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人物 军武人物 军事家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英语: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 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中文名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外文名
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
出生日期
1896年12月01日
性别
国籍
苏联
民族
俄罗斯人
出生地
苏联卡卢加州斯特列尔科夫卡村
星座
射手座
生肖
毕业院校
伏龙芝军事学院
去世日期
1974年06月18日
职业职位
军事家、战略家、元帅
代表作品
《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在柏林方向上》
主要成就
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柏林战役
目录

早年生平

童年家庭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俄历11月19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父亲康·安德烈维奇是鞋匠,母亲是乌·阿尔捷耶芙娜,在农场干活。他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生活十分艰苦。童年时,朱可夫在一所教会小学读书。

成长之路

小学毕业后,父亲便带他到莫斯科去学手艺。他在舅舅皮利欣的毛皮作坊里当学徒。工作很累,但他坚持自学,夜间凑近厕所里的暗淡的电灯做功课。1913年他参加市立中学全部课程考试,取得合格的成绩。1915年8月,朱可夫应征入伍,进入骑兵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前线和德国人打了近两年的仗,被提升为下士,获得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一枚是因为俘虏了一名德国军官而得,一枚是由于身负重伤而得。

英勇作战

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他参加了红军,加入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1919年3月1日,他被吸收参加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在保卫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战斗的年代里,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他和乌拉尔河流域的哥萨克白军作过战,同邓尼金和高尔察克的白军交过手,参加了消灭安东诺夫匪帮的战斗。他在察里津战役中左脚和左肋受伤。在捷普娜娅火车站一战中受到严重震伤。国内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升为骑兵连连长。

步步晋升

1923年4月,年仅26岁的朱可夫被晋升为骑兵第39团团长。192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他以“狂热的求知欲”投入学习。无论是在室内进行图上作业,还是在野外进行战术演练,他总是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他还利用节假日踏勘列宁格勒附近地形。结业时,他不坐火车,骑马返回部队,历时7昼夜,行程963公里,对列宁格勒至明斯克一带的地形进行了勘察。

1924年到1930年间,朱可夫又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他的同学,著名的军事家、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巴格拉米扬回忆道:“朱可夫在我们中间是绝对称得上出类拔萃,他不仅果敢顽强,而且足智多谋,有见地,学习期间,他常常提出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观点,令人拍案叫绝。他的见解总会引起很大的争论,但他又总能运用新奇的逻辑加以论证......”朱可夫于1931年2月晋升为骑兵第2旅旅长,1932年2月被任命为骑兵总监部副总监,1933年3月任骑兵第4师师长,1937年秋到1938年春为骑兵第3军、第6军军长,1938年在中国任短时间军事顾问后升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员。

战争风云

对日作战

1939年9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他在短时间内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哈勒哈河战役,以阵亡失踪9000人的较小代价,取得号称歼敌5万余人(日本阵亡失踪8717人),日本在领土上让步的胜利。在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锋芒,表现出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善于协调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大胆实施迂回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敌军主力。他的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也在实战中受到印证。朱可夫凯旋莫斯科,受到举国赞扬,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他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11日,朱可夫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这时国际局势已趋紧张。朱可夫遵照苏共中央的指示,着手进行苏军的改编工作,改进军事训练,加强备战。

基辅战役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入侵苏联。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进基辅。苏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未能挡住德军,丢城失地。德军3周内推进300—600公里。7月下旬,南进德军距基辅仅15至20公里。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辅。总参谋长朱可夫力主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保存实力,再图反攻。斯大林拒不接受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解除了他的总参谋长的职务,降任他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两个月后,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基辅地区,斯大林方认识到朱可夫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为时已晚,西南方面军66万众被围歼,基辅陷落(参见基辅战役)。

重返前线

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挥预备队方面军的。这时,中路德军已攻占斯摩棱斯克(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切断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对苏军第16、第20和第19三个集团军共12个师的全部合围。苏军增调20个师,从罗斯拉夫利和别雷发动进攻,欲图夺回斯摩棱斯克,未获成功。苏第16、第20集团军突围也未成功。苏军最高统帅部将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投入斯摩棱斯克会战,命令朱可夫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团军的10个师于8月30日发起进攻,9月8日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并向西推进了25公里。这是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唯一取胜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斯摩棱斯克会战告一段落。

