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0月24日,黄佐临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洋行职员家庭。
1925年,开始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商科,从师于萧伯纳,开始涉足戏剧;在校期间,黄佐临曾自编自导独幕剧《东西》。
1929年,黄佐临回到中国,在天津担任新学书院名誉校长。1935年,与金韵之(丹尼)前赴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莎士比亚,并在伦敦戏剧学院向米·圣丹尼学习导演。1937年,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同年,抗战爆发后回到中国,先在重庆国立剧专担任教员。
1939年,先后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上海艺术剧团担任导演。1942年,与黄宗江、石挥等人创办了“苦干剧团”,后改为“苦干戏剧修养学院”;在此期间,执导了话剧《梁上君子》、《夜店》等;1947年,担任文华影业公司的导演;同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假凤虚凰》。
1948年,参加地下影剧工作者协会的筹备工作;同年,执导由石挥、童芷苓、张伐联袂主演的剧情电影《夜店》;1949年,自编自导儿童电影《表》,影片讲述解放前,杂乱的上海街头,饥肠辘辘的流浪儿小牛,偷了万老头修表铺中一块金表的故事。
1950年,黄佐临调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兼上海电影局顾问;同年,执导由丹尼、石挥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腐蚀》;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思想问题》。1951年,与石挥、叶明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美国之窗》。
1954年,执导由王兰英、费兴生搭档主演的剧情电影《双推磨》。1956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为了和平》上映。1958年,执导由文彬彬、范哈哈等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三毛学生意》,该片根据同名滑稽剧改编;同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布谷鸟又叫了》上映。
1959年,执导由魏鹤龄、张伐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黄浦江的故事》。1962年,提出“写意戏剧观”的理念,倡导创立中国当代的、民族的、科学的演剧体系。1979年,出版文集《导演的话》。1980年,与罗毅之、傅敬恭联合执导剧情电影《陈毅市长》,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8年,黄佐临获得中国话剧研究振兴话剧导演奖(终身奖)。1990年,出版文集《我与写意戏剧观》。1994年6月1日,黄佐临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8岁。
1981年《陈毅市长》电影
1959年《黄浦江的故事》电影
1958年《三毛学生意》电影
1958年《布谷鸟又叫了》电影
1956年《为了和平》电影
1954年《双推磨》电影
1951年《美国之窗》电影
1950年《腐蚀》电影
1950年《思想问题》电影
1949年《表》电影
1948年《夜店》电影
1947年《假凤虚凰》电影
1951年《美国之窗》电影
1949年《表》电影
1990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
1979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陈毅市长》(获奖)
▪1988中国话剧研究振兴话剧导演奖(终身奖)(获奖)
黄佐临执导的影片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的创作上,他以其"本土化"和"影像化"的独特方式,将国、内外的优秀文学搬上了中国的银幕。他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与改编方式,继承了他的导师、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的创作理念,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书写“社会问题”,还原生活化的情景。在电影《表》中,黄佐临既融入了师承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也迎合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带有社会改造性的意识形态,但黄佐临并不是以一种架空的、概念性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理念,而是深入到中国的现实中,取材于生活,取信于观众。他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合理巧妙的情节设置、真实可信的影像化表现手段,重构和再造了“本土化”影像(《当代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