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友谊颂

《友谊颂》是由著名艺术家马季表演的一部相声作品之一。该相声风趣幽默讲述了一位中国铁路勘测队员,为修建坦赞铁路,顶风冒雨、披荆斩棘,认真完成野外任务的故事。
中文名
友谊颂
外文名
Ode to friendship
类型
相声
作者
马季
目录

基本介绍

友谊颂是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的代表作。写中国铁路勘测队员乘“友谊号”轮船到坦桑尼亚后,为修建坦赞铁路,在原始森林中顶风冒雨、披荆斩棘,认真完成野外勘测任务,受到当地人民赞扬的事迹。开头“垫话儿”中所使用的“英语翻译不好中国俏皮话”,和结尾时描述的坦、赞人民挥动手臂欢送援外勘测队员连呼“夸海里尼”(再见)的情景等,是相声创新的尝试。

此曲目于“文化大革命”中期创作、演出,起到了促进相声复苏的积极作用。中央广播说唱团马季、唐杰忠表演。曲本收入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季相声选》。

鉴赏评价

作品影响

著名曲艺理论家王决在《中国相声史》第三章里提到:相声《友谊颂》是相声复苏初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北大中文系汪景寿教授也写道:文化大革命中相声在舞台上销声匿迹,许多青年没听过相声,听了相声《友谊颂》兴奋之余误以为是相声的开山之作。可见这段相声反响之大,非同一般。

那么最早推出这段相声的是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广播郑青松和我。

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批评了“四人帮”一伙扼杀文艺百花的错误行径,文艺活动开始松动,有些城市搞起了业余汇演,涌现了一些单弦、快板、相声等曲艺表演节目。我台文艺部为适应宣传需要打算恢复曲艺组,让我和老郑做筹备工作。我们想:恢复建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恢复节目,让喜闻乐听的曲艺节目尽快和广大听众见面。恢复节目得有个突破口。我们想:相声这种形式风趣幽默最为适宜,就选中了知名度很高,又有创作能力的马季同志。

此时的马季由干校回来,正和艺友王金宝、于万海深入生活,改编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的相声《坦赞铁路传友谊》,这就是后来的《友谊颂》。我们驱车来到了南口,到他们住地采访,见面后,话语投机都很兴奋。马季念完本子以后,我们感到很不错,有几个特点:1.主题新。歌颂了中非人民的友谊。2.人物新。段子里的外国人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3.视野新。过去相声涉及外国人和外语,局限于英、法、俄、日,《友谊颂》别开生面投向了非洲这样一个较为神秘的大陆。当时,我们表示这个段子可以用,建议定稿之前,多听听观众的意见,特别是援外人员的意见。以后召开的几次座谈会我们都出席了,都向台里作了汇报。

我们满腔热情地扶植作品,推荐作品,而当时掌权的“四人帮”及他们的干将一个劲儿泼冷水,对《友谊颂》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边挑骨头。一会儿说垫话不妥,有针对文化大革命不满的情绪;一会儿又说有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挺好的一篇作品,让他们说得一无是处。

“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既没有吓倒马季,也没有吓倒我们这些普通编辑。1973年3月9日,我们对《友谊颂》进行了实况录音并写了报批理由,一并送到掌权的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审查,希望尽快播放。军管小组的态度是:文艺节目的审批归口在国务院文化组,不肯表态,事情暂时搁置下来。

苍天不负有心人。两个来月后,马季、唐杰忠参加了五一游园联欢会。新闻制片厂负责拍摄现场活动纪录片,把《友谊颂》纳入了花絮。说来也怪,负责审片的“四人帮”干将愣是没说话,算是审查通过。既然相声的片段可以放,整个段子当然就可以演,《友谊颂》总算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

“五一”过后,我们以《友谊颂》已获主管部门通过为由,再次申请播放。在军管组主要头头儿亲自过问下,这段相声终于播出了。《友谊颂》的播送,在全国范围内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播相声了,相声可以说了。所以,从客观上说,相声《友谊颂》吹响了相声艺术复苏的号角。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