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南翔镇拥有国内鲜见的南朝砖塔——南翔寺砖塔一对,位于该镇中心香花桥北堍,是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白鹤南翔寺仅存的遗物,还有名胜古猗园。在镇北约一里处,有一土山名鹤槎山,相传为宋朝抗金名将韩世忠所筑的烽火墩。
截至2016年,富绅殷户兴建的第宅园林中,宋代有1座,明清两代计有园林20多座,园林风格接近苏州拙政园,故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誉。明代李流芳建檀园于北市,“经筑墙垣仅及肩,多穿洞壑注流泉”,时为南翔胜景;通判闵士籍建猗圆(今称古猗园)于东市,此外曾有计氏园(后改为来鹤园)、怡园、巢寄园、桐园等。
南翔镇的土特产有南翔小笼、郁金香酒、罗汉菜、肥羊面等。
云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该寺庙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云翔寺于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现风姿,基本恢复原貌。南翔寺尊胜陀罗尼经幢俗称经幢石有2座,坐落在古猗园的南厅和微音阁前,原对峙于南翔寺大雄宝殿前。一立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一立于唐乾符二年(875年),是寺中的八景之一。
古猗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初名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时任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为美盛貌,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而得“猗园”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后转让贡生李宜之,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古猗园”。
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历经多次改扩建,面积达到150余亩。全园按不同景观划分为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4个景区。园内保存了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南厅、微音阁等珍贵的文物和古迹。
檀园是明代文学家、书画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园林,为文人墨客经常聚首吟诗畅饮之所。园内亭台楼阁、树木湖石,都由李流芳亲自布置。南翔老街三期改造中的檀园修复工程是根据李流芳所画的园图和详细的记录予以修复的。修复后的檀园,总面积约10亩,以水景为中心,高高的白墙隔开了城市的喧闹与市井的繁杂,将山水、建筑、植物等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布,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发挥了“小中见大”的艺术原理,创造了“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园林格局。
在今南翔北里许,即今沪宜公路1268号处有一座土阜,高约10米,南北略长,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看似其貌不扬的土丘,却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它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底,原高约30米,以泥沙夯实,再砌石建屋于上很是坚固。它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遗存,也是上海地区现存极少几处古代烽墩之一。因为它位于“白鹤翔云”、“槎溪迤流”之地,故后人取名“鹤槎山”。
上海地区曾有170多座这样的烽墩,据1999年9月调查,上海仅存12座烽墩遗迹,鹤槎山即为其一。
天主教露德圣母堂位于嘉定区南翔镇真南路5215号。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嘉定传教区的总堂。1996年8月,移地五亩四分,重建南翔天主教露德圣母堂。2000年12月,恢复宗教活动。
基督教(新教)南翔真理堂位于嘉定区南翔镇翔乐路58号。南翔真理堂始建于民国两年(1914年),原址在南翔镇德华路。1985年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1996年7月,根据南翔镇城镇总体规划,移地重建。1997年7月,新堂落成。
南翔镇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2公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62公里,距吴凇港18公里、洋山深水港70公里,已开通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和在建的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到市区任何一个站点不超过30分钟。该镇的内河航线蕰藻浜、横沥河可供500吨级船只直抵长江口。
南翔镇境内拥有华东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南翔铁路编组站”,镇区内的主要公路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环线、外环线、沪嘉高速公路等组成交通网络,另有十多条公交路线通往市区和周边城镇,使其快速通向城市中心。
南翔镇是上海的西北门户,中心位置处于东经121°32′,北纬31°29′,位于嘉定城区的东南方,北邻马陆镇,南接江桥镇,西面是安亭镇。该镇紧靠上海的外环线,距虹桥国际机场12分钟车程,距上海人民广场18公里,镇域面积33.27平方公里。
南翔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
南翔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北亚热带北缘,为东南季风盛行地区,而热同季,降水丰沛,气候暖湿,光温适中,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1077.6毫米,雨日130.2天;年均日照2114.8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14.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无霜日数223天。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在南翔寺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
明初,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嘉定县各市镇之首。明代还建成古猗园、檀园等园林。嘉靖年间,屡遭倭寇焚掠,万安寺以南民房被毁殆尽。至隆庆、万历年间,逐渐复兴。镇上,布庄林立,成为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
清初,人口增多,花豆米麦,百货骈集,舟车纷繁,遂有“银南翔”之称。顺治年间建成天恩桥、千年古刹云翔寺、五代砖塔等历史遗迹。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此特设县丞署。宣统初,自南街至沪宁铁路车站兴筑马路,士商侨寓纷至沓来,以棉花、土布、洋纱、米麦、蚕豆、鲜茧、竹木、油饼、水产、蔬菜为大宗贸易。
民国元年(1912年),设南翔自治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隶属嘉定县第二区,改设第二区公所。下设古猗、陆华、东林、惠民4镇。
日据沦陷期间,日军实行物资统制,禁运粮食。南翔因地处江苏省临近上海处,成为粮食集散地。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隶属江苏省第二县,成立南翔镇公所。
1949年5月14日,南翔解放。5月16日,集镇设南翔市人民政府,农村设嘉定县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10月,撤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建立纪王区人民政府。
1950年6月13日,纪王区与南翔市合并,改设南翔区人民政府,下设13个乡人民政府和南翔镇公所。11月24日,南翔镇划为县属镇,设南翔镇人民政府,之后分别改为镇人民委员会、镇革命委员会。
1954年8月,南翔区人民政府改为南翔区公所,之后分别改为乡人民委员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商业网点逐步减少。
1979年,改革开放致商业网点逐渐增加。
1983年4月,人民公社与镇合并,成立南翔镇人民政府,实行以镇管村。
1992年,为嘉定区直属镇。
2020年5月13日,荣获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