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出生)7月10日,杰考布·亚伯拉罕·卡米耶·毕沙罗(JacobAbrahamCamillePissarro)生于法国圣托马斯(CharlotteAmalie,St.Thomas)。母亲是蕾切尔·玛匝娜-坡美(RachelManzana-Pomié),父亲亚伯拉罕·加百列·毕沙罗(AbrahamGabrielPissaro)是一个葡萄牙-西班牙系犹太人。
1842年(12岁)少年毕沙罗离开圣托马斯前往法国巴黎的一所寄宿学校学习。
1852年(22岁)毕沙罗同丹麦大师弗里兹·梅尔贝(FritzMelbye)行至委内瑞拉。
1855年(25岁)毕沙罗再度前往巴黎,在许多著名学院(诸如Écolesupérieuredesbeaux-arts和AcaidémieSuisse)和绘画大师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Corot)和杜比尼(Charles—FrancoisDaubigny)处求学。
1870年(40岁)普法战争爆发,毕沙罗被迫逃离在路维希安(Louveciennes)的家。
1871年(41岁)毕沙罗返回路维希安,发现自己的寓所已被普鲁士士兵彻底摧毁。毕沙罗决定携家人至伦敦避难。
1893年(63岁)杜兰-德鲁(Durand-Ruel)在巴黎举办了一个大型画展,其中包括46副毕沙罗的画作。
1903年(73岁)11月13日,毕沙罗在巴黎逝世,葬于拉雪兹公墓(PèreLachaiseCemetery)。
毕沙罗自幼便对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直至二十五岁才有机会到巴黎接触艺术界。他在巴黎结识了画家柯罗,后来又在私人画室认识了莫奈、塞尚、巴齐耶、雷诺阿和西斯莱。他早期所绘画的巴黎风景,在1860至1870年间均入选官方画展。
1870年,他去了伦敦逃避战火;回国后,他的作品便开始不再被官方沙龙接纳,自此,他的命运就和印象派画家紧紧扣在一起。与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他的作品同样受日本艺术所影响。他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当代的风景。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毕沙罗还不断探索新的技法。
1885至1890年间,他跟随了画家秀拉(Georges-PierreSeurat)以点描法(Pointillism)绘画,但后来又重拾原来的技巧。
1892年,画商杜朗—卢埃尔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此后,毕沙罗潜心描绘城市景致,尤其喜欢以俯瞰的角度捕捉巴黎的街景,把焦点集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而这类作品终为他赢得国际声誉。
毕沙罗,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的父亲是法国犹太商人,指望子承父业,在毕沙罗11岁时被送往巴黎学习,17岁回家经商,但他倾心绘画,不得不在22岁时弃商从艺。他自己说“割断了我同资产阶级生活的关系”,又来到巴黎进入丹麦画家麦尔的画室学画,并在艺术学校短期学习,但他更重要的是在画室之外学习。1855年初到巴黎的年轻人遇上了万国博览会,浩如烟海的美术名作令他陶醉,更令他激动的是柯罗的风景画,从此倾心风景写生。他曾拜访过柯罗,接受大师的指点和忠告,他70年代的作品深受柯罗影响。毕沙罗十分好学,善于汲取同时代其他画家的长处并融于自己的艺术创造之中。米勒、库尔贝和杜米埃的风格都曾在他的画中出现过,这使柯罗说他不专一。在以后的年代中,尽管他还是不断追随他喜爱的大师、画家和朋友们而改变自己的画风,但莫奈对他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1871年因战乱逃往英国结识了莫奈,从此决定了他们的事业终生连在一起,他们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生性随和,太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易受别人影响,但他具有大画家的气质和功力,终归没有失掉自己。他还是一位独具慧眼、宽容大度的画家,他善于发现天才和扶持天才。例如塞尚,当人们仅仅把他当着一个风格粗放、不可理喻的画家时,他却预言过塞尚将来必有大成就,而且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过塞尚的画法,米勒、修拉的画法他都尝试过。总之,毕沙罗所有过去所尝试过的各种风格和手法,最终都融会一气,凝聚成独具他个人的平凡而又出色的毕沙罗风格。正如他自己所希望的,终于在画面上表现了“纯净、简洁、敦厚、柔和、自由、自发性和新鲜感”。1903年11月3日,73岁的毕沙罗与世长辞。他已经活着看到印象派的普遍成就,看到它很快成为陈迹并被更多的新画派所代替,这位年迈而又永远年轻的画家,对这一切一定是非常理解和欣然接受的。
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三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托马斯岛,祖籍法国波尔多(Bordeaux)。父亲在岛上开了个百货店,生意挺红火,算得上当地的一个富商。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毕沙罗呢,却在巴黎上学时迷上了绘画。回到岛上后,他在父亲的店里干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写生。他想专门画画,父亲不许,5年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里,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画。最后,父母不得不妥协,送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在学院派大师的画室里练习人体。日子一长,他受不了学院的那种单调沉闷。他喜欢大自然,爱到学院派大师们不屑一顾的粗野的乡村里去作画。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在沙龙的命运。
1859年,他的作品入选沙龙。而其后,则连续两次落选。就在那时,他因为和母亲的女仆相爱同居,家里面因此不再给他资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糊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画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间,拼苦拼累地挣点子小钱。贫穷没有能击倒这位坚韧的画家。
1870年,毕沙罗被普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最重要的赞助商。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由于总是被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个独立展览,跟沙龙对抗,毕沙罗等画家大力支持。于是,一个以“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组织的联展开幕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哄笑和讥讽。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评论家说:“那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拿起画布、颜料和笔,胡乱涂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这群家伙爱慕虚荣近乎疯狂。应该让毕沙罗懂得,树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的牛油色。在乡村里,我们找不到他画的那些。”
连续几次展览的失败,连当初雄心勃勃的发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当1879年准备第四次展览时,他终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龙,退出了印象派团体。德加骂他是“叛徒”。这进一步加剧了团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
