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多分枝,具细毛或绒毛。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约5cm,宽3~4cm,略作羽状分裂,边缘有粗锯齿,下面具白色绒毛;有叶柄。头状花序单牛枝端、叶腋,直径2.5~5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4层,外层绿色,线形,有白色绒毛,边缘膜质;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色或微带紫色,雌性;管状花黄色,两性。花期9~11月。我国中部、东部及两南广泛栽培。
生长环境
菊花生长适温在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因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带气温十分适宜。
主要价值毫菊性微寒,味甘、苦。有抗病原体的作用;在体外对革兰阳性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外还有抗病毒及抗螺旋体作用;能够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有抗炎作用。
化学成分
毫菊含菊花酮(chrysanthenonee)、密蒙花苷(acacetin-7-rhamnoglucoaide)、大波斯菊苷(cosmosiin)、刺槐素-7-葡萄糖苷(acacetin-7-glucoside)、花色素、绿原酸(chlorogenicacid)、菊苷(chrysanthemin)、菊花萜二醇(clurysandiol)等。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平肝明日。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配伍应用
①风热感冒:配桑叶、薄荷、连翘。
②肝火目赤肿痛:配桑叶、夏枯草、决明子等。
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石决叫、生地黄、白芍、龙胆。
④肝肾阴虚,眼目昏花:配枸杞子、地黄等。
抗疟原虫作用
从Wistar株大白鼠尾静脉注射子孢子后2h及16h,腹腔内注射毫菊氯仿提取物70mg/kg两次,42h时肝内红外期疟原虫数量明显减少,其形态大小、成熟度均受到影响,结果提示是菊氯仿提取物对肝内红外期疟原虫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
特点
经过医药专家20多年对菊花的调查研究证明,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如山东的济菊,是在清朝时引自亳州;祁菊据1936年赵橘黄先生所著的《祁州药志》介绍,也是移自亳菊或怀菊的产地。怀菊形态特征与亳菊完全一致,也有人认为是引自亳州。
别名
滁菊、亳菊、杭菊、怀菊、贡菊。
性状
花序扁球形、不规则球形或稍压扁,直径多1.5~4cm。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外围为数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中央为管状花。气清香,味甘、微苦。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头状花序。
栽培技术
习性
亳菊品质优良。菊花生长适温在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因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带气温十分适宜。另外,菊花为长夜短日性植物,在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长日照下,利于茎叶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则利于花芽发育,所以菊花要在11月初才能盛开。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产地,以亳菊最靠南,可避免花期霜冻的伤害,所以其品形俱佳。亳菊朵大、色白,能疏风散热,解暑明目,人们常用以做成药枕,以健身避秽。华佗国药厂生产的“华佗药枕”就是用亳菊制成,行销全国。
采制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焙干,或熏、蒸后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