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郑氏十七房景区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海滨小镇澥浦镇,紧邻329国道,距上海240公里、杭州170公里、舟山40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大桥、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贯通四周,交通十分便捷。十七房是个古建筑景区,它的建筑多以明清建筑居多,但不同于乌镇、西塘等国内同类古镇的是,它的规模不是个城,不是个镇,只是一个村落。
郑氏十七房是由郑氏先祖在南宋时期,从河南荥阳迁徙镇海而建。经保护性修复、开发,现已形成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基地。村落设计呈棋盘形,整体建筑以幢为单元连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气,浸染了南方楼榭的玲珑。
后堂楼的分支,据说是当时的藏书楼。“望益”意即知识来源于勤奋,多学勤学受益终生,亦寓意激励后人勤奋博学,是对家族的期盼。
据传,随着十七房的发展,其影响亦越来越大,理所当然来自各地的商贾云集十七房,客栈随即应运而生。现存的栈房约始建于清末,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又传,栈房是兴房人做谷物收储的地方,打谷场,放杂物的地方。
随着鼎丰房一支的发展和财产的不断狂涨,由于不敷居处,约清乾隆年间建造源茂房。“源茂”意即财源茂盛之意。
听老一辈说当年大掌柜姓黄,小掌柜姓岳,约咸丰,同治年间,十七房郑氏,由于从北方迁移到南方来的,又是古代王室后裔,世代为官与当地乡民生活水平较为悬殊,他们为改善关系,与当地人和睦相处,逢年过节,除给乡民们发放一些救济粮进行补助外,还办起一家很大的当铺给村民在经济上有调剂的机会。
当铺楼房基本保护完好,房屋比较高大,分楼上楼下营业,下层专门抵押低档物件,如:衣服、器具、杂物等,楼上专门抵押高档器物和金银首饰等。为防止盗窃和抢劫,围墙较高,楼梯较少,但比较牢固。楼上设方型柜房,置一小窗口,顾客只能用一只手伸进去当物和兑现金。外面的人看不到小窗内的营业人员,四周密封,楼板双层,比较安全。门前竖镇邪的:“泰山石敢当”石碑。墙角旁有一巨大的石锁,据说是对犯族规者或小偷处罚用的刑具。
当典三规:花轿不当、棺材不当、死人不当。
咸丰年间(十五世)郑勋,字南琴,号竹溪,早年“弃儒业贾”,发迹后举家迁居宁波城内,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兼营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诸业,他“器识过人”,“筹筹屡中,屡获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英法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郑氏宗谱》)
1843年上海开埠,1844年郑熙便赴沪开设钱庄,并在嘉兴、绍兴、湖州、汉口、广州等广设分号,派驻店伙,随时通报金融信息。1848年郑熙又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前店后场,银楼收购金银器皿熔炼制成首饰出售。店内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把作师傅,所制作的金簪、镶玉簪、项链、扣花等金质饰品,成色足赤,款基新颖,精镶细嵌,玲珑剔透,生意十分红火,获利甚厚,为沪上银楼业巨擘。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郑熙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宁波“凤祥银楼”即始办于该年。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重新在豫园旧址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1857年郑熙病重回十七房。不久病故,之后“老凤祥银楼”转卖他人。郑熙,道光29年,在宁波水凫桥另建别墅。
清嘉庆年间郑维嘉长孙郑德标弃儒学贾,年21岁的德标便承担起宁波一带的生意。“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于羡,以浸为蛟川巨室”(《澥浦郑氏宗谱》“郑德标墓志铭”)。德标除办鱼盐外,还办起了钱庄,发迹后资助慈善事业。
据传明末初建,形成规模为清嘉庆年间,嘉庆末年,以南北两幢大院为一庭院,马头墙,错落有致,丛丛叠叠,幢幢、户户、间间相通,四通八达。庭院内布局主次分明,在纵横轴线上的两侧先安置主要建筑大院,在不显眼的地方安置次要建筑,宅群内又有主房、次房之分,如厢房、边房等,堂房、楼房、正房属于主房,等级分明。其建筑形式多以北方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构筑,而大墙多以南方的清水墙为主体,南北两地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特色非常显明,犹如“故宫”格局,显示了当时郑氏建筑非凡的气魄。前幢为“文荫堂”后幢为“思位堂”。北大门上书“进士第”匾额,(已毁)。
成人票:20元/人
儿童票:10元/人
夏令:8:00-16:30
冬令:8:30-16:00
公交路线
1.镇海方向:374路至郑家十七房站村站下,步行5分钟至景区;375路至路沿郑站下,步行5分钟至景区。
2.宁波方向:370路至澥浦汇源市场站下,三轮车至景区;342路至郑氏十七房景区停车场站下。
自驾车路线
1.北仑出发:过招宝山大桥-往镇海骆驼方向开,329国道与镇骆路交叉口,往澥浦方向开大约10公里左右,澥浦镇政府(能看到景区标识),向右拐向前开200米左右到郑氏十七房景区。
2.宁波(江东)出发:过常洪隧道-走329国道往慈溪方向,到澥浦镇政府右拐(有景区标识),往南开300米左右到郑氏十七房景区。
3.宁波(江北)出发:走人民路到底,过环城北路到宁镇骆交叉口,走329国道往慈溪方向,到澥浦镇政府右拐(有景区标识),往南开300米左右到郑氏十七房景区。
4.镇海出发:走镇骆路,到了329国道与镇骆路交叉口,往澥浦方向开大约10公里左右,到澥浦镇政府(能看到景区标识),向右拐向前开200米左右到郑氏十七房景区。
5.杭州方向:杭甬高速到宁波绕城高速保国寺出口下,路过镇海区骆驼街道,上329国道北行6-7公里,至澥浦镇十七房村。
6.上海湖州方向:经过杭州湾大桥,至慈溪上329国道,南行至镇海澥浦镇,往南3公里,至澥浦镇十七房村。
郑氏十七房面积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十七房的建筑除了少数明代建筑以外,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包括路沿郑中央房、东房、西房;庙基头全盛郑房;郑家村三房堂前、大祖堂房、小九房、恒德房、恒祥房、后堂楼房、兴房、栈房、源茂房、立房、鼎丰房、当典房、郑氏宗祠等。
十七房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湛,画梁飞檐,精雕细刻。宅内还保留着还遗留着乾隆年间成亲王亲笔题词“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迹。在村民中还保留着清代牌楼石刻“圣旨”匾额。