斯大林对朱可夫在叶利尼亚突出部取得的胜利十分满意。他召见朱可夫,问他有何打算。“重返前线!”朱可夫回答。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前往陷入德军重围的列宁格勒,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全力保卫列宁格勒(参见列宁格勒战役)。1941年9月10日,朱可夫飞往列宁格勒。一下飞机,他便径直赶往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朱可夫的到来打断了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人们正在讨论列宁格勒一旦失守将怎么办。朱可夫同原司令员伏罗希洛夫的指挥权交接没用上什么特别手续。朱可夫只是将斯大林的便条交给了伏罗希洛夫。便条写道:“把方面军司令部交给朱可夫,您本人马上飞回莫斯科。”朱可夫随即用专线电话向最高统帅部报告;“我已经接管了司令部。”

保卫列宁格勒

朱可夫领导下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朱可夫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永远不要考虑列宁格勒一旦失守怎么办,列宁格勒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调整了部署,采取了种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他将高炮部队调到乌里茨克—普尔科沃等高地,用高炮打坦克。他还将包括舰炮在内的各种大炮集中在关键地区,统一使用。1941年9月14日,朱可夫用专用电话向莫斯科报告:“截至今天傍晚,我军在敌人前进道路上构置了炮火系统,其中包括舰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我们正把迫击炮也集中起来。我想明天早晨,我们可以在主要方向形成密集的炮火屏障以便与步兵协同。步兵已在今天部署在上述防线。

此时德军认为列宁格勒已唾手可得。柏林的战报宣称:“列宁格勒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该城的攻陷指日可待。”哈尔德在9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取得了巨大成功。敌人被削弱……”但是列宁格勒的英雄保卫者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著名政论家索尔兹伯里在其《九百天》一书中对朱可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那一时期写道:“如果德国人被阻滞,那就达到了目的,为他们放了血。在那9月的日子里,他们有多少人被炸死,任何人任何时候也说不清。乌里茨克附近流着一条溪流,被德国兵的鲜血染红了数日”“是朱可夫的意志阻挡了德国人吗?”“在9月的日子里,他是可怕的,没有别的词汇,只能用‘可怕的’一词来形容他。”朱可夫和列宁格勒的保卫者们完成了最为艰巨的任务,他们守住了列宁格勒,城市面临的直接威胁消除了。

朱可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所有参加9月保卫列宁格勒战斗的人,都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日子。但我们的部队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计划。由于苏联士兵、水兵和基层军官史无前例的坚韧不屈和群众性的英雄主义,由于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坚韧性和坚定性,敌人在攻打列宁格勒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到了9月底,我们方面军所有地段上的战斗激烈程度都明显减弱,整个战线稳定下来。”1941年10月6日晚,斯大林给朱可夫打电话,询问列宁格勒的情况。朱可夫报告说,德军的进攻已被遏止,因伤亡惨重而转入防御。朱可夫还报告说,德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正在由列宁格勒往南大规模运动,显然是被调往莫斯科。听完朱可夫的报告,斯大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莫斯科方向,特别是西方面军正在出现严重局势。他对朱可夫说:“你将列宁格勒方面军交给参谋长霍津将军。然后乘飞机来莫斯科。”

守卫莫斯科

1941年10月7日黄昏,朱可夫飞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他同朱可夫打过招呼后,便指着地图开门见山地说:“你瞧,这里的情况很严重,而我又无法得到西方面军的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我们不知道敌人进攻的地点和兵力,也不知道我军的状况,因此难以做出决定。你马上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弄清战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等着。”此时局势确实十分严重。德军已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在9月底,德军北翼围困了列宁格勒,南翼占领了基辅,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仅300公里—400公里,德军统帅部制定了“台风”作战计划。德军企图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分割围歼苏军主力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从南北两个方面向莫斯科迂回,入冬前攻下莫斯科。为此,德军集结了“中央”集团军群所辖3个集团军和3个坦克集群,以及第2航空队,共78个师,180万人。希特勒在给各部队的命令中说:“进行最后一次打击的条件终于成熟。这一打击应在冬季到来前致敌于死命。”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纵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线。进行防御的是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所辖的15个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共125万人。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首先向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突击。10月2日,德军主力在维亚兹马方向发起进攻。在战斗开始后一星期内,德军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的3个集团军合围在布良斯克地区,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编成内的4个集团军合围在维亚兹马地区。苏军多次实施突围,但除一小部分突围成功外,大部被围歼。据德军称,两地区苏军损失65万人(参见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于10月7日深夜到达西方面军司令部了解战况。他很快摸清情况。10月8日深夜2时半,他向斯大林报告,主要危险在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线,敌人的坦克可以突然冲往莫斯科,必须尽快往这一线调集部队。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朱可夫指挥。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新整编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担负着保卫莫斯科的历史重任的是重新组建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将已被冲垮而各自为战的西方面军各部集结起来,据守呈弧形的图尔吉诺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罗霍夫—纳罗福明斯克—谢尔普霍夫一线,顽强抵抗德军的突击。德军的进攻速度急剧下降。11月1日,斯大林问朱可夫,形势是否允许莫斯科举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式。朱可夫作了肯定的回答。11月7日清晨,红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全副武装的红军威武地走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这次阅兵式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战胜的,苏军必将打败法西斯侵略者。