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他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毕沙罗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却在其中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的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由于丢朗-吕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岁后,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埃尔米塔日的坡地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时是丹麦公民,父母希望他从商,但他自幼对艺术有浓厚兴趣,并直到25岁才接触艺术。毕沙罗喜欢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表现当代风景。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从中汲取营养,表现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其全家人前后在蓬图瓦兹住了10年。毕沙罗和他的家人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为较新的建筑,但不远处还有一个古镇,其中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在毕沙罗的笔下显得坚固和年代久远,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画面所表现的力量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体和树木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源于色彩之间隐隐约约的和谐。绿色和蓝色、灰色和米黄色,甚至是烟囱管道的红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无用的光泽。在右边的厚实房屋上面,树木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毕沙罗擅长的这种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勃勃生机,增加对角线的实际效果。人们的目光会自然投向画的上部——马图兰城堡。
《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
25岁的毕沙罗在万国博览会上,一下被巴比松画派的柯罗风景画吸引住了,这决定了他终生走风景写生的艺术道路。
他后来曾专程拜访过柯罗,并得到柯罗的指点和教导。60年代中期,毕沙罗是以科罗的学生自居参加沙龙画展,直到70年代他的画风还受着科罗风格的影响。在这幅作品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运用柯罗的表现手法创作。
在这幅作品里柯罗式的单纯清新的蓝绿色调和朴素优雅、带有古典韵味的幽静气氛显而易见,画法沉稳,虽有柯罗影响,但仍然是毕沙罗的。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
毕沙罗向柯罗学习,决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一种特有的灵敏悟性,把柯罗的画法完美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熟练技巧和潇洒格调之中,以极其自然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上。我们从这一幅《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中看到的既有柯罗影子,但更多的是毕沙罗自己的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给人的时空和色彩的感觉妙极了,这种印象的真实感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回忆。
《村落·冬天的印象》
在这幅《村落·冬天的印象》中,毕沙罗尝试运用塞尚式的较为阔大、稳重、坚实的笔触代替他原有细碎的笔触,其色彩也有类似塞尚式的单纯冷暖过渡,色块铺垫得厚实,富有平面感,画面很有力度和分量。但整个画面比塞尚活泼且含温情。
《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
毕沙罗真正属于早期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作品,形成于70年代后期,画家在1877年作的这幅《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就比较典型。他运用细小的笔触点画造型,色彩的配置过渡非常微妙、丰富、沉稳与厚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毕沙罗画法。这种画法和后来的修拉点彩派画法有相似之处,但内在气质不同。这幅画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画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蒙马特大街》
毕沙罗进入晚年的成熟期,排除了外界画法对他的干扰,表现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印象派的元老画家的精湛技巧和恢宏气魄,后期主要描绘繁华的城市和街道建筑,多取俯视角度。他晚年更多是从楼上居室俯视描绘街景。这幅《蒙马特大街》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它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在这幅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余作品
毕沙罗来京的其余6幅作品分别为《塞纳河和卢浮宫》《雪中的林间大道》《蒙福科的收获季节》《艾拉尼的疯人院》《埃尔米塔日花园的一角》和《蓬图瓦兹附近的艾尼丽街》。
卡米耶·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对印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他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传喻者,以色列人的领袖)。
卡米耶·毕沙罗,堪称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尽管其他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比他大,但总体作用仍有所不同。
塞尚、高更等都称自己是毕沙罗的学生。他是唯一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压力,也不管内部有多大的纷争,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出身商人之家的卡米耶·毕沙罗不愿随父亲经商。但到了法国学画,他生活窘困,画卖不掉,不得不做油漆匠来谋生。但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毕沙罗也曾一度追慕点彩派创始人乔治·修拉的风格,并以这种技法画了一些作品,但不久以后便认识到,点彩技术不适合自己的气质,还是要诚实地以自己的风格来创作。这幅1873年画的《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仿佛能让人嗅到乡村清新气息。那专注于农时的老农,让人觉得有点像毕沙罗本人。60岁后的他,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因腿疾而不能行走,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