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人物 军武人物 现代将军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享年89岁),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蒙哥马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第88名。
中文名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外文名
Bernard Law Montgomery
别号名称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
出生日期
1887年11月17日
性别
国籍
英国
民族
英格兰
出生地
伦敦
毕业院校
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去世日期
1976年03月25日
职业职位
军事家,职业军人
代表作品
《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
主要成就
嘉德勋章,巴斯骑士勋章
目录

主要经历

少年时期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出生在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劣,但体育成绩极棒。1907年,奇迹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12月毕业后,加入了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排长。

蒙哥马利将军的父亲34岁时,娶了16岁的正值妙龄的母亲,事实上,母亲结婚时还是一个少女。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夫少妻”型家庭,丈夫自己对妻子宠爱有加,久而久之,让年轻的妻子养成了任性骄纵的习惯,动辄发脾气。而且,她还有洁癖,十分讨厌肮脏和不整洁。而小时候的他十分的顽劣,上树掏鸟窝,下河摸泥鳅,除了惹是生非给父亲添麻烦外还整天把自己弄得跟泥猴似的,让母亲对他十分头疼。

母亲还年轻,没有足够的耐心忍受他一次次地把自己整理好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更何况,他还只是父母四个孩子中的一个,因此,母亲越来越不喜欢他。一次,父亲送给母亲一个漂亮的金鱼缸,母亲非常喜欢,也非常珍惜,不让孩子们靠近。这更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偷偷地接近了鱼缸......结果,不小心他把鱼缸打破了,然后给他下了个结论,“伯纳德,除了当炮灰,你将来什么也做不成,做不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意外地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意志力。因此当他很小的时候,世界上连母亲都不可以依赖,其他人就更不能依靠了。所以他习惯在他人的非议中做他要做的事,而且一旦做,就无怨无悔。 年轻的母亲当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给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然而,他当时即震惊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会这样诅咒他。性格开朗顽劣的他由此性情大变,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他开始每天观察母亲的眼神,看她今天的脾气是好是坏,因此决定他今天做什么事。一般说来,男孩都是粗心大意的,然而,他却能从母亲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感觉到她的情绪,然后再针对她的情绪做事情,做她要做的事情。

蒙哥马利将军的确是不幸的,因为他有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但他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母亲的漠视中并没有沉沦下去。此后,他毕业于桑赫斯特军事学院,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士兵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他任英国步兵第三师师长,参加了在法国、比利时的作战。1942年,他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在北非战场上击败了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彻底扭转了英军在北非的危机,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人们将他称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

而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时按时发生不幸的,这种不幸完全来自我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不过就是个炮灰。可是,我的母亲只说对了一半,但是我没有成灰,我童年吝啬的母爱所带来世人对我的嘲笑、蔑视的刺激,形成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天赋的智慧,我不会成为后来的蒙哥马利。”

他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将军,而是将军中的将军。他不仅在自己国内被挑剔的国人称之为“真正的将按时付款天才”,在世界军事领域,他也享有声誉和崇高的威望。

战场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曾负重伤,差点送命。1918年大蒙哥马利的签名。

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一级参谋。1920年1月,蒙哥马利跨进坎伯利参谋学院的大门,同年12月毕业后,参加过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

1937年,起调任第9步兵旅旅长,因带兵有方,得到当时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的赏识。1938年10月,任驻巴勒斯坦第8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8月,调回国内接任以“钢铁师”著称的第3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3师随同英远征军横跨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他与法、比军队并肩作战,后被迫随英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蒙哥马利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先后任第5军、第12军军长。12月又升任英格兰东南军区司令,负责选拔、调整、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军事素质。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击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拉曼地区。1942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击碎了纳粹不可打败的神话,而且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随后第8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

1943年7月,他率英军第八集团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12月,协同美军实施进军意大利南部的战役。

1944年1月,调任第21集团军群司令兼地面部队司令,参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1944年6月,蒙哥马利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9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后,率领英国和加拿大部队转战法、比、荷、德。1944年9月,指挥制定计划并指挥市场花园行动作战,但遭到了德军异常顽强的阻击,以致在1945年1月前未能打通安特卫普港,市场花园行动因而对战局毫无帮助。