德国野心覆灭

11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再次向莫斯科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军两个快速集团军分别从北面的克林和南面的图拉对莫斯科采用深远的迂回突击,企图在莫斯科以东完成合围。同时,德军在正面继续实施强攻,以图在莫斯科以西歼灭西方方面军主力。北路德军于11月23日占领克林,12月初进抵距莫斯科西北郊不到30公里的亚赫罗马。11月底和12月初,苏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多次进行反击,终于挫败北路德军的进攻,使之转入防御。南路德军于12月初进攻图拉,也被苏军击退。在西方方面军的正面,德军进攻受阻,被迫退至库宾卡以北、纳罗福明斯克以南一线。德军三路进攻均受挫折。由于补给线拉得太长,运力不足,人员和武器装备供应不上,且无严寒条件下的作战准备,部队大量减员,士气下降,德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苏军则越战越强,转入反攻的条件日益成熟。1941年11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开始对北路德军实施突击;6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对南路德军实施突击。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开始对正面之敌实施攻击。进攻发展顺利。德军遭受严重打击。1941年12月8日,希特勒下令在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内的整个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但是德军已无力坚守防线,被迫向西退却。12月13日,苏联宣布,红军粉碎了德军包围莫斯科的狂妄企图。苏联各报刊纷纷登载前线胜利的消息和指挥作战的苏军将领的照片。朱可夫的照片被排在报纸头版最显著的地方。1942年1月8日,苏军实施总攻。至4月20日,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全部和奥廖尔州一部分地区,歼敌50余万。此后德军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

不朽勋章

苏军在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给苏联人民和各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朱可夫在莫斯科会战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英国军事史家西顿在其《莫斯科会战》一书中称赞朱可夫是一个“天赋极高,精力极旺盛的人物”。斯大林在1945年5月25日的一次庆祝宴会上说:“祖国和党永远不会忘记苏军部队指挥员们在我们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这些赢得胜利、拯救祖国的将军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在这些战场上树立的记功碑上。在这些战场中,有一个战场特别重要,这就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大会战的战场。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将作为胜利的象征,不可分割地和这个战场联系在一起。”

“天王星”作战

莫斯科会战以后,希特勒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1942年夏集结重兵于苏德战场南部,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攫取石油、煤、粮食等重要经济资源,切断伏尔加河水运干线,进而北取莫斯科。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了“B”集团军群,共71个师。苏军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是新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有9个集团军。

7月17日,德军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首先发起进攻。7月23日、26日,德军北、南路先后开始进攻,8月17日攻占顿河西岸全部地区,苏军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围组织防御。8月18,保卢斯的部队已进抵该城接近地。斯大林格勒在危机中。8月27日,斯大林将在波哥烈洛耶·哥罗迪舍指挥作战的朱可夫召回莫斯科,告诉他南方形势很糟,德军有可能攻占斯大林格勒。斯大林通知他,国防委员会已决定任命他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并派他到斯大林格勒。8月29日中午,朱可夫到达小伊凡诺夫,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领导一起研究和制定了当前的防御和以后的反攻计划。9月12日,苏军全部退守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丧失殆尽,战线离市区只有2至10公里。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苏军与德军展开逐街逐房的战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苏军浴血苦战,死不弃城。

这时,朱可夫和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一个反攻计划,主张将德军的进攻集团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两翼实施强大突击,建立起对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合围的对内正面,和保障消灭被围集团的对外正面。计划代号为“天王星”。此后的两个月,朱可夫极度紧张,亲自抓“天王星”作战的准备工作,同时参与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指挥工作。9月末,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为顿河方面军,朱可夫推荐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接替瓦里西·尼古拉耶维奇·戈尔多夫中将任司令员。

1942年11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实施“天王星”计划。

反攻计划。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一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新组编)从萨尔平斯耶湖一带先后发起进攻,于1942年11月23日在卡拉奇以东的苏维埃村会师,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部分兵力共22个师,约33万人。希特勒为解救被围德军,临时组成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尔莫辛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西南方向打开一条通路,未获成功。1943年1月10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发起总攻。1月25日,苏军进攻部队冲进市区,与坚守城区的苏军会师。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被歼。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这场战役使人们称他为“斯大林在二战战场上的救火英雄”。

