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由浙江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庆元县属申报的具体地区之一,另外还包括温州市泰顺县和福建省宁德市的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
浙江省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在册的现存丽水廊桥134座,其中木拱廊桥40多座,庆元占了大部分。庆元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拱跨度最大、长度最长的木拱廊桥均在庆元境内。庆元也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
由于浙闽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能工巧匠建造了数量众多的木拱桥,而制作这些木拱桥的技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由浙江省和福建省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专页中对其如此评价:“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这种传统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
北宋“牢城废卒”
发明无柱飞桥
“嘭”的一声巨响回荡在北宋京城汴梁运河边的街道上,声音虽然很大,不过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一个路人嘀咕了一声:“船又撞上桥了!”汴水在隋至北宋的500年间,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北宋初年,城中建有多座有柱梁桥和舟浮桥,洪水季节,在宽仅16余米的运河上,繁忙的船只常常与桥柱相撞。
就在汴京的官员为运河上经常出现的撞桥事故苦恼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青州,木拱桥技术诞生了。这种无脚飞桥解决了繁忙的水上运输与有柱梁桥之间的矛盾,于是迅速在汴水河上得以传播。它就是今天我们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见到的虹桥。
虹桥技术的发明,在历史文献和今天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记载,却未能找到确切的发明者。比如《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工具创造发明人物小传》一书中,关于虹桥技术发明人也只有“宋朝人,姓名已不可考”的记述,或者用“牢城废卒”(指关押在监牢的残疾士兵)取而代之。文献中说这个人具有超常智慧,当时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用数十根大木相贯为桥,无柱的虹桥就这样造出来了。
今天我们已无法看到宋代虹桥实例,但泰顺的编梁木拱廊桥技术却与北宋的虹桥一脉相承,在拱架构造上具有相同特征。当年那位“牢城废卒”就是主持建造第一座虹桥的工匠,而青州太守夏竦在其中充当的则是首事的角色。
在岭北乡找到
泰福桥建桥绳墨
泰顺廊桥的建造当然也少不了首事和绳墨这两个角色。“绳墨”即主持建造的工匠,因为他们要用一种叫“墨斗”的工具在材木上用蘸了墨水的“绳线”弹出尺寸,其助手再根据他衡定的规格进行取材。于是“绳墨”便成为造桥主工匠的别称,担任助手的其他木匠则称“副墨”。
泰顺或者南方其他地区的编梁木拱廊桥源出何处,要讲清这个问题目前恐怕还有困难,但寻找建桥工匠一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行动方式。找到浙南闽北建桥工匠手艺传承脉络,或许就可以弄清北宋虹桥与南方编梁木拱廊桥之间的关系。五六年前,我和有关专家一起对泰顺境内的廊桥进行了一番寻访。在三魁薛宅桥的梁木上,我们不仅看到“福建寿宁小东巧匠徐元良”的记载,上面还清清楚楚地写着“副墨薛思年”的名字。除了后来我们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在福建省寿宁县的小东村找到73岁的廊桥工匠郑多金以外,对于“副墨薛思年”是泰顺薛宅村人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薛宅村一位村民的老屋里,我看到了《薛氏家谱》。翻开泛黄的纸页,果然找到薛思年的名字。但记载非常简单,这位木匠或许终身未娶,并无子嗣,大约在中年时搬到了一个叫赤岩前的小山村。之后的情况,比如手艺传承等就此断了线索。然而在岭北乡上洋村泰福桥调查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令我兴奋异常。
这座造于民国年间的廊桥大梁上,异常清晰地写着“绳墨董直机”几个大字。民国距今也就八九十年,如果当时建造泰福桥的绳墨董直机是20多岁,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可能找到他?但这座出自他双手的石拱木平廊桥与编梁木拱廊桥技术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寻找的本身有没有意义?一系列问题萦绕心里,但我还是立马决定在泰福桥附近的村庄开始寻访。
经过多方打听,我在岭北乡村尾村找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董直机老人,当时他79岁,泰福桥恰恰就是他在20多岁时建造的。虽然建造这座廊桥与造一座木构房子差不多(泰福桥底部用石拱跨溪,石拱之上造屋子),但他身怀建造编梁木拱廊桥的绝技却是几十年来无人知晓。这个发现真令我有一种大喜过望的感觉。
在这位当时找到的泰顺当地唯一能够运用传统工艺建造编梁木拱廊桥的工匠背后,有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在董直机所住的老房子檐廊下,他向我讲述了年轻时学艺的往事。
董直机怀才一生
80岁时建造同乐桥
