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黄帝陵祭典

黄帝陵祭典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官(公)祭、民祭两种形式。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市南端,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所在地而得名。2006年05月20日,陕西省黄陵县申报的黄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项目编号
Ⅹ-32
申报地区
浙江省
申报地区
河南省
陕西省
浙江省
河南省
陕西省
目录

相关项目

1、黄帝祭典(缙云轩辕祭典),编号:Ⅹ-32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缙云县
(3)保护单位:缙云县仙都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2、黄帝祭典(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编号:Ⅹ-32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新郑市
(3)保护单位:新郑市文化馆
3、黄帝陵祭典(陕西省),编号:Ⅹ-32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黄陵县
(3)保护单位: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黄陵县文化艺术中心)

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在5000年前的蛮荒时代,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之后,轩辕皇帝造文字、制衣冠、做舟车、创医学、筑房屋、赐姓氏、烧陶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因此,传说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黄帝陵即为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从此开始。之后,从《国语》、《礼记》、《礼祀》等书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黄帝为榜样,所以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元封元年冬(前110年)武帝巡边,也曾“祠黄帝于桥山”,他还曾率军18万人来这里祭祀祖先,修筑了汉武仙台,供人们攀登怀古,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东汉开国黄帝刘秀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黄帝位在丁末之地。”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朝,公祭规模越来越大,祭典亦越来越隆重,据《魏书·太宗纪》记载: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魏书·世祖纪》还记载了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28年“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魏书·礼志》也记载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时的情景。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对黄帝进行过祭祀。

唐宋时期,黄帝陵祭祀活动沿袭了前朝的各项仪程。唐代宗时期,黄帝陵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典,之后即使是唐代战乱时期,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仍未中断。元代沿袭唐宋时期公祭黄帝之礼制,《元典章》规定:伏羲、神农、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但祭祀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建筑均被毁坏,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盛怒之下,写了一道圣旨命令尽快抢修烧毁的黄帝陵庙,这道圣旨用蒙语和汉语刻成碑文存放在庙内,至今已保存660余年,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道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并亲自撰写祭文派大臣中书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赞颂轩辕黄帝的功德。同时,朱元璋还写了一篇亲笔手稿的祭文,这个祭文现在还保存在轩辕庙碑廊里,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篇祭文。之后的明洪武二十九年、永乐十二年、宣德元年、景泰元年、天顺六年、正德元年、嘉靖十年、隆庆四年、万历元年、天启元年等,均派专官赴黄陵桥山主持祭祀活动。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祭祀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加隆重。据统计,从清世祖到溥仪皇帝的260年间,共祭祀黄帝26次,为历朝之最。

辛亥革命后,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精神信念的载体。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委派要员15人组成代表团专程祭祀黄帝陵。孙中山曾亲自书写了热情洋溢的祭文一篇,可惜散佚不存,只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些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词句。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黄帝陵祭祀活动主要由国民政府主持,但在以抗日战争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有两党共派代表祭黄帝陵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举办了第一次黄帝陵祭祀活动,后停祭了5年,1955年至1961年均为每年一祭。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祭祀再度中断,1980年恢复公祭。建国后的清明节黄帝陵公祭活动均由陕西省级领导人主持,陕西省政府主办,参祭人员包括国家领导人,此外还有许多省区代表、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华侨参加。建国后的祭文内容主要是宣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爱国主义思想。

文化特征

⒈黄帝陵祭祀对中国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多元文化性特征。

⒉黄帝陵祭祀在中国沿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传承性特征。

⒊黄帝陵祭祀在中华民族的整个生活中,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规范机制,是中华文化内化到个体人格和民族心理中的深层意识,所以她具有规范性特征。

⒋黄帝陵祭祀经过长期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程式化的祭祀方式,因而具有程序性特征。

⒌黄帝陵祭祀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一些祭祀方式逐渐向民间演化,形成了本土人及其及周边地区约定成俗的祭祀礼仪,所以具有民俗化特征。

⒍黄帝陵祭祀从规模、礼仪、供品等方面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经济、农业、政治、军事、生活习俗、民间传统,所以具有历史时代特征。

⒎黄帝陵祭祀在漫长的历史中,代代相传,表现出鲜明的延传性特征。

⒏黄帝陵祭祀进入现代社会,演变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自主的活动,亿万华夏儿女崇拜黄帝,完全是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题实践活动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现代行为,所以具有自我调节性特征。

⒐黄帝陵祭祀是人们为了追忆和缅怀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告别饮毛茹血的蛮荒时代和开创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告慰先人,传承后世,继往开来的开创性特征。

⒑黄帝陵祭祀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保持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尊严的凝聚精神特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文化历史价值:黄帝陵祭祀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伴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演变,黄帝陵祭祀所衍生出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探索中华文化之源,启迪后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价值:黄帝祭祀过程的服装、旗仗、供奉、木刻、花供(面花)、剪纸、乐舞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折射出的黄陵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历史,在陕西乃至国内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发掘、整理、保护这些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对丰富和完善黄陵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黄陵祭祀的现实价值:

⒈从横的时代坐标来看,黄帝陵祭祀活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和不老源泉;

⒉黄帝陵祭祀能够促进祖国统一,是解决好港、澳问题和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的最为坚实的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基础。

⒊黄帝陵祭祀能使华夏儿女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不断升华,使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感与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

⒋从个体人格而言,黄帝陵祭祀能激发个人的创造力,黄陵祭祀为个体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华夏文化的广阔背景,构成了个体创造性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科学文化基础。

保护措施

为了加大对黄帝陵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