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缘闭壳龟又称黄缘盒龟。俗名:夹板龟,克蛇龟、断板龟;英文名:ChineseBoxTurtle;Yellow-marginedBoxTurtle;龟科,闭壳龟属。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日本等地区,分布广泛。
我国分布于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区。河南、湖北、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福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均有报道。近来在广东、广西市场上出现的黄缘闭壳龟,可能是由湖南等地贩运过去。
形态描述依据安徽、浙江、上海等7号标本描述:体中等,壳高几为甲长的二分之一。头中等,头背皮肤光滑。吻短,突出于上颚。上颚钩曲。颚缘无齿状突。眼大,鼓膜圆而清晰。
背甲隆起,前缘圆或凹缺,后缘圆或有一小的凹缺。每枚盾片均有疣轮及平行于疣轮的清晰的同心纹。脊棱明显,在每枚椎盾的中部更为突出。侧棱不显。颈盾大,前窄后宽,呈梯形。椎盾5枚,通常宽大于长,有的个体前2枚椎盾长大于宽,或相等。肋盾4对,宽大于长,一般亦比相邻的椎盾宽。缘盾12对,除第一对外,均为长方形。有的标本最后3~4对缘盾后缘略为突出,呈锯齿状。缘盾的疣轮位于盾片的外下角。
腹甲平,椭圆形,前缘圆或微凹,后缘圆。各盾片同心纹清晰,其中心亦位于外下角。但有的个体不显。各腹盾之缝的长度序次为腹盾缝>胸盾缝>喉盾缝(或肱盾缝)>肱盾缝>股盾缝。喉盾最小,三角形。肛盾大,菱形.有一不达末端的中央缝。该缝在成体约占肛盾长的1/4至1/2,幼体仅末端不显。
无下缘盾。腋盾、胯盾极小。甲桥不明显。
四肢略扁。前肢前缘被复瓦状圆形大鳞。指、趾间微蹼,具钝爪。前肢5爪,后肢4爪。尾短,尾基及股后有疣粒。雄性尾较长,尾基的棘状疣亦强。头背橄榄绿色,吻端柠檬黄色,眼睑及虹膜、鼓膜黄色,瞳孔黑色。眼角向后,沿头背两侧各有l金黄色细线纹。头侧及咽、颏部桔黄色。体背棕红色,每枚盾片的边缘色较深。脊棱黄褐色,腹甲棕黑色,唯背甲外侧缘与缘盾的腹面,腹甲的外缘均为鲜米黄色,因而得名。
四肢背面棕黑色,腹浅灰棕色,尾背有1条黄色纵纹。
常活动在森林边缘、河流、湖泊等潮湿处。陆生。伏于倒木、岩石及落叶下。下雨时常外出。也可能去水域活动。(千石正一,1979)。在安徽皖南山区,多栖于林缘或有杂稀疏灌木丛的杂草山中,活动地离水源不远,旱时多在有流水的溪谷附近。夏季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隐蔽于阴凉的柴草或溪谷边的乱石堆中。当气温低于10℃时,进入冬眠。冬眠地多在阳坡,有杂草及细枝落叶堆成的较厚的覆盖层的地方。冬眠期为11月初至翌年4月初。4月中旬交配,5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6~7月为盛期。每次产卵2枚,共产4~8枚,多于夜间产出。卵壳灰白色,长椭圆形,40~46毫米×20~26毫米,重8.5~18.5克。(陈壁辉,1979)。1982年7月,解剖一来自安徽的雌性标本,背甲长160毫米,前后缘呈微锯齿状。重650克。左侧卵巢怀卵3枚,卵径15毫米×15毫米,右侧卵巢怀卵10枚,前5枚卵径为15毫米×15毫米,余皆较小。输卵管粗长。杂食。食昆虫类动物性食物及果实类植物性食物(千石正一,1979)人工饲养可喂以青菜、包菜、空心菜、饭、蚯蚓、蛙、鸟、鼠、猪及鸭肠等。受惊扰时,头、尾、四肢均能缩入甲内,腹甲向上完全关闭背甲,得以保护。
据《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1991)记:幼龟出壳后径经10~15小时即能自行摄食,喜食蚯蚓、肉丝、猪胰、猪肝、米饭、小马陆等。主要天敌是蛇、鼠、蚂蚁、苍蝇、蚊虫等。
黄缘闭壳龟,繁殖期为5至9月,每次可产1~3枚椭圆形卵,繁殖需在户外成对饲养才能成功,白天饲养温度为22到26度,夜间为19到24度。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4~5月和9~11月气温达18~~22℃时,龟早晚活动较少,中午前后活动较多;每年的6~8月气温25~34°C,龟以夜间、清晨或傍晚活动为主,白天隐蔽在洞穴、树木或沙土中。若遇雨季,则常到洞外淋雨。12月至翌年1~3月,是龟的冬眠期。当温度19°C时,龟停食;当气温下降到10°C左右,龟进入冬眠。冬眠时,喜躲在洞穴、树枝堆或在较厚的枯萎草层下,且大多在向阳、背风处。当气温在13℃时,龟又苏醒。
每年11月初,由于温度的下降,龟逐渐进入冬眠,容易饲养的品种,新手可以尝试。饲养于陆地环境内,如果空间足够,可设置较大的盛水器,陆地上应该分别有较阴凉和较温暖的位置。它们能抵御短暂的寒冷,但不要长期处于低过12°C的温度。
黄缘闭壳龟喜食动物性鱼虾、蚯蚓、黄粉虫、螺、蚌及瓜果蔬菜、大麦、玉米、高粱等植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