征一号上面级,形成了一个四级火箭。该火箭主要用于执行MEO北斗卫星的“一箭双星”直接入轨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21500公里中地球轨道(MEO)运载能力为2.2吨,远征一号上面级按照MEO双星发射的状态,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100公斤/星。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于2015年7月25日首飞成功发射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长征三号乙改五型
长征三号乙改五型(CZ-3B/G5)是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火箭基础上,通过发射轨道优化设计、新研4200ZL整流罩(整流罩加长了900毫米)、控制系统采用迭代+摄动制导方案、应用主动减载技术、采用火箭全方位起飞滚装定向方案、研制2334A接口卫星支架和星箭解锁装置等措施,从而能够包络更大的卫星。
该构型不仅能够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还将覆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其500公里SSO运载能力4.5吨。
长征三号乙改五型于2020年12月6日首飞成功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
2021年2月4日23时3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长征三号丙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CZ-3C)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征三号乙(CZ-3B)基础上研制的,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同时在芯一级上加装了两个尾翼。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长征三号丙标准型
长征三号丙标准型(CZ-3C)除助推器数量外,与长征三号乙标准型基本相同。火箭全长54.838米,整流罩直径4.0米,起飞质量345吨,标准GTO运载能力为3.8吨。
2008年4月25日,长征三号丙获首次发射成功,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目前长征三号丙标准型已停产,后续发射任务由长征三号丙增强型承担。
长征三号丙增强型
长征三号丙增强型(CZ-3C/E)有2种构型:长征三号丙改二型、长征三号丙改三Z型/远征一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CZ-3C/G2)除助推器数量外,与长征三号乙改二型基本相同。
火箭全长56.326米,整流罩直径4.0米,标准GTO运载能力为3.9吨。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于2014年10月24日首次成功发射嫦娥五号T1试验器。
长征三号丙改三Z型
长征三号丙改三Z型(CZ-3C/G3Z)除助推器数量外,与长征三号乙改三Z型基本相同。
火箭全长57.126米,整流罩直径4.2米,标准GTO运载能力为3.7吨。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CZ-3C/YZ-1)即长征三号丙改三Z型/远征一号。是在长征三号丙改三Z型火箭的基础上,加装了远征一号上面级,形成了一个四级火箭。该火箭主要用于执行中高轨卫星的直接入轨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火箭于2015年3月30日首次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17颗卫星。
2021年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长征四号系列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最早可追溯到上海航天局的“风暴一号”火箭,拥有“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等型号,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
长征四号甲
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CZ-4A)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并增加常规液体三子级而形成的一种常规液体三级火箭,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对地观测应用卫星。
火箭全长41.901米,一、二级直径为3.35米,三级直径为2.9米,起飞质量241.092吨,起飞推力约300吨。900公里SSO运载能力为1.5吨。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研制过程中,主要突破了YF-40发动机研制等关键技术。
长征四号甲于1988年9月首次发射,该型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为100%。
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长征四号乙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CZ-4B)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常规液体三级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CZ-4A)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全长47.977米,起飞质量249.2吨,800公里SSO运载能力1.9吨。
长征四号乙于1999年5月10日首次成功发射。
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9月27日11时2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48次发射。
长征四号丙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CZ-4C)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CZ-4B)基础上,增加了三子级二次启动能力,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全长47.977米,起飞质量249.2吨,800公里SSO运载能力2.8吨。
长征四号丙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
2021年2月24日10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021年3月13日10时1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021年9月7日11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2星)。
2021年12月26日11时1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系列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冰箭”“胖五”,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其芯级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助推器使用液氧/煤油推进剂。该系列火箭拥有“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两种型号,主要承担大质量载荷、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等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CZ-5)是长征五号系列的基本型号,即长征五号基本型。火箭为二级半构型,全长56.97米,整流罩直径5.2米,芯级直径为5米,助推器直径为3.35米,起飞质量878.556吨,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3吨(一说14吨)。该型火箭主要将用于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测。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可在整流罩内增加远征二号上面级作为第三级,即为长征五号/远征二号(CZ-5/YZ-2)。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它也由此成为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B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CZ-5B)为一级半构型。其芯一级以及助推器与基本型相同,但是取消了基本型的芯二级,并使用更长的整流罩。火箭全长53.66米,起飞质量约8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3吨(一说25吨)(轨道高度200×400km,轨道倾角42度)。该型火箭主要将用于中国未来天宫空间站的建设。
