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大多数种类栖息于淡水湖泊底层、河流浅水区,少数种类生活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它们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
鳑鲏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大部分聚集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我国除西北地区及许多内陆河湖外,几乎遍及中国各个水系。
鳑鲏属系小型鱼类,全长约30~100mm,个别种超过150mm。体呈侧扁形,体较高而薄,体高约为体长的1/4~1/2;体厚(最宽的左右轴)约为体高的1/3.头和尾部均短小,其各自长与高度之比几乎相等。体背缘薄而外突,腹缘略厚而无棱。口呈亚上位、端位或亚下位,口裂狭小,止于鼻孔后缘垂直线上,腹视呈弧形。唇简单,无乳突,上下唇连于口角。口角无须。鳃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连于峡部。背鳍起点在体中央,部分基底与臀鳍基底相对。腹鳍与背鳍相对或稍前。胸、腹鳍长度相当。尾鳍叉形。肠管盘绕形状独特,为逆时针走向,并盘卷成圆形或椭圆形。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间。本亚科鱼类系杂食性,以水藻、浮游生物、碎屑等为食,消化管较细,其长为体长的1.0~10.0倍,随种类、个体大小有变动。
雄体较雌体小而低,吻部具珠星,背、臀、胸鳍的鳍条延长。生殖期婚姻色鲜艳,体侧有绚丽发亮的纵行彩虹条,其粗细长短既显示性别又有种级特征。雌体具有产卵管,不同种类长短不一。
鳑鲏是杂食性鱼类,食物以藻类为主,一般摄食硅藻及其它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也可摄食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
鳑鲏的生长分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5个阶段。多数种类鳑鲏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仅为4-5年。
鳑鲏鱼的繁殖方式很特别,它们需要与河蚌合作才能生育后代。鳑鲏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作为一种小型鱼类,其繁殖能力较弱,怀卵量低,但其繁殖方式极大程度的保护了幼鱼的安全。雌雄鳑鲏会左右相伴,寻找河蚌(Anodonta)的栖息场所,找到开口的河蚌,雌鳑鲏便将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中,将长圆形的卵产到蚌的鳃腔内。随后,雄鱼也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射精,当蚌呼吸时,把附近排有雄鳑鲏精液的水流吸入鳃腔,精卵得以结合。随后,鳑鲏的受精卵移至蚌的鳃瓣,慢慢发育,精卵在蚌腔内受到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动,得到充分的溶解氧,孵化率很高。3-4周后幼鱼才会离开河蚌,自行生活。在鳑鲏鱼产卵活动之时,河蚌也把受精卵散在鳑鲏鱼身上,可以说,鳑鲏和河蚌是生物中的一种共生关系。
鳑鲏是一种小型的观赏性鱼类,20世纪60年代被欧洲引入,被称为“中国彩虹”,受到欧洲的喜爱。鳑鲏鱼个体不大,体态优美、色彩艳丽,可以养殖供作观赏,为我国著名的原生观赏鱼类,鳑鲏在20世纪60年代以观赏鱼进入欧洲,被称为中国彩虹,日本天皇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派人专门到无锡太湖边来寻找此鱼,是一种很有市场潜力的观赏鱼。每当生殖季节,处于发情期的雄鳑鲏色彩分外鲜丽,更具吸引力,是名副其实的水中蝴蝶;而雌鱼在生殖期间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在雄鱼的陪伴下更加别具一格。水族箱里的鳑鲏易于饲养,饲喂也很简单,一般饲料即可。鳑鲏鱼的繁殖是作为观赏鱼饲养中最棘手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繁殖习性,必须在其生殖期间鱼缸底部放些河蚌以便其产卵繁殖。
鳑鲏味道微苦,性平,肌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胆甾醇(cholesterol),胡萝卜素(carotene),葡萄糖=-6-磷本以脱氢酶(glucose-6-phosphodehydrogen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脑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归经肺;肾经,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可补气健脾、解毒,对身体虚弱和治疗痘疮之毒亦有极好功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古语描述
《滇南本草》:煮食(鳑鲏)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医林篡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