反击德国

1943年8月25日,库尔斯克会战结束的第二天,朱可夫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研究下一步如何在广阔的战线上展开全面进攻。最高统帅决心不给德军以喘气之机,迅速解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之敌,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苏军参战部队有6个方面军。9月6日,朱可夫指挥瓦图京大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大将的草原方面军,迅速前出到第聂伯河中游并夺取了登陆场。瓦图京的部队于9月22日突进到大布克林地域,占领了登陆场,并于11月6日解放了基辅,然后乘胜西进,追击逃敌。科涅夫的部队于9月23日攻占了波尔塔瓦,9月29日解放了克列缅楚格,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了几个登陆场。其他几个方面军也进展顺利。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收复了重要地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上夺取了25个登陆场,为下一步全线进攻创造了条件(参见第聂伯河战役)。

12月中旬,朱可夫被召回最高统帅部,分析1944年的形势并确定作战任务。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把德军全部逐出苏联领土,将战争推列国外。为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连续实施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的计划,并确定了各方面军的任务。

朱可夫负责协调瓦图京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行动。朱可夫与瓦图京1943年12月25日下令实施日托米尔—别尔迪切夫战役。乌克兰第1方面军于12月31日攻占了日托米尔,次年1月5日解放了别尔迪切夫。1月7日,朱可夫来到乌克兰第2方面军,次日该方面军攻占了基洛夫格勒。随后来可夫又返回乌克兰第1方面军,着手研究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朱可夫计划由乌克兰第1、第2两个方面军共同实施这一战役。1月24日和26日,科涅夫和瓦图京的部队先后发起进攻,于28日完成了对科尔孙一舍甫琴科夫斯基德军集团的合围,2月17日实施围歼,歼敌7.3万人,重创德军15个师。至2月底,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已攻占卢茨克,舒姆斯科耶、舍彼托夫卡等地域,乌克兰第2方面军占领了经乌曼向莫吉廖夫实施突击的出发地域。1944年2月29日,瓦图京大将在去视察部队的途中,遭到德军狙击手的袭击,身负重伤,不久牺牲。3月1日,朱可夫向方面军各部下达简短命令:“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由我临时担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3月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按既定部署展开进攻,包围德军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从3月7日起,“这里展开了一场库尔斯克会战后从未见过的最残酷的战斗”。经一周激战,朱可夫的坦克部队突破曼斯坦因的防线,向纵深推进。3月中旬,朱可夫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攻占了杜勃诺、克列门涅茨、莫吉廖夫。

1944年3月26日,苏联《红星报》发表了题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光辉的胜利》的社论,内中写道:“近日来,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指挥下,取得了一系列对敌辉煌的新胜利。我军突破了德军位于捷尔诺波尔一普罗斯库罗地区的防线,向德涅斯特河挺进……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胜利是我军勇敢精神和军事艺术的胜利……”

英国一位军事理论家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朱可夫指挥的左翼部队在南方捷尔诺波尔地区给予敌人以新的打击。这一打击组织得非常及时……俄国人先是进行了一场防御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旋即又跟踪追击溃逃之敌……俄国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挺进……”

接着,朱可夫挺进到喀尔巴阡山,解放了切尔诺夫策城,从这里到捷尔诺波尔,打开了一个长达358公里的大缺口。为了堵住这个缺口,德军统帅部不得不从其他战线,乃至西欧战线,调来大批军队。苏联新闻局发表特别公报指出,在朱可夫指挥的28天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解放了2.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7个市镇,并继续向西南挺进,进抵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边境。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莫斯科于4月8日用320门礼炮齐鸣24响,向乌克兰第1方面军致敬。一周后,朱可夫攻下被希特勒称作“堡垒”的捷尔诺波尔。莫斯科再次鸣响礼炮。朱可夫因战功卓著而第一个被授予苏联最高军功勋—胜利勋章。

5月初,朱可夫将乌克兰第1方面军交给科涅夫,自己回最高统帅部着手准备白俄罗斯战役。歼灭白俄罗斯的德军是苏军1944年夏季最主要的任务。5月30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参战苏军部队是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总兵力240万人。德军白俄罗斯境内战线位于小波洛茨克、维捷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以东一线,并沿普里皮亚季河一直伸到科韦利,配置了6个集团军,共120万人。朱可夫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的行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另3个方面军的协调。

白俄罗斯战役

1944年6月23日,苏军发起白俄罗斯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右翼发起进攻,于6月27日解放了维帖布斯克和奥尔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左翼发起进攻,6月29日攻克了博布鲁伊斯克。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朱可夫指示这两个方面军高速向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进击,7月3日解放该城,随即在其东部围歼德军10万余人(参见明斯克战役)。至7月5日,苏军向西推进225公里—28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领土。苏军迅速扩大战果,13日解放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20日进入了波兰国境。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解放了卢布林,27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解放了交通枢纽比亚威斯托克。8月29日,苏军到达叶尔加瓦、多贝莱、奥古斯托夫,那累夫河和维斯瓦河,胜利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歼敌54万人,向西推进500公里—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和立陶宛部分领土,并解放了波兰东部,逼近东普鲁士的华沙。

