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现明眼女艺人(亦称“女伶”)演唱粤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集中优秀演员和乐师,成立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基本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创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时,还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备受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粤曲逐步得到恢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粤曲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分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音乐性强,曲调优美,曲牌板式极为丰富,以梆子、二簧两大腔系为主体,吸收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表演形式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了说唱、弹唱、表演唱、小组唱、小合唱等。曲艺演员中的佼佼者主要有白燕仔、黄少梅、谭凤仪、李丹红等
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
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狭义的广东曲艺单指粤曲演唱。
粤曲演唱: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艺术。粤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当,归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粤曲传统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
唐涤生名剧《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三笑姻缘》、《花田八喜》
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和《无情宝剑有情天》
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
粤曲各个时期均产生有杰出人才。“师娘”时期有月英、汉英、翠燕、馥兰、群芳、二妹等。“女伶”时期人才辈出,代表性人物是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又名张玉京)和四大平喉唱家的小明星(邓曼薇)、徐柳仙、张月儿和张惠芳。这个时期的著名乐师中,被誉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是佼佼者。此外,还有著名撰曲家王心帆、吴一啸、曾浦生、陈冠卿、杨子静等。建国后,粤曲更是人才济济,著名演员有李少芳、关楚梅、黄佩英、何丽芳、白燕仔、谭佩仪、黄少梅、李丹红、何紫霜、何世荣(失明艺人)、陈燕莺、赖天涯等。著名乐师有梁秋、方汉、朱海、陈萍佳、苏文炳、屈庆、黎浩明、汤凯旋等。著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陆风、丁枫、陈自强、刘汉鼐、潘邦臻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和乐师。
(1911~1943)
原名邓曼薇,广东三水人,自幼学艺卖唱,11岁以“童星”享名,被誉为“小明星”。她的演唱感情处理十分细腻,行腔低回婉转,缠绵悱恻,听来沁人肺腑。以《秋坟》、《夜半歌声》、《知音何处》等为代表作。她一生坎坷,倍受欺凌。1943年某日,她抱病登台演唱《秋愤》,曲未终而吐血,不久与世长辞,年仅32岁。“星腔”是粤曲观众最喜爱的一个平喉流派。
被誉为“星腔”第三代传人的黄少梅,1931年生,广东番禹人。自幼喜爱粤曲,对“星腔”情有独钟,拜小明星大弟子李少芳为师,13岁登台演出。她的演唱柔媚婉转,行腔流畅,极为抒情,一曲《子建会洛神》唱了40余年,后又传给了她的得意弟子梁玉嵘。她演唱的曲目还有《血染桃花扇》、《唐伯虎思秋香》等,已录制了唱片。
(1907~1969)广州人。12岁学习粤剧,13岁改向曲艺名师陈坤臣习曲艺。14岁起在香港登台。她嗓音粗犷,善于以情带声,吐字行腔韵味清醇,且高亢刚劲。演唱李逵、张飞等勇士气势宏大。她演唱的曲目有一百多个,其中《夜战马超》、《岳武穆班师》、《武松大闹狮子楼》等脍炙人口。
(1919~ )
广东南海人。7岁随父学艺,习“平喉”、“子喉”。11岁浪迹江湖,她以嗓音浑厚高亢、吐字清晰、声韵铿锵而独树一帜。她擅唱的曲目有《牛皋扯旨》、《周瑜写表》等,她热心培养青年演员,李丹红是她的亲传弟子,在她的指导下,李丹红在“大喉”的演唱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刚柔兼济的唱腔。演唱的《牧马人》、《二泉映月》等现代曲目被制成唱片广为流传。
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四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总决赛日前在香港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广东选手李蕙雯、澳门选手吴国照获金奖,7名选手分获银、铜奖。而大会评判则是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粤剧界老倌,包括罗品超、李香琴、陈剑声、新剑郎、罗家宝、陈小汉、郑培英等。
“四洲杯”粤曲演唱大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规模最大的粤曲演唱活动,之后扩大至港澳地区。此次大赛得到粤港澳广大粤曲爱好者的热烈响应。从9月份开始,三地分别进行了初赛和复赛,参赛选手逾1000人,其中70%为中青年,这表明原来被认为是“老年人怀旧”的粤曲艺术,已逐步为青少年所喜爱。
据了解,本届粤曲演唱大赛一共有九位分别来自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的参赛者,他们都是三个赛区的前三名得主,才能参加这次准决赛。其中广东金奖得主的李蕙雯是广东音乐曲艺团的青年演员,在比赛中,她以一曲《别恨寄残红》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行家认为她的音色清亮,音域宽广,可塑性强,唱腔好听,韵味浓郁,演绎人物准确到位,能引起受众共鸣,让人感同身受。
李蕙雯出身于艺术世家,自小受粤剧、粤曲的熏陶,令她深爱这门艺术,自幼便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她小小年纪便踏足广州的茶座歌坛,初试啼声便博得了行家和观众的青睐,拜在粤曲名家何萍门下后,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艺德艺业都在迅速提高,她的悟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她参加过全国、省、市等级别的多次大赛,从不怯场,次次都能发挥得很好,因此,她除非不参赛,若参赛绝不空手回,问她因何能如此,她说参赛很大程度是为了锻炼、提高,目的并不完全为了获奖。
粤曲文字记载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补充,在群从中健康地流传,同时,民间艺人还不断创作出内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台,成为民间文艺演出的一各形式。
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振兴粤剧粤曲艺术,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载体,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美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