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茫父,与张樾臣是同时代人,又是好友。光绪进士,后来留学日本,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其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早年,姚经常在琉璃厂出入,与张樾臣结为至交,并开始合作,由茫父作画,樾臣镌刻,后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而姚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
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无不精通。书、画则山水、花卉,篆、隶、真、行,亦有高深造诣。好许慎所著之《说文解字》、收集金石文字,传世作品颇多,驰誉中外。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姚华是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代文人。
他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聘于兴义笔山书院主讲《佩文韵注》等。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次年姚华获清政府保送游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
1907年10月期满毕业归国,任邮船部船政司主事、邮政司检核科科长等职,1912年2月,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不久,即彻底退出政界,投身著述、美术及教育事业。
他1913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出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同时任教于北京多所大专学堂,桃李满京华。
因军阀混战、政局混乱,姚华曾卜居北京城南莲花寺中逾十载,以出售自己创作的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姚华学问渊博,精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尤其是诗文词曲,在当时画坛无出其右者。姚华在戏曲方面的学识,更使他在梨园界广受尊敬,结交了不少名人,如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是到莲花庵习画论艺的常客,都尊他为老师。姚华为人爽直,讲名节,重情义,平等待人,因此慕名从学的各阶层人士很多,在艺术界颇有号召力。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时,与会者达数百人之多,包括当时正在北京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出席并发表演说。1926年,姚华患脑溢血,愈后左臂致残,仍坚持作书绘画,著书立说,为艺术事业终其一生。1930年6月病故,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享年55岁。
姚华一生著述颇丰。他自订文稿《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他的戏曲理论代表作《曲海一勺》《菉猗室曲话》《论文后编》及《毛刻签目》《元刊杂剧三十种校正》《说戏剧》等,是对中国近代戏剧理论的重要贡献,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茫父书法根底扎实,青少年时代,受贵州书法家莫友芝影响,上溯金石,熔合篆隶。他从汉《石门颂》、《西狭颂》领会到今隶的真谛,又汲取金文笔法清刚之长,并用倒法入书,形成独具特色的顿而后曳的风貌。他的书法茂盛恣肆,内敛外侈,主硬毫浓墨作书,以毫肖铁,圆浑中显清健,丰腴中透骨力。他认为清末书家大力倡导尊碑卑帖之风,于汉魏碑刻,不明笔史,多有偏颇流弊;他以篆作隶,以隶作楷,方圆并济,自树新风。“予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他运用书法笔墨,直写胸臆,每当下笔,故乡的山峦叠翠,北方烟云,江南秀色,澹然郁集,不时并发。陈师曾题其画:“好山到眼散千忧,草稿真能尽意搜。此境旁人不投足,荒湾野水似同游。”他所绘花卉杂物,寥寥数笔,勾勒出无限生机;他的人物画,体现研究汉唐砖甓成果,创造出“勾乙”法绘人面部,塑造出方颐、端庄、典雅的人物形象。尝言:“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去藩篱,不瞻循,有情趣,写胸臆,始有佳遇。”郑振铎曾专辑其人物画列入《北平笺谱》。
1926年患脑溢血,愈后左臂已残,犹事挥毫。
清末民初,有一位享誉中国文坛画苑的贵州人——姚华。
他是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与陈衡恪(字师曾)两人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而被时人并称“姚陈”,为民国初年北京公认的“画坛领袖”。鲁迅评说“北京书画笺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姚华曾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交往,并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
他所首创的颖拓,介乎书与画之间,以规摩古代金石碑刻为主,精妙绝伦,玄奇空灵,令人叹为观止。郭沫若曾盛赞:“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
其业绩成就得到当时国内文化界的一致公认,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对姚华多有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