在这次战役中,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协调4个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同时突破敌军防御,围歼敌军重兵集团,并在宽大纵深高速进击退却之敌,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为此两人再次获得胜利勋章。

1944年底和1945年初,战争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斯大林决定让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攻柏林。部署在柏林方向上的共3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朱可夫居中,右方是罗科索夫斯基,左方是科涅夫。

从维斯瓦河至奥得河是苏军西进柏林的捷径。苏军最高统帅部将进攻柏林的战略主突方向定在这一线。1945年1月12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进展顺利。朱可夫于1月23日进抵德军东线最后一道防线奥得河,并夺取了西岸的全部登陆场,胜利结束此役,歼敌22万人,解放波兰大部分领土,打开了通向柏林的道路。

此时,进至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正在东普鲁士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出现一个百余公里的空隙地带。德军统帅部紧急调来希姆莱的“雏斯瓦”集团军群,企图消灭进至奥得河的苏军,固守该地区,扭转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势。苏军统帅部抽调白俄罗斯第2、第1方面军的部队围歼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占领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的威胁,为攻占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参见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1945年4月1日,斯大林召集苏军高级将领研究对德国的最后进攻。谈到进攻柏林的问题,科涅夫表示他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攻克柏林。朱可夫也请战说,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离柏林近,已作好充分准备,锋芒直指柏林。最后,斯大林要他们两人准备好各自的作战计划,两天后提交最高统帅部定夺。4月3日早晨,斯大林召开最高统帅部会议,听取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汇报。他站起来,用笔在墙上的挂图上,划了一条长线,作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分界线,线的终点是柏林东南60公里处的吕本。他对两位元帅说,如果敌人在柏林的东接近地上进行顽强抵抗,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受阻,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应准备以各自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击柏林。这一决定,实际上是暗示两位元帅进行比赛。

柏林战役

在柏林受到苏军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希特勒企图负隅顽抗,从2月份起,动用大批人力在柏林以东构筑了3道防御阵地,在城周围筑起了3层防御圈,将柏林市区划成9个防御区,壁垒森严,重兵防守。

为了打好柏林战役这一历史性战役,朱可夫进行了异常周密的准备,航空侦察兵对柏林地区进行了6次空中拍照,制作了柏林地区的精确模型,绘制了极详细的作战要图,进行了协同动作演练,调动部队和运输作战物资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为了出奇制胜,朱可夫打破常规,决定不在黎明时分发动进攻,而是天亮前2小时实施夜间出击。

4月16日凌晨3时,柏林战役打响.朱可夫用18000门各式大炮实施炮火准备,20分钟内向敌阵倾泻了5万吨炮弹。同时,轰炸机对敌重要目标进行了猛烈轰炸。火力准备之后,天空中突然出现数千发彩色信号弹,地面上134部探照灯霎时间大放光明。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千多度电光照亮了战场,使人目眩眼花,将我军坦克和步兵冲击目标从黑暗中暴露无遗。这是一个给人留下异常强烈印象的场面,可以说,我一生从未有过类似的感觉……”随着信号弹的升起,在数百架飞机和密如织网的炮火支援下,朱可夫的突击集团向德军阵地迅猛地扑去,一小时后突破德军第一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5至2公里,到中午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防御地带。德军退守以泽劳弗高地为依托的第二防御地带后,苏军进攻受阻。当日直到晚上苏军只前进了6至3公里,几次强攻未能拿下泽劳弗高地火力枢纽。斯大林对朱可夫未能突破前进障碍极为不满。朱可夫向最高统帅保证次日日终前突破泽劳弗高地防御。朱可夫集中250门大炮猛轰泽劳弗高地30分钟。随后苏军奋不顾身地连续向高地冲去,终于在中午拿下泽劳弗高地,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19日,朱可夫突破德军第三防御地带。德军奥得河地区整个防线崩溃。此时,16日于尼斯河畔发起进攻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突破德军三道防御地带,逼近柏林防御圈。1945年4月20日,朱可夫的部队在柏林接近地突破德军防线,炮兵开始对柏林市区轰击。4月21日,朱可夫的3个集团军从东、北面突入市郊,科涅夫的部队突进列距柏林南郊30公里处,两个方面军从4个方向冲向柏林,于24日在柏林东南会合,25日又在柏林以西会合,合围德军20万人,随即以多路向心突击战术,强攻市区。不断缩小包围圈。27日,苏军突入市中心,一天之内摧毁300个街头据点,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战。接着朱可夫的部队开始攻打处于其作战范围内的德国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当晚9时50分,第150师战士雷泽诺夫中士和德米特里下士将师军旗插上国会大厦圆顶。1945年5月2日,德军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

