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狮舞(白纸坊太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3)保护单位:北京印钞有限公司
2、狮舞(徐水舞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徐水县
(3)保护单位:保定市徐水区文化馆
3、狮舞(沧县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沧县
(3)保护单位:沧州刘吉舞狮大世界有限责任公司
4、狮舞(天塔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襄汾县
(3)保护单位:襄汾县人民文化馆
5、狮舞(马桥手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闵行区
(3)保护单位: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6、狮舞(黄沙狮子),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临海市
(3)保护单位: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狮舞(丰城岳家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丰城市
(3)保护单位:丰城剑威学校
8、狮舞(古陂蓆狮、犁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信丰县
(3)保护单位:信丰县文化馆
9、狮舞(黎川舞白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黎川县
(3)保护单位:黎川县文化馆
10、狮舞(小相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巩义市
(3)保护单位:巩义市文化馆
11、狮舞(槐店文狮子),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沈丘县
(3)保护单位:沈丘县回族文狮子文化协会
12、狮舞(广东醒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3)保护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
13、狮舞(广东醒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遂溪县
(3)保护单位:遂溪县文化馆
14、狮舞(广东醒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3)保护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文化中心
15、狮舞(席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
(3)保护单位:梅州市梅江区文化馆
16、狮舞(青狮),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3)保护单位: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
17、狮舞(松岗七星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
(3)保护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人才人事服务中心、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文化体育中心、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18、狮舞(藤县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
(3)保护单位:藤县文化馆
19、狮舞(田阳壮族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保护单位:田阳县文化馆
20、狮舞(高台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21、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兴义市
(3)保护单位:兴义市文化馆
22、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23、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编号:Ⅲ-5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徐水县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目前,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襄汾县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绝技。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当前,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临海市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
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黄沙洋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庆平安,都祈盼舞狮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
黄沙狮子在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异,如今健在的能够表演黄沙狮子的老艺人不到10人,这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面临断代和失传危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