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趣闻 世间百态 案件 袁崇焕冤死案

袁崇焕冤死案

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魏忠贤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在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目录

夜色深沉,大风骤起,京城里已是万家酣睡梦香时分,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却还在镇抚司幽暗阴潮的诏狱牢房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自斟自酌着一杯浊酒,神情恍惚,欲哭无泪,除了借酒浇愁,他已经身心俱疲,别无所求了。身为明朝边关镇守大将,如今却身陷囹圄,经历了朝廷长达八个多月关押审讯的煎熬与折磨。在此期间,他曾一度因为含冤受屈而精神沮丧萎靡到了极点,他也曾一度因为心情绝望无助而伤心落泪不止。但是,明天一早自己的死期将至,他尽量把自己愤懑不平的激动情绪调整平静下来,他希望静下心来用这生命中的最后一夜来细细回顾一下自己壮怀激烈的边塞生涯和征战历程。自古精忠不能报国者,死而有憾!袁崇焕心中犹如被压上了万仞高山,悲苍之气直冲霄汉,时而又隐隐地如刀割斧锯一般痛楚难忍……。

往事历历,仿佛昨夜……那是崇祯初年的冬春之季,同样是一个漆黑风高的夜晚,月朗星稀,寒风料峭。在北京城中的一座四合小院里,一位穿着布衣长袍的中年先生正在书房里踱来踱去,这位先生神情饱满、目光灼灼,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口中念念有词。忽然,这位中年人快步踱到书桌边,铺开纸墨笔砚,提起毛笔奋笔疾书,一会儿,他住了下毛笔,用手指甲挑了挑烛光里将要燃烧殆尽的灯芯,随后,他又拾起笔来继续写作。北京城的冬夜寒冷异常,使他这个自小生长在岭南的广东人极不适应,由于气候干冷,炭盆里行将熄灭的微弱碳火也不足以御寒,他还不时地停下笔来搓搓手脚以舒活一下筋骨血脉,以防冻僵。这位奋笔疾书、踌躇满志的文人就是袁崇焕,他刚刚被新近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并委以重任,他这时候的身份是权柄极重的兵部尚书,他正在起草向皇帝上书的折子,这篇洋洋洒洒的万言奏折凝聚了他多年来的心血和雄心,在奏折中他详细地阐明了自己重振东北边关的军事方略大计,他向年轻的崇祯皇帝自诩五年内即可平定恢复蓟辽边关的安宁……这在一提起满清鞑子兵时满朝文官就感到惶惶不安而武将们则顿显一筹莫展的明朝末年,是何等顶天立地、激情四射的大胆狂想啊!

果不其然,在第二天的皇宫平台召对时,崇祯皇帝殷切地向袁崇焕询问辽东战事和对策,袁崇焕简要阐述了自己制定的五年平辽的战略方案,这无疑让年轻有为的崇祯眼睛突然为之一亮,并大为惊喜,连声称赞不已。对于明朝而言,满清军事势力在关外的迅速膨胀已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也令崇祯时常感到忧心忡忡,而袁崇焕所言方略却使得年轻的皇上产生了一种久旱逢甘雨的强烈幻觉,因为,崇祯对于万历、天启年间朝廷几次发动的对后金作战的失败记忆犹新,尤其是对万历四十七年发生的萨尔许之战时四路明朝大军全军覆灭的惨剧始终心有余悸。为了让走马上任的兵部尚书袁崇焕能够顺利实施他的平辽方略,崇祯皇帝择日又专门在平台赐宴款待袁崇焕及其部属,还特意钦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一柄,御制锦袍玉带一条,并赋予袁崇焕统一节制和管辖辽东诸将诸军的特权,实际上就是享有先斩后奏的生杀予夺大权。总之,这时的崇祯帝对于袁崇焕真可谓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如果说天启皇帝对于袁崇焕有知遇之恩的话,那么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则有再造之恩。

凭心而论,与疏于朝政的昏庸万历和无能天启相比,崇祯是一个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的认真做事的好皇帝,他缺乏的只是执政经验和耐性持重而已,而袁崇焕则无疑是那个大厦将倾的晚明剧烈动荡年代里中华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头脑清醒者中的佼佼者和罕见的军事奇才。本来他们君臣二人如果齐心协力的话,是完全可以珠联璧合,开创明朝振兴的新气象。可惜,事与愿违,因为崇祯生与俱来的多疑而又偏执的性格缺陷和袁崇焕刚直不阿的炽烈秉性,外加上皇太极精心设计的反间毒计,以及大明朝廷内部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门户之隙和党争之烈,竟葬送了这一切美好的可能,最终酿成了后来袁崇焕被冤杀这一曲悲歌和最后崇祯走投无路而自杀这一壶苦酒。