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军元帅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在柏林以东卡尔斯霍斯特镇的一所军事学校的会议厅里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代表苏军,英国空军上将泰勒、美国斯巴茨将军和法国塔西尼代表盟国远征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柏林战役结束,德意志第三帝国就此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战结束。

因柏林战役所建立的殊勋,朱可夫被授予第三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在那些胜利的日子里,《红星报》写道:“德寇投降后,我们在柏林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朱可夫元帅。他视察废墟,也观看具有浮夸的普鲁士风格的塑像,见到那些阿谀逢迎,服服贴贴的德国人时,元帅的目光流露出轻蔑……这天,元帅参加了柏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的葬礼,在墓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为了祖国和自由与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他抓起一把泥土,撒进坟墓里,接着又朝军旗走去,吻了吻它的一角。”

战后经历

免职风波

战后,朱可夫任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1946年4月10日回国,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此时,他的光芒已盖过了斯大林,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6月,由于科涅夫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主持正义,坚决驳斥了关于朱可夫元帅有阴谋企图的说法,斯大林才没有决定逮捕朱可夫。雪上加霜的是调查又发现朱可夫家里有不少德国弄来的财物,对此朱可夫写信承认了错误。1946年6月9日,根据罗织的罪名,斯大林签署命令,指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指出“朱可夫元帅怀着仇恨,准备网罗一些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朱可夫担任的三个要职被撤销,从党中央委员会中被开除,受到降职处分,贬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又被调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这是朱可夫面临的第二次严峻考验。

斯大林在去世之前,曾出人意料地将朱可夫召来,但没来得及对他讲些什么,就去世了。

东山再起

1953年3月朱可夫出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2月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1957年6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马林科夫等七人要求赫鲁晓夫辞去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不接受,要求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来决定他的去留。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命令国防部用军用飞机将中央委员火速接到莫斯科。6月19日,300多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及检查委员召开全会,大多数委员表示支持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被解除职务。

朱可夫在大会上对马林科夫等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说他们也要为30年代参与血腥清洗红军指挥人员承担罪责。被指责的人辩称:“当时谁都不得不在逮捕文件上签名表示同意,你朱可夫本人也很清楚,如果翻一翻当时的文件,大概也可以找到由你朱可夫签字的文件。”在主席台上的朱可夫突然转过身回答说:“没有,你找不到,你去翻吧!由我签字的这类文件您是绝对找不到的!”

赫鲁晓夫自己刚度过政治危机,就开始对德高望重的朱可夫放心不下了。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突然被免去苏联国防部部长职务,还被取消了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

朱可夫身处困境,他回到离莫斯科不远的家乡,服了些安眠药,酣睡几个小时,醒来后吃点东西,再服安眠药,再睡过去……这样一直持续了15天。他在睡梦中回忆了过去的一切,一切得失荣辱都抛诸脑后,然后便钓鱼去了。接着,他向党中央提出去疗养,从此便退出了政治舞台。

预感到未来不妙的赫鲁晓夫在下台前夕,后悔地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你被诬告了,我们应当见一个面。”他的助手准备着安排两人见面,他们要谈的是恢复关系和给朱可夫安排复职的问题。赫鲁晓夫想以朱可夫元帅在苏联军中的崇高威望来提高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但历史最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勃列日涅夫上台。朱可夫的处境已有改善,但对他的窃听却仍然继续下去,一直延续到9年多以后他去世的那一刻。克格勃始终监视着他,就连他和妻子在卧室里的谈话都被作了记录,汇报给最高负责人。

元帅逝世

格奥尔基是位退伍的军医、少将。在朱可夫元帅生命的最后9年,他一直担任他的主治医生,伴随朱可夫走完了其生命的最后时光。

1965年,格奥尔基在布尔内科陆军医院任内科主任。朱可夫元帅的第二位夫人加林娜也在那里工作。

一天,加林娜急匆匆地来找格奥尔基,求他替她丈夫朱可夫治病。朱可夫的心脏似乎有点问题,而格奥尔基是冠状动脉硬化治疗的权威。格奥尔基一开始犹豫要不要拒绝加林娜的请求。当时一般是由克里姆林宫的“御医”给朱可夫看病,他担心自己贸然介入会惹祸上身。

