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江阴中山公园

江阴中山公园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前身为江苏学政衙暑遗址公园,于2002年改为此名。整个景区占地7.25公顷(7.25万平方米),计108亩土地,分成学政文化区、生态休憩区、游乐活动区等多个功能齐全的区域。江阴中山公园原为江苏学政衙暑遗址公园,总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园内许多建筑物、构筑物的造型均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色。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民中路118号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民中路118号
目录

景点景观

景区特点

新中山公园由学政历史文化区、生态休憩区和游乐活动区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学政历史文化区较能体现江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江阴城市旅游业的新的亮点,也是江阴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主要景点

孙中山纪念塔

民国14年(1925)10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江阴南菁、励实两校学生会在园内捐建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0月来江阴视察时,曾提出“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口号,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民国1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从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园”的名称。现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塔,为民国25年南菁、励实两校学生会重建,塔高5.40米,塔座有7棵石柱穿链卫护。这座塔已安放在一个大的玻璃罩中,被保护了起来,改变了它的简小的状态,增加了现代气息。

忠邦亭

忠邦六角亭,为纪念明末江阴典史阎应元而建。他率众抗清守城81天,与城共亡。清道光年间,江苏学政姚文田手书“忠义之邦”四字,嵌于南城门上。1937年,遭侵华日军炮击,只剩下“忠、邦”两字,被移置六角亭中。现将留存的“忠、邦”两字建成碑状,既成了一景,又保存了文物。“忠义之邦”是对江阴明末81天抗清的史实的评价,江阴当时不过是座只有10余万人的小城,由于江阴多的是炮台和壮汉,所以更象是一座要塞。在清军铁骑长驱直入,各大城市沦陷之际相继,江阴6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血战81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000余人。后有对联云:“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江南一带流传着‘江阴的强盗无锡贼’的说法,也印证了这里了的民风之强悍。至今江阴人民仍以此为荣,感到骄傲。

心经碑

人文荟萃的江阴有“三奇”:千古奇人徐霞客、海内奇木红豆树和旷世奇碑心经碑。“游圣”徐霞客的“奇”在于他传奇的一生和那本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奇书——《徐霞客游记》;江阴顾山的红豆树“奇”在它是中国纬度较北的一株千年红豆树,“奇”在其它“生南国”的红豆树都是常绿乔木,而惟独它是冬季落叶乔木,“奇”在它被作为独科分支列入《世界植物大辞典》。奇人和奇树的“奇”通过资料就可以体会到,而心经碑的“奇”只有到了现场、站在它面前才能感受得到。

心经碑,为唐代异僧道松所书,碑原嵌砌在乾明广福禅寺弥勒殿大铁佛神龛后墙壁间,于明万历年间毁于大火。宋志称“观音大士木榻下,有草书心经满壁。”今碑为清嘉庆三年(1798)照摹本重刻。心经碑嵌砌在中山公园铁佛寺壁间,由6块长方形大青石拼组而成,通高2.87米,宽5.12米,上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计279字,分13行坚刻,字体为狂草,笔走龙蛇,气势恢宏,结构严谨,字形多变。其中“多”字一撇长2.07米;“声”字径横宽达55厘米,较细一笔宽仅1厘米,粗笔宽达7厘米;全文有6字一笔长度均超过2米。各字上下左右大小斜正,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书写刚劲有力,字体雄健古怪,而又婉转流畅;初看似反写,实为正书,奇妙异常。该碑不仅书法艺术高超,而且镌刻技法精湛,在光线折射下阴刻碑文却让人感受有浮雕立体之感,堪称中国现存古代碑刻之极,为我国古代书法和镌刻艺术之珍品。

千年紫藤

江阴中山公园引人注目的活文物--紫藤,粗大的枝干苍劲有力,势如盘龙虬曲,缠绕在钢架之间。这15株紫藤中有两棵相传是宋代所植,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故亦可称"寿藤",它比苏州拙政园内明代文征明手植紫藤早了将近五百年,因此更显得珍贵。白居易有诗盛赞这种植物,江阴人十分崇拜紫藤,每年的春节起都要来看紫藤,常年络绎不绝。开花的年份,在3-4月可见到别样的千年紫藤,它的根枝遒劲,虽经千年风雨却仍坚硬,开出的淡紫花朵,牵扯出满枝芳馨,因传说为僧人所栽,有人称它在“倾吐隔世的梵语”。

历史沿革

江阴中山公园原为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总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园内许多建筑物、构筑物的造型均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色。整个工程建有“荷花厅”、“永慕庐”、“学政区雕塑广场”、“中山纪念塔”和水溪项目等景观。江苏学政衙署,是科举时代主持考试秀才的官署。

官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时称万春园,是一位孙姓人家的私家园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吴良镇守江阴,则改建为吴侯官署。弘治年间,又建为巡抚行台。宋创万春园,于万寿山立万寿亭,山下立状元亭,建万寿琼楼数处,建存雪亭,赐闲堂游园,墨华榭长廊,观音殿[心经碑殿],有宋植千年紫藤,迄今1300余载,仍绿叶苍隆。

直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学政衙署从宜兴移建江阴,始称“督学察院”。明代崇祯《江阴县志》曾记载:“督学察院,在县治东,由首任学政王以宁,移文邑令许达道建造驻扎。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界广福寺,宏敞壮丽,称江南官署之冠。”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始建,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学政衙署裁撤,前后总共历时292年。学政衙署先后为各朝政权驻地。明代改为“清和园”,僻建江苏学政衙暑,树碑坊,建头门、仪门、龙门、大堂、左考棚考场,于龙门左右立钟鼓亭,生员膳食宿舍等建筑。

清代称“季园”,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292年里,明清两代有124任学政大人在此地主持了江苏八府三州的秀才考试,该园就成了学政衙署的后花园。学政王先谦监建雪浪湖,湖上架荷叶桥,湖中设喷泉,湖坡植林带,湖旁建列轴亭,船亭,于万寿山引水上山建山泉,山下依湖建一水上茶楼。

民国建博雅亭,为政府驻所,建中山纪念馆,始更名中山公园。民国元年,孙中山视察江阴,园中建有“中山纪念塔”和“中山纪念堂”,就易名为“中山公园”。辛亥革命后,后花园更名寿山公园。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10月,刚卸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全国铁路总办的职务,来视察江阴黄山炮台,进城后又在桐梓堂发表演说,要求江阴人修建马路,发展交通,引进文明,并号召“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一番话深深地鼓舞着江阴人民。为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江阴民众选择在公园的显赫位置,重建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移建桐梓堂,丰富了景点的内涵。因为有了这段渊源,也就有了从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园”。

2002年,江阴市政府投资1亿元将学政衙署遗址及其后面的中山公园扩建,更名为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即中山公园),于2003年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改为开放式公园,是一座敞开式的、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园林,增建多处建筑,添设儿童游乐场地,翻新中山纪念塔,已经成为江阴市人气较旺的“城市大客厅”。在整体规划设计时,充分挖掘了历史的文脉,遵循传统和现代相融、东西方造园艺术相结合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文化,再现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政衙署包括后花园的部分景观,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休闲的园林空间,使古代与现代两大文化景区合二为一,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一片绿洲。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