经过历代的增扩,如今的十七房规模恢宏,气势磅礴,更为可贵的是,建筑的总体结构布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据相关报道显示,“十七房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对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是继唐、宋、元、明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民宅建筑的最后一个热潮”。
在清代建筑中,有一种简明的组群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一个单元或一进庭院。而十七房却另有组群风格,它以幢(多间组成)为单元组成庭院,从而显示其雄伟、壮观的气魄。它的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置主要建筑,如“前堂”、“中堂”、“后堂”,再在堂的左右两侧安设次要建筑相对性的“厢房”,厢房又分成“明轩”和“暗轩”两种,构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还在主要建筑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筑,名曰“倒轩”,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南方的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分清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明显区别。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体组群结构,充分体现一代望族的独特风采。
据史书记载:十七房有三宝,旗杆最多,最高,宁波都能看得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干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倒。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宁波,河边小桥流水、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
十七房建筑幢幢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檐宽大,下雨天往来不沾水。厅门、马头墙、明堂、祖堂按等级权力分设。各家自立门户,有边门、隔门、栅门、弄门、后门、串堂门,井井有序。廊、巷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入内院,如入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规模最大的“后堂楼”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共有八幢大院组成,四大门南北对峙,马头墙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古朴,西端正大门,不论官员大小,一律停轿下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进入内院。
十七房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塑以细腻、精致著称;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雕琢粗犷,线条简练。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非常周密,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兴房、恒德、后堂楼等很多窗盘、门盘上都刻满多种花纹图案。恒德的窗盘特别考究,四周花草,中间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罗汉,十七房人称它为一百罗汉图。很多花格棂窗,无一相同花纹。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门中雕着各种各样的奇异珍果,寄托着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
十七房的装饰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墙、灰瓦和粟、黑、墨绿、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墙壁等处装饰,形成朴素、自然、雅淡、透丽的格调,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郑氏十七房系郑氏一支南迁后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郑桓公于陕西华县立“郑国”为王。五代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据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澥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始祖贲,明贝也赠登士郎,晋封林郎”,后繁衍成族。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
暮色装饰的马头墙,在旗杆格弄悠长的影子里,揣测远山的高度;半含春色的古老村落,守望青山绿水的锦绣江南。
走进宁波镇海澥浦镇“郑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环绕的河边,推敲一扇扇充满故事的门窗,徘徊在浙东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人如梦如戏、如痴如醉。推开郑氏的大宅门,身处幽幽长廊,梦回那曾经繁华的古村落,户户相对,房房相惜,每一扇门里都在诉说着郑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过去。郑氏十七房,这一目前国内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群,汲取时代之精华,已经成为浙东的一块文化瑰宝。走在十七房古老的江南水乡特有的石板街上,随处可见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石质棋杆格等古建筑样式,其中厢房与厅堂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堪称镇海区境内现存的明清建筑风格经典之作。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是一种经典,历经五千年经久不衰。从《澥浦郑氏宗谱》阳宅图上看,十七房其总体布局为“棋盘”形式。宅屋四周环河围绕,东西、南北大路把全宅分为四大板块。这种有规律、有次序,繁而不乱的布局,犹如宫廷院落,彰显皇家风采,层次分明,气势十分雄伟。这与郑氏望族世代为官、官宦人家,儒商发迹的惯有思想和愿望是分不开的。十七房一幢挨一幢,紧密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后设园,屋檐宽阔,可挂灯结彩,置桌设宴,下雨往来,不沾水。厅门大小,马头墙高低,明堂的大小、楼房、厢房、石鼓、棋杆等都按等级、权力分设,层次分明,体现了那一时期严格按封建礼教办事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