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崇祯十七年三月),明王朝覆亡。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表现了“衡湘贤哲”的清白与高洁。死前他留下遗言:“惊闻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诸生,食恩累代,独非草莽之臣哉!……笔搁而舆至,将以吉日成遄归,集儿女罗拜,从此从先帝于地下矣!”他面对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和清兵入关、长驱中原的“北事”,作为受明朝之皇恩的诸生,既痛恨倾覆明王朝的农民军,又不堪忍受满族入侵的残酷现实,只得以死明志,最终实现了他的老师张元忭所教诲的“爱国忠君仗到诚,休将一念坏平生,勿欺请绎宣尼训,留取丹心答圣明”的人生理想。
吴道行死后,就葬于岳麓山云麓宫绝食地,长沙知府堵允锡特撰《吴嵝山墓碑》。根据史载,吴道行之墓位于飞来石右侧山墈上,其原配夫人石氏与其同穴而葬,墓区简约。2012年3月在云麓宫下发现了吴道行墓,在云麓宫飞来石南侧约100米的茂密树丛中,一块饱经风雨侵蚀的简约石墓碑立在其中,“明崇祯”、“吴嵝山墓”、“石氏”等石刻字样仍隐约可见。
吴道行,字见可,号嵝山,善化人,是张栻高足、南宋学者吴猎之后。吴道行因历乡试不果,终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他从小就对岳麓书院有倾慕之情,“方七岁,闻长老谈岳麓先贤讲学,便肃然倾听,指示古来忠义大节,辄色喜”,为先贤之忠义大节所感动。1582年(万历十年),张元忭讲学岳麓书院,已逾“而立”之年的吴道行,从游就学其门下,与之“大畅良知孝弟之旨,一时遂相引重”,深得张元忭的赞赏。其时,被张居正禁废的长沙惜阴书院恢复,吴道行被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1633年(崇祯六年),他任岳麓书院山长,长达10年,临终前2年(1642年,明朝覆亡前2年)仍讲学其间。吴道行作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致力于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善化县志》称他“留心经史,百家诸子,兵饷军政之属,部决利弊,悉见施行”,可见其学注重务实。在学术上,他反对王学末流的荒诞,“笃伦敦义,讲学穷理”,“自余著述,藏之家乘,扬之国华”。吴道行的思想与提倡治国平天下为“有用之学”,与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东林学派传人无锡高世泰称赞吴道行“道以朱张为宗,与文端(顾宪成)、忠宽揆(高攀龙)固一也,可不谓衡湘之贤哲哉”,肯定他与顾宪成、高攀龙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他们对延传“道南正脉”的贡献。1641年(崇祯十四年)高世泰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次年来岳麓讲学,并协助修葺书院。吴道行与高世泰成为至交好友,二人共同为恢复理学正宗,培养湖湘弟子而竭心尽力。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高世泰来院讲学期间开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