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三吱儿

三吱儿是一道菜品,谣传属粤菜系,实则为福建闽北的名菜。此物最早见于唐代的记载,据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主菜为刚出生的活老鼠,食客用烧红的铁头筷子夹住活老鼠,它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再来将它沾上调味料时,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当食用者把小老鼠放入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三吱儿由此得名。是中国十大禁菜之一,极其残忍。
目录

菜品起源

三叫鼠,又名三吱儿、蜜唧。是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某些地区的一种菜名。

此物最早见于唐代的记载,据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

大概的意思是说:岭南的獠粤人(广府人客家人)喜欢吃“蜜唧”,就是把还没睁开眼、全身通红的幼鼠,喂以蜂蜜,摆在筵席上钉住,鼠崽蠕动爬行。用筷子夹起一咬,鼠崽唧唧叫唤,所以叫作蜜唧。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里有一篇《严助庙》,述及众多祭祀贡品时,归于“非理”类的有“云南蜜唧、峨眉雪蛆”(卷四)。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鼠”条载:“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用献亲贵。挟而食之,声犹唧唧,谓之蜜唧。”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粤肴有所谓蜜唧烧烤者,鼠也。豢鼠生子,白毛长分许,浸蜜中。食时,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际,尚唧唧作声。然非上宾,无此盛设也。其大者如猫,则干之以为脯。”

谣传是广东地方菜,但是并无吃小老鼠的例子,再者三吱儿(地方发音)的叫法明显不是出自粤语,广东没地方发这个“吱儿”声的,此菜式出自广东一说只是以讹传讹。该菜的真实出处其实是源自清末的南下逃荒人当中,具体来历已不可考,不过该菜目的二度复兴倒是有史可查。解放后中国在南海的守岛官兵,因为南海群岛距离中国实在太远,守岛官兵在海岛上开荒屡遭失败,原因就是当地海岛上老鼠居多。后来为了改善伙食,几名乡村的士兵想到了老家用老鼠烧菜的办法来提高士兵们的蛋白质摄入,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三吱儿"。改革开放后,一些退伍的老兵们重新集合到一起创业,在广东的许多老兵餐馆中“三吱儿"开始逐渐扩散开来,也就有了“三吱儿”源于广东的误传。

名字来历

蜜唧: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

三叫鼠:筷子夹起——鼠一叫,酱碟里一蘸——鼠再叫,送入口中一咬——鼠又一叫,所以这道菜名为“三叫”。

三吱儿:吱儿在北方话之中是拟声词或动词,既是小老鼠叫的拟声,又有叫的意思。含义同三叫鼠。

刚出生的小老鼠(活的)一盘,调料一盘。食用者用筷子夹住活老鼠,老鼠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收到调料里时,鼠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当放入食用者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共三吱儿)。菜谱简单,食用者需要无穷的饕餮动力和无比的勇气,才可以品尝这道菜。

调料

调料依个人口味调制,(椒盐,海鲜酱,涮羊肉调料,够创意就行。)不过,粉嘟嘟的无毛鼠崽要用蜂蜜喂。那种长尾巴的老鼠有细菌和传染病,所以用的人工饲养的大白鼠比较安心。

残忍度

★★★★★

评点

三吱儿,把食用刚出生的老鼠的过程,传神的归纳在一起。

正:既能除三害,把老鼠扼杀在襁褓里,又能考验食用者的勇气。

反:过于残忍,伤害新生野生动物,无异于血腥屠杀。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