长征五号B于2020年5月5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长征六号系列
长征六号
长征六号(CZ-6)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具备适应简易设施发射的能力,可实现快速发射。
火箭一子级直径为3.35米,二子级和三子级直径为2.25米。全箭总长29.287米,起飞质量约103吨。在国内测控限制下,700公里SSO运载能力约为500千克,在国外测控支持下,700公里SSO运载能力约为1.0吨。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于2015年9月2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中的首飞箭。
2021年11月5日10时19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又称“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六号甲(CZ-6A)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中型固液结合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执行太阳同步轨道、低轨、中轨的发射任务。它可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该火箭采用“一平两垂”测发模式,在发射场测发周期为14天,具有“跨界合作、无人值守、智能诊断、落点精确”等特点,具有较强竞争力。
长征六号甲为二级半构型,全箭总长约50米,起飞质量约530吨。火箭芯级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芯级直径为3.35米,同时捆绑四个2.0米直径固体助推器,火箭标配整流罩直径为4.2米,根据不同卫星需求可选配3.35米、3.8米和5.2米直径整流罩。700公里SSO运载能力约为4.0吨。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六号X
长征六号X(CZ-6X)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我国首款具备一子级垂直定点能力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该火箭可实现一子级回收并多次使用,可以将目前国内单位重量载荷的发射成本降低约30%。同时还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及时快速的发射服务,契合我国日益增长的微小卫星低成本、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目前该火箭正在研制中,计划于2021年完成首飞,将有效填补我国在重复使用航天领域的空白。
长征七号系列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CZ-7)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以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需求。
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为全液氧煤油火箭,总长53.1米,起飞质量约593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起飞推力720吨。运载能力将达到LEO14吨,700公里SSO5.5吨。
长征七号于2016年6月25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我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
2021年9月20日15时,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0日15时10分,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7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5时22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9次飞行。
长征七号甲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CZ-7A)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征七号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以满足发射需求旺盛的GTO7吨有效载荷发射市场。
长征七号甲为三级半运载火箭,即原计划长征七号系列中的CZ-734构型。火箭助推器及一二级状态与长征七号基本一致,仅二子级长度稍加缩短,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长征三号甲系列的氢氧三子级。
火箭全长约60.13米,芯一级与芯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助推器直径2.25米,起飞质量约573吨,GTO运载能力达到7吨。
2020年3月16日,长征七号甲遥一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飞行失败。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甲遥二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
长征八号系列
长征八号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CZ-8)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主要面向未来中高轨商业发射市场。该火箭具有发射成本适中、发射周期更短、适应多个航天发射场条件等特点,未来有望具备简易塔架适应能力,实现总装、测试及发射一体化以及芯一级和助推器的整体垂直回收。
长征八号为两级半构型,一子级状态与长征七号基本一致,捆绑2个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两者皆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二子级状态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的氢氧三子级基本一致。
火箭全长50.3米,起飞质量356吨,芯一级直径3.35米,芯二级直径3米,整流罩直径为4/4.2/4.5米。700公里SSO运载能力5.0吨,GTO运载能力2.5吨。
长征八号于2020年12月22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
长征八号甲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CZ-8A)计划采用新概念设计研制,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两个2.25米直径助推器换成3.35米直径助推器,即使用三个通用芯级,为CBC构型,同时再搭配一个先进低温上面级。
长征八号甲相较长征七号甲,少了一级、两个箭体模块、五台发动机,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但GTO运载能力同为7吨。
该火箭计划用于替代长征七号甲。
长征九号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是一款正在论证的新一代重型火箭,未来将用于我国深空探测、载人登月和登火、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如空间太阳能电站)等任务。火箭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发展策略,三个构型的对应结构状态相同,可模块化组合。可捆绑液体助推器,也可以捆绑固体助推器。
长征九号火箭为三级半构型,全长约93米,芯级最大直径10米,助推器直径5米,起飞质量约4137吨,起飞推力约5873吨,LEO运载能力约140吨,TLI运载能力约50吨。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预计将于2028年左右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首飞。