但格奥尔基实在不忍心拒绝加林娜,于是向上级汇报后,他便同加林娜一道赶往朱可夫位于索斯诺夫卡的别墅。格奥尔基没想到,在那以后的9年里,他会成为朱可夫家的“常客”。据格奥尔基回忆,朱可夫虽然疾病缠身,但仍然身形挺拔。他不苟言笑,甚至有些自我封闭。对医生有关病情的询问,朱可夫回答得极为简单,一派标准的军人作风。格奥尔基为朱可夫做了大范围心电图测试后,发现他患有心肌梗塞。

朱可夫的病,其实是不断的生活挫折造成的。二战结束后不久,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就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一大批诽谤他的材料被炮制出来,连他的住处也被人装上了窃听器。以克格勃局长阿巴库莫夫为首的一帮人诬蔑朱可夫图谋发动军事政变。朱可夫因此被解除了陆军总司令一职,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

不久,斯大林逝世。在拥立赫鲁晓夫“即位”的过程中,朱可夫立了头功,正是他出头逮捕了赫鲁晓夫的对手贝利亚。赫鲁晓夫上任之初还算知恩图报,任命朱可夫为国防部长,并请他进入政治局。但1957年,赫鲁晓夫利用朱可夫在南斯拉夫访问的机会,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控朱可夫阴谋夺权,并免去其一切职务。朱可夫从此下野,当局不让他参与一切军事、政治活动。

更令朱可夫痛苦的是,许多以前想来沾他的光的朋友都疏远、乃至背叛了他。冒着风险与朱可夫保持深厚友谊的只有巴格拉米扬、华西列夫斯基和罗科索夫斯基等几位元帅。

也就在这时,朱可夫认识了比他小30岁的加林娜;并与之结为夫妇。在朱可夫60岁那年,他们的女儿诞生了。此后不久,病魔便将朱可夫彻底击垮了:原来他花了极大心思写出的《回忆与思考》被禁止出版。朱可夫到处求人,但苏共中央政治局对此就是不肯点头。朱可夫一气之下,中风了。

原来,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对这部战争纪录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深为不满。最后,朱可夫不得不妥协,在书中加上一段有关勃列日涅夫的文字。

1970年左右,朱可夫当选了莫斯科州苏共代表大会代表。朱可夫非常高兴,为此还专门订做了一件新制服。他焦急地等待大会的召开。但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勃列日涅夫告诉加林娜:“我建议他不要出席会议。如果出席,他得频频起立、坐下,会吃不消的。”朱可夫遗憾地回到自己的别墅,此后精神更加抑郁了。

1973年底,朱可夫深爱的妻子加林娜因乳腺癌病逝,这对朱可夫的打击巨大,而那时朱可夫已经老得连去墓地的力气都没有了。爱妻死后不到8个月,朱可夫的病情更加恶化。先是心肌梗复发,随后是心脏停跳出现医学上的临床死亡。他的心肌被注入特殊药剂后,心脏恢复跳动,但脑供血却没有恢复。站在他的病榻前,格奥尔基看到他的目光微闪,似乎认出了他,但却无力再说什么。

戴着人工呼吸器,朱可夫毫无知觉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5天。

1974年6月18日,一代名将朱可夫元帅溘然长逝,享年78岁。

身后光辉

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不仅如此,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执政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历届领导人都没有给朱可夫平反。

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人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光辉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政府为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颁发朱可夫勋章。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塑像揭幕仪式剪彩。

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至1949年先后任敖德萨军区、乌拉尔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6日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任国防部长。1957年他又遭到赫鲁晓夫的猜忌,被免去国防部长的职务。1958年3月退休。担任上述职务期间,他善于运用丰富的作战经验,在装备新式兵器的条件下训练军队。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在莫斯科与世长辞,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主要功绩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会战是极其激烈的,”朱可夫写道:“我个人认为只有莫斯科会战能与之相提并论……敌人在顿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域共损失150万人,3562辆坦克和强击炮,12000门火炮和追击炮,3000架飞机和大量其它技术兵器。”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使轴心国内部出现严重危机。从此苏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转折。

关于这次战役,朱可夫还谈到:“在这里,在组织反攻的过程中我取得了比1941年在莫斯科地域多得多的实际经验。因为当时我军在莫斯科兵力有限,不足以实施旨在合围敌集团军的反攻。”

朱可夫因斯大林格勒一役的卓著战功而第一个被授予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以俄国伟大统帅苏沃洛夫命名的勋章,是当时苏联最高的军功勋章)。

