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逶迤小兴安“山菜之王”誉华夏
丰林县(局)始建于1957年,是政企合一的建制,位于伊春市东北部,距伊春市75千米,横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地貌特征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平缓,地理位置为东经128°08′~129°37′,北纬48°00′~49°13′,东与丰林县相连,南与伊美区毗连,西与丰林县相邻,北与逊克县接壤。东西宽110千米,南北长135千米,总面积3042.71平方千米。
丰林县(局)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林海浩瀚,河流纵横,不仅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几百种名贵药材,还有丰富的笃斯、蕨菜、蓝靛果、草莓、红树莓、刺嫩芽、各种蘑菇等山特产品资源。其中,蕨菜资源尤为丰富。
丰林县(局)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冷夏暖,短暂的高温天气可达34℃,冬季低温可至零下44℃,年平均气温零下4℃,无霜期短,只有90多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60小时,春季昼长夜短,日照时数可达15小时。夏季雨量充沛,冬季漫长雪大,待冬末春初雪水融化后,林下湿度大,且由于树木遮掩,杂草和落叶覆盖,水分不易蒸发,湿润的气候,有利于野生植物生长繁殖。
红星蕨菜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主产区分布在小兴安岭北坡,包括二皮河经营所、库斯特林场、霍吉河林场、汤北林场4个范围。采集面积近2万公顷。这里地势均较高,纵横的溪流大多归属黑龙江流域,森林类型属于稀疏针阔混交林,土壤主要为暗棕壤,pH6.4~6.8,土壤自然肥力高,有机物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水源充足,植物茂盛,非常适宜蕨菜生长。
蕨菜为凤尾蕨科生落叶草本植物,其芽叶尖端呈卷曲状,又名“乌糯”“龙爪菜”,是一种名贵的野菜。据历史记载,蕨初生无味,壮如雀爪之拳,嫩苗可食,老则成蒿。
红星蕨菜以其特有的质量特色备受人们青睐。蕨菜一般株高可达1米,根状长而横走,有黑褐色绒毛。早春株高25厘米左右,为最佳采收期,产品新生叶拳卷,呈三叉状,柄叶鲜嫩,色泽翠绿,根茎粗壮,上披白色绒毛,直径可达5~7毫米,不柴,用手易折断,内有黏浆,口感清爽,营养丰富。
红星蕨菜具有独具特色的产品质量,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的森林蔬菜。与其他产品相比,其根茎更加粗壮翠绿,柄叶鲜嫩,味道醇美,营养价值更高,享有“山野菜之王”的美誉。
文化背景
采集、腌渍、干制三大工艺创优质
丰林县(局)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人开始进行野生蕨菜的采集,那时人们对蕨菜没有过多的了解,也不懂得加工技术,只是现采现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蕨菜起到了缓解粮食和副食短缺问题,红星人民称其为“救命草”。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红星人民逐渐了解了蕨菜的功效,并掌握了蕨菜的加工方法,除了鲜食外,开始对蕨菜进行腌渍和干制。红星蕨菜在采集、加工过程中有独特之处,为保证蕨菜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蕨菜产业的发展,政府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的管理方式。
采集:采收时,需根据气候特点和蕨菜生长情况,确定最佳采收时间。过早,植株幼小,影响产量;过晚,植株老化,不能食用。一般蕨菜嫰苔高20~25厘米,羽状小叶苞尚未展开,即“抱拳”时采收最佳。从新鲜部位以下适当部位,用手一根根折下,满一小把时,将蕨菜茎部在地上轻轻摩擦,使基部粘有泥土,轻放在底部垫有青草的筐内,以防失水老化,并在筐的最上面覆盖一层青草,以防日晒。
腌渍:选取粗壮、无虫蛀、长度在20厘米以上的新鲜蕨菜,切去老根,按长20厘米以上、直径5~6厘米、重250克左右扎把。一般采取两次盐渍法:第一次腌渍时,蕨菜和盐的比例为10:3,先把缸内按一层蕨菜一层盐放好,放盐量从底往上逐层增加,尤其是最上面的一层要多放盐,腌渍满后,上盖,另放石头压紧,经过8~10天,将蕨菜取出,从上到下依次摆放到另一容器内再进行腌渍。第一次腌渍出的盐水不能复用,避免引起腐烂;第二次腌渍时,蕨菜和食盐的比例为20:1,采用第一次腌渍时蕨菜和盐的放置方法,同时,再用100千克水加35千克盐配成的饱和食盐水,灌满腌渍缸,盖好盖,用石头压紧,放置于荫凉处,腌渍14~16天即成正品。第二次腌渍用的饱和食盐水,可留作包装时用。腌渍的蕨菜,用手抓时有柔软感,颜色接近新鲜为好。
干制:将采集后的鲜蕨菜于沸水中浸烫3分钟左右,上下不断翻动,使之受热均匀,软化后捞出,在冷水中迅速冷却,以保持菜色鲜绿。接下来将烫好的蕨菜薄摊在通风晾晒网上,切记太阳光曝晒。蕨菜晾干后,采用雾状喷水使其潮湿,切去老根,然后再晾晒,最后将晒干的蕨菜成品打包装箱,可保持6个月以上。