1945年,他指挥第21集团军群横渡菜茵河进入德国本土。在此之前巴顿将军率先渡过莱茵河。5月他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北方兵团的投降,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

战后生活

1946年,成为嘉德勋爵士并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1961年9月,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周恩来还特意要熊向晖以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名义参加接待小组,陪蒙哥马利去外地。周总理说:"要放手让蒙哥马利看,旧中国遗留下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都是客观存在的,让他自己看后去做结论,从本质上了解中国。"

1976年3月25日,在英格兰汉普郡奥尔顿逝世,享年89岁。

主要作品

蒙哥马利著有《蒙哥马利回忆录》、《通向领导的道路》、《战争史》等书。

人物评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充满硝烟的前线,英国官兵时常看见一个人戴着将军和皇家坦克团两个帽徽的军帽,此人就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为什么要戴这样的帽子,人们对此有种种揣测,有的认为他是故意猎奇,有的人认为他是以此显示自己特别重视装甲兵的用途。其实,他是出于一种具有实际价值的动机,才戴这样的帽子的。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就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蒙哥马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过排长和上尉参谋,他对自己从未见过总司令深感遗憾,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了这顶特殊的军帽,部队官兵能够经常看到他。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蒙哥马利生于1887年11月17日,卒于1976年3月25日。他是英国著名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武装部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44年获元帅军衔。1908年毕业于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参加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步兵第三师师长,参加了在法国、比利时的作战。英国从敦刻尔克撤退后,在英国本土任第5军和第12军军长、东南军区军长。1942年8月起,蒙哥马利任英国驻北非第8集团军司令,此间,在阿拉曼战役中,打败了德国军队,而后转战西西里和意大利。1944年1月被任命为盟军集团军群司令。该集团军群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从8月起,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北部作战。1945年任英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1946—1948年任大英帝国陆军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方盟国防务会议总司令委员会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欧洲武装部队第一最高副司令。曾荣获英国各种高级勋章和外国勋章,如苏联的“胜利”勋章、美国的“国旗”勋章和苏联的一级苏沃洛夫勋章。

蒙哥马利具有极好的军事才能。当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时候,英国远征军立即向东疾速前进。第2军以蒙哥马利的第3师为先头部队,前进到了迪尔河一线。他们的前进运动进行得像时钟一样准确,当他们于10月夜间到达规定地区时,发现比利时第10师仍然据守着分派给他们扼守的防线。军长布鲁克第二天来到了第3师,并且立即在“最高一级”采取行动,以便能够重新调整战线。但是当他们晚些时候来看望蒙哥马利的时候,他发现后者已经把事情安排妥当了。布鲁克这样写道:“这一插曲突出地表现了蒙蒂的才能。必须做出某些安排,因为德军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到来,而他确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得当时我这样对他说道:‘可怜的比利时指挥官,竟然一点也不知道他怀里抱着一条毒蛇。’”

蒙哥马利是位杰出的部队训练者。在担任第5军军长时,他把全军训练成为一支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作战的部队。他曾这样说道:“无论雨、雪、冰、泥,无论好天气还是坏天气,白天还是黑夜,我军都必须比德军善战。”他用万无一失的原则来检验他的部队。任何一级军官,不管是团队的,还是参谋机构的,只要不能经受紧张的生活,都得免职。

在调到东南军区后,他还是坚持这些做法。当时在肯特郡指挥第44师(国内武装力量)的霍罗克斯后来回忆说,蒙哥马利到来所产生的影响“就像在不列颠的这个乡村角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一样”。军区的每一个军官,不论年龄大小和军衔高低,每星期都必须进行两次长跑。有些军官说长跑会使他们死掉,蒙哥马利就对他们说,死了也好。拉尔夫·阿诺德当时在东南军区司令部担任情报官,他回忆说,年龄在45岁以下的所有参谋军官每周都必须背着枪支弹药列队正式行军,并且必须全副武装越野长跑10英里。这项投资,在战争过程中给部队带来了很大好处。