1936年,董直机13岁时便与廊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他到毗邻的福建寿宁县杨梅洲村亲戚家中做客,当地正在建造一座编梁木拱廊桥。董直机对这种桥梁的构造非常好奇,于是在工地上当义务工,一边给建桥工匠当帮手,一边留心木拱桥的构造工序。十几天下来,他已把造桥工序都熟记在心。也就是在那时候,他心里开始萌生要建造一座廊桥的愿望。
为了实现愿望,董直机17岁那年义无返顾地拜师学做木匠。出师后过了好几年,却一直没有建造廊桥的机会,他的愿望也一直埋藏在心里。有一天,他把自己心中多年的想法告诉大家时,人们谁也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小木匠能建造廊桥,同行的老前辈对他的想法更是嗤之以鼻:“小后生也有这个能耐?”董直机没有和人家争辩,他相信总有一天会用自己的双手证实一切。1948年,董直机25岁,建造廊桥的机会终于来了。邻村要建一座廊桥,首事找了许多工匠,最终还是未觅得能胜任的木工师傅,有人推荐了董直机。
董直机虽然担任了建造廊桥的绳墨,但由于当时经费有限,他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一是廊屋的高度不够,二是桥屋的开间不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想中的建桥效果。最令他不能释怀的是,廊桥底部的构架并非编梁木拱廊桥结构。
直到2004年9月,董直机80岁时,机会才再次降临。经过多年的筹备和计划,在岭北村尾村村委会和众乡亲的支持下,由他担任绳墨的一座运用传统工艺新修建的编梁木拱廊桥——同乐廊桥正式动工兴建。同年12月12日,同乐桥顺利完成了桥架安装。12月24日,举行了隆重的上梁仪式,村民们按照习俗杀猪宰鸡进行祭梁。在同乐桥建造期间,我曾十几次去现场,运用图文随记形式记录了造桥全过程。老人拥有的编梁木廊桥筑造技艺是泰顺廊桥中工艺最精绝的一种,它不用钉铆,只需用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
令董直机遗憾的是,在同乐桥的建造过程中,他的手艺仍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他告诉我:“当时为了考虑安全和减少开支,没有采用'牛头撞’的方式搭建拱架,而是采取了先搭脚手架,然后再抬梁上架一根根搭构桥拱架的方法。”
董直机提到的“牛头撞”也就是传统造桥工艺中的“合龙”,是将众多苗木搭置成拱架的一道关键工序,也是建造廊桥最精彩的步骤。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据民间传说,历史上还几次出过人命。
路秉杰教授
用筷子搭出虹桥结构
人们对编梁木拱廊桥最感兴趣的也许就在于奇妙的拱架结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就曾涉及《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他当场用筷子搭出了拱桥的模型,并解释此类桥梁结构的合理性,还在报上撰文称之为“中国一绝”,虹桥结构在日本引起轰动。
如果你有兴趣一睹如何运用传统工艺建造编梁木拱廊桥的话,可以到董直机的老家岭北乡村尾村,这位老工匠可将他亲手制作的编梁木拱廊桥模型在几分钟时间内拆除,然后再用传统的合龙方式演绎给你看。有一次,廊桥模型合龙完毕后,董直机让一位前来采访的记者坐到模型上,就在记者忐忑不安生怕模型被压坏时,董直机却怡然自得地说:“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没问题!”这让人们亲眼目睹了编梁木拱廊桥的承受力。
就在董直机因建造同乐桥而名声大噪,县内很多地方请他造戏台、造亭子时,在峰回路转、景色优美的泰顺县泗溪镇南溪村,年轻木匠曾家快也建造了一座编梁木拱廊桥,引起多家新闻媒体关注。那么,这位木匠的建桥手艺又是师承何处呢?
曾家快无师自通
建造袖珍廊桥
出身于木匠世家的曾家快学习造桥手艺可谓“独辟蹊径”,没有传统的师承轨迹可寻。他18岁开始继承父业学习木匠手艺,几年来对泰顺廊桥进行了上百次实地调查考察,一座座精美的木拱廊桥模型从他的手中脱颖而出。2003年曾家快30岁,12月6日由他主墨的一座新的编梁木拱廊桥在南溪村正式开始架设。落成后的新廊桥跨径5.9米,宽3.2米,桥长10米。在泰顺现有的廊桥中,这座无名廊桥可谓是一座“袖珍型”的小廊桥,“再小下去就是模型了!”曾家快如是说。
去年,曾家快还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状元360之超级“斧头王”》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战胜所有对手,成了名副其实的“斧头王”。
2006年6月,曾家快受邀到衢州一个叫黄土岭的小山村建造廊桥。该桥跨径有12.5米,宽3.6米,长16米,总造价10多万元。走近廊桥,在桥梁上看到写有“主墨泰顺县曾家快”字样。这座廊桥是黄土岭村为发展旅游,专门到泰顺请曾家快建造的,曾家快也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泰顺第一位外出建造廊桥的人。
目前泰顺境内的
编梁木拱桥艺人
至此为止,我们已摸清了目前泰顺境内能够建造编梁木拱廊桥的绳墨师傅的现状。但遗憾的是,历史上建桥工匠的情况依然没能理清源头和脉络,北宋虹桥与南方编梁木拱廊桥之间的关系亦仍是一个谜团。这意味着该项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
泰顺现今掌握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师傅原来只有两位,即董直机和曾家快。董直机在同乐桥建造过程中,曾收徒3人传授技艺。也就是说,目前掌握建桥技艺的人已增至5人。但廊桥在很大程度上毕竟已失去了交通功能,成为一种文物建筑。那么,董直机的3名徒弟是否又将重复师傅的经历,空怀建桥技术几十年而得不到造桥机会呢?或许,也有可能像曾家快一样,接到一些旅游区的邀请而建造廊桥。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掌握和传承了曾经濒临失传的技艺,使这门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