长征十号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是一款由钱学森论证的纸面火箭。规划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50吨至150吨,用于重型货运或载人登月。
长征十号火箭原计划于1975年首发,未飞。由于时代局限及其目标的不切实际,最终夭折。
长征十一号系列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型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与现役以液体推进剂为动力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它的发射准备时间由“月”缩短为“小时”,将大大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全长20.8米,箭体最大直径2.0米,重57.6吨,起飞推力120吨,该火箭700公里SSO运载能力大于420公斤,LEO运载能力700公斤。火箭采用国际通用星箭接口,可满足不同任务载荷、不同轨道的多样化发射需求。
长征十一号于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海射型于2019年6月5日成功实现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
长征十一号商业一型
长征十一号商业一型替换了火箭一级外壳材料,并对一级发动机做了改进,进一步提高火箭性能,700公里SSO运载能力提高到500公斤。火箭可采用陆基或海基及冷热兼容的多种发射方式。
该型火箭预计将于2019年首飞。
长征十一号甲
长征十一号甲(CZ-11A)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征十一号基础上研制的更大规模的商业型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型按成本目标设计、生产、运营的火箭,具备发射成本更低,发射周期不超过72小时的能力。其同时通过单机集成,实现箭上电器一体化。该型火箭将覆盖绝大多数低轨卫星发射需求。
火箭起飞质量115吨,一级直径2.65米,整流罩直径有2.4/2.7/2.9米三种尺寸可供选择,运载能力为LEO2.0吨,700公里SSO1.5吨。火箭采用简易台架热发射的发射方式。
该型火箭正在研制中,预计于2022年首飞。
1.以运载火箭将有效载荷顺利送入预定星箭分离轨道为成功标准。
2.*长征一号丁三次飞行都为亚轨道飞行,因此不计入总发射数。
逐年成败统计
1970年至1996年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3枚,平均每年发射1.59枚,其中发射成功36枚,部分成功2枚,失败5枚,达到了83.72%的发射成功率。
1997年至2008年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72枚,平均每年发射6枚,12年间无一次失败,达到了100%的发射成功率。
2009年至今,中国发射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46枚,平均每年发射18.85枚,其中发射成功236枚,部分成功3枚,失败7枚,达到了95.93%的发射成功率。
主条目: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续表
从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50颗卫星。截至2017年12月,中国长征火箭累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60次商业发射,其中搭载发射服务15次。
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成功75次。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截至到2021年12月14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401次发射,发射成功率在95%以上。
2021年12月29日19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4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1年12月30日零时43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月17日10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1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7次发射。
2022年2月27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01组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1箭22星”方式,成功将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共2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
2022年3月5日14时0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银河航天02批卫星(6颗)及其搭载的1颗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0次飞行。
2022年3月5日,“宣城一号”通讯遥感双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浦江二号和天鲲二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3月30日10时29分10秒,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遥十运载火箭(简称“长十一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以长十一火箭为代表的中国固体运载火箭2022年宇航发射首战告捷。目前,长十一火箭共完成10次陆地发射和2次海上发射任务,创造了十二连胜的佳绩。
北京时间2022年4月7日7时4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4月15日20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我国领土、领海范围内用户及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可靠、稳定、安全的广电传输及通信服务。
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升空。
2022年4月30日11时30分,中国在东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遥三火箭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3D(04~07)/04A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5月5日10时38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及搭载的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等8颗卫星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0日01时56分,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5月20日18时3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3颗低轨通信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低轨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在轨通信技术试验验证。
北京时间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1组卫星发射升空,9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6月23日10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24次飞行。
2022年6月27日23时46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7月13日0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二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