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耿村就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所以这里的一、六日集市一直十分繁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善男信女和各种客商。各地的敬佛团在庙会上跳担经舞、打扇鼓、唱戏、说书等许多民俗节目也都来沿街表演。村内外曾有耿王墓大仙堂、自落寺、真武庙等十座大小寺庙,它们虽然已被历史湮没,但四月四庙会至今仍十分兴隆。据调查,二十世纪40年代,村中仅有400余人,却有大小店铺、作坊100余座,庙会期间的临时摊点不可胜数,故有“小村大集”、“三耿村”之美誉。四面八方的客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还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文学作品。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积淀成一个民俗文化的大矿。尤其是村民中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至今仍很盛行。所以,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
耿村民间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曾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朱元璋时代间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说法。南来北往的商人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话讲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耿村民间口头文学。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一条历史长链,涵盖二十多个省区市、一百七十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即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所谓“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
耿村故事的代表作品为《砂锅记》、《三代人比美》、《兰桥断》、《孙清元大战孙二寡妇》、《画中人指点状元儿》、《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来历》、《藁城宫面的来历》、《太安神州游记》、《虱子告状》、《朝霞和晚霞》、《后娘枣树亲娘柳树》、《抗日英雄郭大娘传奇》等。
耿村因故事资源丰厚,讲述人集中,被命名为“故事村”。该村传承的故事内容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耿村故事表现出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科学认识、道德教化和娱乐功能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间增长,现有故事家都年事渐高,新一代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淡漠,耿村民间故事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耿村村委会也与众不同。它的正房是“故事厅”,两侧是村委会办公室。“故事厅”中的图片及图说,向人们展示了耿村故事如何从炕头、街头、地头到案头的历史。
在耿村小学,教师们自发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耿村故事》。学校给学生们安排有专门的讲故事课程,每周两课时,还经常邀请故事专家们来给孩子们上课。从小学校园里围成一圈,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的孩子们身上,使得耿村故事传承着烟火血脉。
据相关资料显示:耿村民间故事文化已记录、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六千余万字,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公开出版了故事家专集《花灯疑案》(靳景祥讲述)、《兰桥断》(张才才、侯果果夫妻讲述)、《秀姑》(耿村女讲述者讲述)、《卧牛山恩仇》(王玉田、王仁礼父子讲述)、《靳正新故事百篇》(靳正新讲述)等5部,出版研究性著作《耿村民俗》和《耿村民间文学论稿》、《中国耿村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三部,精选出版了耿村93人的作品《耿村故事百家》一部。1999年8月出版了455万字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是耿村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及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更是一部对开发民间文化宝库具有典范意义的扛鼎之作。耿村民间故事现象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日本等外国学者曾专程到耿村考察,还举办过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耿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堪称一座“金矿”。
耿村被国际关注起源于1991年,由十几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讲座会。他们一致认为,耿村文化现象是世界民间文化的奇观。自1996年始,耿村曾三次共接待了15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访问和文化交流。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