蒙哥马利也是治军的能手。他接管秩序混乱、士气低落的第8集团军的指挥后,就开始处理他认为必须立即予以注意的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在集团军内树立他的形象并恢复全军人员对集团军本身及其高级军官的信任;第二项任务是建立一个与他的性格和作战理论相适应的指挥系统;最后则是对付隆美尔。蒙哥马利认为,问题不在于隆美尔是否进攻,而在于何时何地发动进攻。这场被公认为迫在眉睫的战斗将是他指挥的第一场战斗,必须打赢,决定性地打赢。本着这一信条和这些考虑,他在就职后的最初几天就尽一切可能视察了许多部队。但是在他本人下部队以前,他的精神早已传到部队去了。蒙哥马利事后这样写道:“我向他们作了自我介绍,说我希望同大家见面谈谈。正如他们知道的那样,我已经发布了一些命令,并且继续发布命令。‘决不后退’的命令意味着作战方针的基本改变。他们必须明白我的方针是什么,因为他们将处理具体的参谋工作。如果要就地作战,那么防御阵地必须有纵深。所有的运输工具必须撤回后方。弹药、水、口粮等必须贮藏在前方地域。为使‘决不后退’的命令有实现的可能,第8集团军需要更多的部队。在后方,尼罗河三角洲有大批部队守卫,但埃及城市的保卫必须通过这里的阿拉曼战斗来实现……”像这样重要的讲话和命令很快就在前线传开了。也许传闻所起的作用就像他本人亲自到场一样大。让人传播那种最利于本人事业的传闻,不就是领导者的一种领导艺术吗?

蒙哥马利采取措施清除了被他诊断为“朽木”的那些人,并以晋升或从英国调进的手段引进了一些年富力强的人。他从英国调奥利弗·利斯来接管北面的第30军,调霍罗克斯来接管南面的第13军,调柯克曼准将任炮兵指挥官。他本来还打算把迈尔斯·登普西调来指挥计划成立的新装甲军,而亚历山大劝导他说,一下子调来3个新军长未免太过分了,这样他才放弃更好的选择而让拉姆斯登这个曾经指挥过第1装甲师的沙漠老手来当新装甲军军长。但这一切决不是毫无目的的清洗。历史表明,蒙哥马利是一个精于选拔部属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何一个集团军的参谋机构恐怕都不能同蒙哥马利的媲美。

蒙哥马利是英国人眼中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拉曼战役,他率领第8集团军彻底击败了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名将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赢得了北非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中,蒙哥马利亲自导演了一出“沙漠战中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欺骗敌人的活剧。

蒙哥马利的骗敌计划代号为“伯特伦”。首先是伪造了一个前沿地区的巨大的弹药和其它作战物资堆积所。其次是用假车辆扮演坦克和其它车辆的运动,使敌人对大量部队在作战阵地上集结逐渐习以为常。但在夜间则用突击师的真作战车辆把已经“在位”的假作战车辆替换下来,并用被称为“遮阳板”或“吃人者”的专门伪装物把战斗岗位上的火炮和坦克掩蔽起来。早在总攻前一个月就为参加突击的步兵挖好了细长的战壕,供他们昼间躺卧用,而且这些战壕都伪装得好像是地形的一部分。同时,为了表明主要突击可能来自南面,还在那里敷设了假的水泵站、供水点和蓄水池,施工的日进度表明水管到11月初才能竣工。此外,还抽调通信分队来模拟将在南面发动主攻的无线电通信,以及为新的道路作了路标。为了把伪装搞得天衣无缝,只向下层军官传达将要发生什么事,而且是按军衔高低分批传达的。在临近进攻发起日的最后一天,传达到了普通士兵,并且停止了一切休假和进城活动。这些措施使狡猾的隆美尔也大上其当,对保证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4年6月,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后,蒙哥马利把敌军的主力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以牺牲自己的荣誉,保证了美军的顺利突破和向纵深发展进攻,而英军却由于敌军主力的顽强抵抗,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进展缓慢,甚至有些部队不得不转入防御。为此,美国各界报纸宣扬是美军打败了德军,英军无能等。英国也呼吁蒙哥马利改变战略打击德军,挽回英国人的面子。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下,丘吉尔也沉不住气了,询问蒙哥马利原因究竟。所有这些,蒙哥马利都毫不介意,照常按照盟军的计划行动,确保了诺曼底战役的胜利。在这里,蒙哥马利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却承担了极为沉重的责任,他深知这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

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军队中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像蒙哥马利那样精通军事,战功卓著。尽管他有不少弱点和不足,人们完全有理由承认,他不愧为威灵顿的继承人。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