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旅游 兴隆洼遗址

兴隆洼遗址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5公里的台地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它是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对其进行了近10次发掘。发现有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其中,遗址中心的两座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左右。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四批(新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南1.5公里。

年代: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400年。

发掘年代:1983年。

简介

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还发现了中国迄今年代早的玉器。陶器中的陶塑作品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发现。兴隆洼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时代早的一处聚落遗址。

意义

兴隆洼文化的命名,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还有的墓用一公一母两头整猪随葬在建筑内。

兴隆洼遗址位于牤牛河上游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

考古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

出土的遗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为打制的锄形器,磨制的石斧、磨盘等。发现的镶嵌细石器的骨刀、渔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内,还发现了多具鹿头、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先民,其生产方式除了农业外,并存着渔、猎业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生产方式。这些发现,对于考察内蒙古东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于1982年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

这一考古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日本考古专家也加入到这一遗址的发掘行列,该遗址自2001年5月开始发掘以来,已清理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房屋遗址1000余座,灰坑30座,是目前国内保存好、规模大、时代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

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主要器类有 、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 的出土数量多,是兴隆洼文化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 ,亦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

考古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第一,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是目前中国发掘保存完整、年代早的原始村落,对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兴隆洼遗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对研究远古人类的埋葬习俗提供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资料;第三,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早的玉器、玉玦,是世界范围古老的耳饰,为我们探讨中国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实证;第四,兴隆洼遗址出土了中国完整的蚌裙服饰,这在世界范围内同期也是罕见的。通过对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够确认这个地区文明进程以及在东北亚地区所占有的学术地位。为确立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对人类起源多元一体论提供了史证。

1994年,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曾发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这样的龙形在后来的考古中又有多次发现:1987年由濮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发现于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内。该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体呈头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势,在人骨架的东西两侧以蚌壳摆塑了龙虎图案。龙虎头北尾南,与人骨架的头脚方向相错。其中蚌壳龙位于人骨架的东侧,长1.78米。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2004年,考古学家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绿松石龙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后,这说明查海龙对后世龙形产生了重大影响,堪称中国龙的原型。

兴隆洼遗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学术界的震惊。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匈牙利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都对兴隆洼文化十分重视,多次到兴隆洼遗址进行考察研究。兴隆洼文化遗址也被评为1992年和“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兴隆洼遗址既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确立起四个考古学文化的坐标,也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余年。

这里产生的兴隆洼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原始村落。这里产生的赵家沟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就由刀耕火种过渡到耜耕原始农业阶段;这里发现的草帽山积石冢、兴隆洼陶塑女神等诸多红山文化遗迹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进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国家;这里产生的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与中原地区乃至长江流域有密切联系的同时期原始文化;这里发现的大甸子、城子山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与中原地区同等发达的等级社会制度与青铜器时代文明;这里发现的周家地山湾子等诸多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已掌握了成熟的青铜采矿和冶炼铸造技术。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