但是,曾几何时,踌躇满志、手握重兵的袁崇焕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竟会被自己赤胆忠心保驾护卫的皇上、朝廷和京城百姓当成“逆反叛贼”投入死牢,最后竟要不明不白地做自己人刀下的冤魂,而非战死沙场,这一意外结局让他感到十分痛楚难过……而且他的苦心孤诣和鞠躬尽瘁,不仅不被朝廷和百姓们理解与同情,自己反而竟被满朝文武和京城百姓唾骂为卖国贼,这种莫须有的诽谤诬陷对他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他忿忿不平、悲愤交加。在牢里,他时常仰天长啸,摇头挽扼,甚至想放声痛哭一场,袁崇焕并不心甘情愿就这样悲戚死去,他恨苍天无眼,为何会让自己遭此劫难?他隐约感觉到朝廷上的奸佞小人肯定乘人之危在皇上面前说尽了自己的坏话借以落井下石,而阉党潜伏下来的余孽也乘机兴风作浪、党同伐异,必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同时,他也深知崇祯表面看上去优柔寡断、通情达理和知人善用,但实际上他也是一个刚愎自负、多疑善变而又好大喜功的年轻人,以崇祯的狭窄气量对于臣子的失败绝对不会宽容待之,正可谓伴君如伴虎也!所以皇上是因为京城被围而迁怒于他,并要他以命抵过,借他的项上人头来平息京城臣民百姓对于局势的惊恐和不满,这也许才是皇上杀自己的真实意图,虽然这样不问青红皂白的欲加之罪会大大地伤害袁崇焕手下众将士们对朝廷的赤诚之心,甚至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历史祸根(见注释1)。但是,皇上和朝廷大多数官员对此可能引发的严重的后遗症未必能够予以充分认识和考虑。而更为可悲的是,对于这一切糟糕的结局,袁崇焕本人虽然洞若观火,却根本无力阻止和避免,因为刚愎自用的皇上始终不给他一个充分辩驳的机会,这也许就是历史命运使然。

此时,袁崇焕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了岳飞、文天祥、于谦和熊廷弼(见注释2)的形象……尤其是恩师熊廷弼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默默地咏读着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和于谦的《石灰吟》中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反复朗诵诗词,使袁崇焕再一次感觉到全身热血沸腾、壮怀激烈……他又回想起自己在得知熊廷弼蒙难后兔死狐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做的那首悲哀的悼词:“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难道我竟然要步熊老经略的后尘,最终也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掉?难道我的命运竟然同岳飞和于谦相仿不成?袁崇焕多次打心底里疑惑地反问自己,可是当今的圣上并非是南宋的懦弱昏君啊!他自觉督师蓟辽以来上对皇上、下对朝廷都是赤胆忠心、问心无愧,但为何自己还要遭遇如此劫难呢?他变的有些迷茫和彷徨……一向重视名节的他甚至希望能有一个精通易经八卦的算命先生出现在眼前为自己占卜一卦,预测一下自己屈死之后冤情能否被后世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否则,总感到心有不甘、死而有撼……

袁崇焕又浮想起天启六年(1626年)自己亲自指挥的宁远保卫战,面对努尔哈赤率领的来势汹汹的十三万八旗铁骑的进犯,小小的宁远城被包围的像铁桶一样密不透风,城墙外面就是黑压压一片、漫山遍野的清军虎狼之兵,当时真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气氛,而他则巍然屹立在宁远的城楼上声嘶力竭地为守城的一万余名将士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他大声告谕全城军民:置之死地而后生,誓与城池共存亡!文人出身的袁督师在万分危难之中振臂一呼,一场惨烈的守城血战整整持续了几个昼夜,同仇敌忾的守城将士竟把曾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十几万大军打的丢盔卸甲、死伤枕籍、大败而归,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宁远城中红夷大炮发射的弹片击伤挂彩,后来竟导致其郁郁寡欢患疾而亡,这是在晚明历史上明朝对后金的战争中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获全胜的军事奇迹,史称宁远大捷。往事历历如烟,硝烟弥漫,炮声隆隆,金戈铁马,战马嘶鸣,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仿佛都回到眼前,正是手下将士们浴血奋战、拼死抵抗才换来了振奋明朝朝野人心的宁远大捷,袁崇焕从此也威镇边关……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