红星蕨菜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艺,独特的优良品质,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每年5—6月正是红星蕨菜进入收获季节。红星蕨菜主产区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外地客商、林场所的职工群众,从丰林县(局)驻地到主产区投亲靠友的民众蜂拥而至,平时显得寂静的林场所一下子人员爆满,大客车、出租车出现供不应求、运输紧张的局面,一年中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此。
几十年来,红星民间已经形成了南有“红星平贝母”、北有“红星蕨菜”的两大集市般的风俗,只是人文因素还不久远,乡土气息还不浓厚罢了。
千古典籍载蕨名隐逸君子留传奇
我们的祖先食用蕨菜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4000年以前。据有关史料记载,蕨最早见于《尔雅翼》:“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吕氏春秋·本味篇》曰:“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这里的“芹”,就是蕨类野菜。《诗经》则有“陟彼南山,言菜其蕨”的记载。这些告诉我们早在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用蕨做菜了。
相传,西汉初年,有“四皓”之称的角里先生、夏黄公、车园公和绮里季,志行高洁,寿长德劭,因逃避秦乱,携妻将子,隐居今陕西境内的商山,采蕨而食。汉高祖刘邦听说后,非常敬仰,遂下诏请他们下山做官,但他们拒不应诏,继续过其清贫的隐居生活。所以后世以采蕨薇作为清高隐逸的象征。故商山一带至今称蕨菜为“商芝”或“紫芝”。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蕨菜已作小儿拳”之句,宋朝诗人黄庭坚也有诗曰:“嫩芽初长小儿拳”,此皆指蕨菜。蕨菜产区群众一般把蕨菜俗称为“拳头菜”“拳芽菜”或“佛手菜”。
文化积淀
蕨菜为山珍,入馔历史极其悠久,“商山四皓”所著的《紫芝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
品牌建设
昔日蕨菜度饥荒如今开创大市场
红星蕨菜,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蕨菜进行腌渍和干制,形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通过外贸机构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蕨菜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带动了群众性蕨菜采集业的兴起,加之产品优异,“红星蕨菜”这个称谓基本形成,在国内国际引起蕨菜供销商的高度关注,来红星采购加工“红星蕨菜”的客商越来越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国家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红星蕨菜”产业已成为事关林区职工群众生存的重要特色替代产业之一。丰林县(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发展战略,紧紧抓住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机遇,重点突出生态林业体系建设,不断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采取多点开花、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式,促使接续和替代产业迅猛发展,以蕨菜为主的绿色山野菜采集、种植、加工产业蓬勃兴起。
近年来,“红星蕨菜”的种植技术已研发成功,并形成了包括繁殖、田间整理、幼苗移栽等一整套经验技术供当地或外地扩大蕨菜产区使用。
“红星蕨菜”以其独特的采集、加工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连续6届在“哈洽会”上参展。2006年,参加了大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08年,参加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均受到客商广泛赞誉,吸引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洽谈业务,许多的韩国客商点名要求订购“红星蕨菜”。
如今,“红星蕨菜”基地面积近2万公顷,年产量1200吨,每年出口都在600吨以上,同时为周边县区和省内60多家企业提供加工原料,丰林县(局)已成为伊春乃至黑龙江省最大的蕨菜基地。
产销两旺的趋势使“红星蕨菜”产业蓬勃发展。为不断提升“红星蕨菜”质量,促进其朝着专业化、集体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丰林县(局)明确“以保护促发展”方针,分别制订了《脱水红星蕨菜》和《盐渍红星蕨菜》技术规范,从产品采集、原料加工、工艺和流程,食用盐卫生标准,产品中真菌素限量,产品中无污染物规定,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等,确保产品质量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