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二日,蹇先艾出生于县署,辛亥革命时随父母返回遵义。蹇先艾敏捷好学,童年喜爱观赏鸟语花香的故乡景色,亦好听家中老仆人讲《三国演义》故事。稍长,入私塾,且于其父指导下读古文,联句作诗,十来岁能作古体诗。以后发表旧体诗,多用笔名萧然。民国8年(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读书,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民国2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时值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文化刊物相继发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读书写作为乐,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民国11年,于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曦社”文学团体,办《爝火》文学刊物。次年,发表新诗《二闸舟中》和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
民国1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常与朱自清、王统照、徐志摩、沈从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蹇先艾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民国25年,于鲁迅发起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上签字。由于连续发表反映贵州民间疾苦的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蹇先艾还翻译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蹇先艾由北平携眷返黔。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1986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印度。写作之余,常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阅,为之作序,鼓励上进;对贵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亦予热情关注。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文风简朴,乡土气息浓郁,被称为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1994年10月26日病逝贵阳,时年88岁。
《朝雾》(短篇小说集)1927,北新
《一位英雄》(短篇小说集)1930,北新
《酒家》(短篇小说集)1934,新中国
《还乡集》(短篇小说集)1934,中华
《踌躇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城下集》(散文集)1936,开明
《盐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乡间的悲剧》(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
《离散集》(散文集)1941,桂林今日文艺社
《幸福》(短篇小说集)1941,改进
《乡谈集》(杂文集)1942,贵州文通书局
《古城儿女》(中篇小说)1946,上海万叶书局
《四川绅士和湖南女伶》(短篇小说集)1947,上海博文书店
《新芽集》(散文集)1955,作家
《山城集》(短篇小说集)1956,作家
《龙明德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56,贵州人民
《倔强的女人》(短篇小说集)1957,新文艺
《苗岭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蹇先艾散文小说集》1979,贵州人民
《蹇先艾短篇小说选》1981,人文
蹇先艾对于新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时,他就与同班同学朱大楠、李健吾共同发起成立了“五四”以后中国最早的青年文学社团之一的“曦社”,并创办了文学刊物《爝火》。对蹇先艾的散文,最早进行评论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评论家的李健吾,他认为“在我们今日富有地方色彩的作家里面”,蹇先艾“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位”。
蹇先艾文学创作很早就产生过国际影响,早在1929年,他的小说《初秋之夜》就已被苏联文学界译成俄文,选进了以鲁迅小说为首的《当代中国短篇小说集》,由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
纵观蹇先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他以绝大的篇章、最深厚的感情献给了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在他笔下涌现出的众多人物,挑夫、马夫、滑竿匠、盐巴客、乞丐、草药贩子、家庭主妇、失业青年、农妇、小职员、女艺人、教员……对于他们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作家不仅作了忠实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建构了作家独特的贵州乡土的艺术世界,对他笔下的人物,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作家的良知及其人道的关怀,因而曾经感动过无数读者;一些乡土作品,至今也没有失去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