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青龙洞道观

镇远青龙洞道观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东中和山青龙洞古建筑群南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初名真武观,曾更名青龙寺,永乐年间扩建,后有江西商人在此修建万寿宫。道观建筑分布由南至北约180米,从东至西25米,垂直高度从舞阳河至玉皇阁顶60米,建筑修建在中和山悬壁、岩洞间,有山门、正乙宫(财神庙)、吕祖殿、厨房、观音殿、斗姥宫、玉皇阁、万寿宫大门、戏台、厢房、杨四殿、小憩厅(原许真君殿)、文公祠等十五栋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87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5平方米,现存建筑皆为晚清建筑。
门票参考
60元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舞阳镇东关村青龙洞景区内
开放时间
09:00~17:30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舞阳镇东关村青龙洞景区内
目录

基本介绍

镇远青龙洞道观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东中和山青龙洞古建筑群南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初名真武观,曾更名青龙寺,永乐年间扩建,后有江西商人在此修建万寿宫。道观建筑分布由南至北约180米,从东至西25米,垂直高度从舞阳河至玉皇阁顶60米,建筑修建在中和山悬壁、岩洞间,有山门、正乙宫(财神庙)、吕祖殿、厨房、观音殿、斗姥宫、玉皇阁、万寿宫大门、戏台、厢房、杨四殿、小憩厅(原许真君殿)、文公祠等十五栋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87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5平方米,现存建筑皆为晚清建筑。

历史沿革

据明万历《黔记·山水志》、清乾隆《镇远府志·方外》载,明弘治二年(1489年),本地道士李道坚在青龙洞修道,得太上老君传水火升降之术,化缘募捐在洞口开始修建庙宇(玉皇阁),此后又陆续增建寺庙,逐渐形成以传播道教为主,三教并成,四合一的古建筑群。那时起青龙洞道观就已成为黔东及西南地区的道教传承中心。

南宋仙姑宫素然的一幅《名妃出塞图》至今珍藏在日本国家博物馆,镇远道菜也出自宫素然之手,道菜成为镇远当时供奉朝庭的贡品;八仙铁拐李也显化为镇远邑道士李道坚在青龙洞道观修行四十年,青龙洞道观由他募捐开始修建,镇远民间有很多铁拐李的传奇故事,至今留有拐李茶园、拐李井、拐李坟等遗址;道士张三丰也在青龙洞修行多年,留有睡床等传奇遗址、风水诗篇及传说。

李道坚(全真教)衍传到第二十五代。1875年李至亮道长任青龙道观主持。第二十五代道士秦信和(俗名秦国华),1920年到此为徒,1980年去世,终年88岁。1942年镇远成立道教会。据1943年3月20日《镇远县寺庙调查表》载,青龙洞道观有庙产2石粮的田土为维持日常生活。文革时期青龙洞道观的宗教活动中止,三教殿堂的所有神像和佛像均被毁,由于本地百姓特别信奉玉皇大帝,采用各种措施才把玉帝神像保存下来,道观玉皇阁内的玉帝神像和慈航(观音)殿屋脊上的观音塑像是整个青龙洞景区幸存的文物神像。

1983年青龙洞古建筑群的恢复和修缮。2008年12月13日,青龙洞道观经黔东南州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道教活动,成为黔东南开放较早的道教活动场所,贵州省道教协会会长张崇新道长首任主持,2016年11月肖研峰任道观主持。在镇远县宗教事务局和文物管理局的指导、监督和大力支持、关心、帮助下,道观从开放以来,就积极进行殿堂恢复和正常开展道教活动,于2008年恢复和修缮玉皇阁、观音殿设施。,三尊慈航真人(观音)像、雷神、电母和孔子、朱熹等八尊神像,同年修复正乙宫财神像。又于2010年恢复了万寿宫杨泗殿,重塑杨四将军、赵公明财神、康公像三尊神像和六十尊太岁神像。使青龙洞的道教以及整个景区的宗教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大提升,逐渐成为黔东南地区的道教文化中心。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