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鹊桥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虽历经风雨,民末清初其规模在苏州古城内仍为诸石拱桥之最。旧为石拱桥,建筑宏伟,为城内石桥之冠。桥旁古有乌鹊馆,故名。据民间传说,乌鹊桥与玄妙观三清殿屋脊等高。此说法虽可能有夸大,但由此亦可知乌鹊桥非同寻常了。该桥纯用武康石构成,雨后斜阳,明丹荧紫,甚为壮观。
乌鹊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两侧立面锒砌花岗石拱券石,长22米,宽13米;跨径6.5米。为不损古桥建筑风格,下半部仍保留原桥石,上半部从实情出发,铺设沥青路面、方石板人行道,花岗石贴面。桥名为书法家蒋吟秋书,仍保留在桥面上。
乌鹊桥和苏州各式大小桥梁一样,装点、美化着苏州古城,已成为旅游观光的特色景点,也是"东方威尼斯"的美丽所在,呈现着水城水乡特色。
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登高远眺,似两巨龙静卧。每当黄昏来临,乌鹊桥则又一番别样景色:月色之下,莹莹折折、通体透明、如琼雕玉凿,颇为壮观。对此,历代诗人墨客无不竞相吟咏,一抒情怀。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徐有「乌鹊桥如夕带阳」、「乌鹊桥高校秋凉」的诗句外,在「三月三日闲行」中,还有「黄鹤巷口莺欲语,乌鹊河水水欲销」佳句。对它真可谓情真意笃。宋代杨备在「上元诗」中则写道:「月明星移水照天,南飞鸟鹊影翩翩。」明人高启也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河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吟咏。
由于传说中的“乌鹊桥”是每年阴历七月七日夜晚,为了牛郎和织女难得的相会,乌鸦和喜鹊集合在银河用自己的身体排成一串搭成的桥,所以现在每年的情人节,乌鹊桥成了情人相会的地方,希望“走过乌鹊桥,永远不分开”。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三回写宋江征方腊攻打苏州时,武松在乌鹊桥斩杀三大王方貌:“乌鹊桥下转出武松,赶上一刀,略断了马脚,方貌倒颠将下来,被武松再复一刀砍了。提首级迳来中军,参见先锋请功。”
关于乌鹊桥,明诗人高启写过“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河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诗句。
唐李郢《七夕》诗云:“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宋杨备《上元诗》诗云:“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秋河织女填。”但这两首诗我觉得都是写天上的鹊桥,与苏州的乌鹊桥并不相关。(没有去考证,瞎说罢了。)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唐刘商《送女子》诗:“青娥宛宛聚为裳,乌鹊桥成别恨长。”唐宋之问《明河篇》:“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宋贺铸《减字浣溪沙》词之九:“乌鹊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
历尽沧桑的乌鹊桥,随看历史的变迁几度兴衰、几换容颜。
民国二十三年(1934)桥危,改建上部为钢筋水泥平桥,保留下部赭红桥台。桥面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石碑四块,其中两块镌修桥收支款项和《修桥记》;两块镌桥联:“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
1983年3月重建为单孔花岗石拱钢筋水泥平桥,花岗石空腹桥栏。原汉白玉石碑桥联分嵌于东面桥拱两侧。
1987年,与乌鹊桥路起再度拓宽翻新,为了不损古风,下半部仍保留原桥石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