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男,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当过农民、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
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
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
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纠缠》等。
2000年调入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2012年,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重返文坛,惊动了圈里圈外。
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
《希玛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
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旧死》等;
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纠缠》以及剧本《过了一百年》等。
牛鬼蛇神
离开小说创作20年的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视野。2012年11月24日,“老马复出”马原《牛鬼蛇神》作品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文学批评界对马原新作给予积极评价。
当代知名作家马原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四五年前,马原罹患肺癌,离开教职去休养。他说:“一场大病会让任何人成为哲学家。面对生死,我会想能不能继续活着,在被迫成为哲学家的过程中,有了《牛鬼蛇神》这部小说。”
纠缠
马原在即将迎来60大寿之际,完成了最新长篇小说《纠缠》。
据悉,该小说将在《十月》第三期上全文发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小说讲述了一个遗产分配的故事,在故事中逼真地描写了中国现实社会三代人的生活与内心状况。先睹为快的编辑、作家龙冬对马原新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假如说《牛鬼蛇神》是马原写作复活的标志,那么《纠缠》是他站立起来的标志。
他是“先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作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不少隐喻,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
一般读者只将小说的阅读视为一种兴趣,而作家的阅读却不但只是一种兴趣,他更注意的是各种语言材料的组合技巧。如同一位木匠对待一件家具的态度,看看榫头,摸摸木板,然后,才作出评判一样,作家更在意的的确是小说的素材的选择,角度的切入与虚实的处理。《阅读大师》中马原向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作为作家对大师作品的评判,这种阅读的确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读者。
人们一直将马原视为先锋派作家,不知人们是怎样理解“先锋”二字的含义的,是指作者超前的理念,还是指作者前卫的写作技巧,或许人们更强调的是后者。如果说是指后者而言的话,那么,马原应该与“先锋”二字是无缘的。马原的写作应是极为传统的,或者说是非常古典的,马原更热衷于客观地叙述,而疏于心理的刻画与时空的交叉,就这一点而言,他的风格更接近于海明威,所以在整篇讲稿中海明威独占两讲,而且,这两讲也是整篇讲演录中最为精彩的片段。
马原对海明威的理解来自于他对其写作手艺上的认同。由于这种认同,以至于马原承认他对乔伊斯心理分析和普鲁斯特时空观的冷淡。但如果从前者的角度而言,马原的确是具备了先锋派小说家的一切品质,超前的理念,使得马原的小说在当代成为了一种创新的代名词。
马原曾提出“小说已死”概念。
马原解释,2001年电脑普及,传统纸媒向屏显过渡,纸本阅读式微,而小说是由纸媒承载的。在这种情形下提出“小说已死”是说“传统意义的小说已经死了”,即小说作为公共艺术的历史已经结束。“毋庸讳言,当下小说更加边缘化,很多优秀影视剧都改编自小说,但是很多人知道或者阅读小说,却是在影视之后。我坚持把经典意义的小说和流行的叙事文本分开,它们是不同的。而且我坚信,经典长篇小说特别不适合在屏幕上阅读和创作,在屏显上看长篇完全是酷刑,连读都不适合,更何况写?网络新媒体势必带来新的叙述,但这种叙述尚未诞生。”
不过马原认为,小说虽然死了,但并不是彻底消失,而走进了一个新的境遇——博物馆艺术,就像话剧、诗歌一样,在极小范围内传播、或者在特定场合使用。作为博物馆艺术,还是要有人“经营”。所以,他还是愿意当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