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建国号诏

《建国号诏》是至元八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公历1271年1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发布的改国号并且称帝的诏书。《建国号诏》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元世祖忽必烈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建国元朝,即元世祖,元朝历史正式开启。
目录

背景

太宗八年,窝阔台亲自赐酒于耶律楚材,说道:“朕之所以推诚任卿,乃先帝之命也。要不是爱卿,就没有中原的今日;朕今日之所以能安卧高枕,也全是爱卿之力也。”

从蒙哥开始,即依从汉制,追尊其父为帝,追上托雷庙号:睿宗。宪宗二年壬子,公元1252年,八月,蒙哥可汗此时已兼用汉人的皇帝称号与称谓,行幸和林。

1260年,亦即建元中统之时,忽必烈下的诏书云: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革创,未逢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维之目。朕获赞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惟即位体元之始,必立经陈纪为先。故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仍以兴利除害之事,补偏救政之方,随诏以颁。于戏!秉葆握枢,必因时而建号;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敷宣恳恻之辞,表著忧劳之意。凡在臣庶,体予至怀!”

这是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中头一个采用“汉法”传统年号来纪年的可汗,亦可视为蒙古人开始汉化的重要标志。这里已把《易》之乾元与中统联系起来了,可谓忽必烈皇帝爱上了这“元”字之源头。忽必烈皇帝曾云:“昔为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所因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谓之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元世祖至元八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公历1271年1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元世祖忽必烈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中都(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中都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蒙古国,建国元朝,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枢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司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理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中国皇帝。

《元史.世祖本纪》之后,有一段至为简单的话,概括地精确而恰当,其文曰:“世祖度量宏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也。”

全文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意义

这诏书是说明元朝政权性质非常重要的文件。诏书明确承认,忽必烈他所建立之元朝这一王朝,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继承,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继续,所谓:“绍百王而纪统”者是:诏书又把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自己的这份统一大业,看作是“历古所无”的“大业”,这业绩是古代任何一个君主所无法比拟的,因而用“蒙古”这个民族的名称,已不足以表示新王朝的涵义。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