朱可夫在这场规模宏大的会战中所显示的统帅才能闻名天下。美国研究人员索尔兹伯里在《朱可夫指挥的几次大会战》一书中写道;“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斯大林再次求助于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命运系于一发,甚至连全体苏联人的命运都寄托在朱可夫一人身上。此前,莫斯科会战已经使朱可夫成为民族英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谁也不再怀疑,苏联由朱可夫作自己军队的统帅,终将战胜德国。”

打破封锁

斯大林格勒城下的炮声尚未完全停止之时,朱可夫又接到新的命令:前往列宁格勒,协调各方面力量,粉碎德军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封锁。1943年1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由西向东,沃尔霍夫方面军由东向西,对什利谢利堡—锡尼亚维诺突出部的德军发起相向突击。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苏军连续不断地进攻了7昼夜,终于突破德军防线.两个方面军在第一和第五工人村胜利会师,打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恢复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内地的陆上联系。

“这时,在第一工人村里,”朱可夫写道,“我看到突破封锁的两个方面军的战士无比高兴地相互朝着对方奔去。他们全然不顾敌人炮兵从西纳夫斯基高地打来的排排炮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的确是企盼已久的幸福时刻。”

也就是在这一天,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他是在战场上知道这一消息的,当时他正像普通一兵那样行进在战斗队列里。

库尔斯克战役

此时,朱可夫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库尔斯克突出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将战线向西推进600公里,在库尔斯克附近形成一个突出部,其北翼的根部为奥廖尔,南翼根部为别尔哥罗德。希特勒企图夺取库尔斯克,重新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计划以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等部队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实施南北夹击,合围和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1943年3月中旬,朱可夫来到库尔斯克城,迅速查明了德军的进攻企图。4月20日,他回莫斯科向最高统帅部建议,苏军暂不转入进攻,而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御,在阵地上疲惫和消耗敌人,然后再投入精锐预备队,转入反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最高统帅部采纳了朱可夫的建议,下令按此迅速准备库尔斯克战役。

德军计划在5月初开始进攻,但因兵力不足,新式“虎式”和“豹式”重型坦克尚未装备到部队,因而几次推迟进攻时间,苏军得以有更充裕的时间组织这一战役。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大将请示朱可夫:据德军俘虏供称,德军再过一小时将发起进攻,是先报告最高统帅,还是立即实施炮火反准备。情况紧,不容迟疑,朱可夫当即立断,指示罗科索夫斯基立即下令开炮。20分钟后,苏军对已进入出发阵地的德军实施猛烈的炮火反准备。德军遭受严重的损失,进攻推迟3小时。德军进攻进展十分缓慢,很快便完全停了下来。面对苏军的打击,德军临时将计划改为强攻。德军投入560辆坦克,而苏军投入了850辆坦克。德军以每平方千米150辆坦克的密度冲锋。而朱可夫大量使用T-34出其不意地冲入德国坦克群,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进攻性的轻坦被击垮,主力的重坦由于长程火炮,被T-34这种“中型兵器”给打的措手不及。这一战中,德军又400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包括70辆~100辆“虎”式被击毁7月12日苏军转入反攻,8月5日收复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8月23日解放了哈尔科夫,胜利结束库尔斯克会战。战线向南和西南推进140公里。(根据有关研究以及曼施泰因古德里安等元帅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苏德双方的伤亡人数和投入兵力并不多,所以对于库尔斯克会战是否是人类近代史最大单日坦克会战以及其规模大小表示质疑)

个人作品

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军事著作,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并阐述他的军事思想。

《回忆与思考》

1965年,法国巴黎的世界通讯社拟出版苏联二次大战领导人回忆丛书,约稿名单中自然少不了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同意出版自己的回忆录,不过他要求该书首先在国内出版,然后才在国外出版。朱可夫在1966年3月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将全部手稿交给出版社,共1430张打字纸。

然而,编辑、出版工作却耗时3年之久。元帅的回忆录严格说来算是一本举足轻重的军事史巨著,需要军事专家参与编辑工作。然而,尽管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现役的有关军官们,不论是军史研究所或军事出版社内的军人们,没有人愿作这部著作的编辑。在朱可夫元帅未公开平反的情况下,这些军事出版社的军人们怕因此影响自己在军队中的前途。

最终,新闻出版社得到上面的暗示: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同意出版,但希望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能提到他,战争时期,勃列日涅夫作为上校军官,在18集团军任政治部主任。但问题是朱可夫元帅在战时从没见过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上校。怎么办?出版社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在书中杜撰了朱可夫元帅在战时视察第18集团军时,想见见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但是他不在,他到最前沿去了。就这样,勃列日涅夫的名字总算出现在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的手稿中。

1969年4月,朱可夫所写的《回忆与思考》这部军事巨著历经磨难,终于在书店与读者们见面了。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