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东海之滨的小岛。因古时岛上草木繁茂葱郁,远观如水榭,所以谓之大榭。本岛面积约30.84平方公里,其中,平地面积16.6平方公里(包括2.5平方公里海涂地),占53.7%,外围还有十三个岛屿(约5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至2002年底,总人口约2.3万人,流动人口为1.6万人。全日制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幼儿园8所,医院1所。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6.3℃,年均降水量1297毫米。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榭境域内就有先民居住生息。春秋时大榭属越国,秦时属句章县东境,唐时属鄞州鄮县,宋初属明州奉国军鄞县海晏乡。从宋朝到明朝初期,大榭岛及周边小岛始终定格为村级建制,行政上一直归定海县(即镇海县)管辖。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归定海县(舟山市)管辖。大榭,由本岛、长腰剑岛、穿鼻(古称小榭)、外神马、涂泥门岛等大小13个岛屿组成。岛中间有一主峰古称“大若山”(乾道《四明图经》),延祐《四明志》称作“大箬山”,后谐作“大榭”。全岛面积30.8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6.14公里,岛上有常住居民4万多人。当地还有大榭岛曾经飞来“十八只金麻雀”为海岛招宝的民间传说。
上世纪初以来,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的居民为了生存,修筑了和外界进行物资交流的道头。道头,顾名思义,即道路的开头或尽头。其实大榭人称的道头就是埠头或码头的近义词。道头是海岛居民与岛外交流重要的平台,大榭有近20个海边道头,如东岙道头、关外道头、北渡道头等。大榭的道头一般选择在滩涂较窄较短、旁边又有碶闸的滩涂上建造,它的好处是人们出入便捷,便于船只通航又不容易淤积。建造道头时,首先在选定的泥涂上挖出一条深、宽约3米的小河,叫做浦,把挖出来的涂泥往一旁堆成一条低矮的泥路,再在泥路临浦的一旁和涂海交界处每间隔30至40厘米打下一根松树桩,最后在泥路上铺上长2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左右的条石。
在大榭,长的道头有一百多米,短的也有几十米。单篷和手摇小船随着潮汐的涨落,驶入浦中停靠在道头的适宜位置。有时碰上农历初八、廿三小潮汛,只好泊在道头的尽头,即涂海交界处。那时上船落舱非常不方便,有时甚至有危险。而农历初一、十五大潮汛涨平时,船只沿浦而上,直至海塘边的道头石,可以很方便地上船落舱。
在上世纪,大榭与舟山的商贸往来非常频繁,因为大榭地处大陆边缘,农业相对发达,而舟山地处东海,渔业资源丰富,两地经济上互补性特别强。因此,自然形成了一条交往历史悠久的海上“商贸古道”。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每到7-9月,舟山广袤的海洋上海蜇旺发。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30年时间里,每到早稻收割后,大榭人舍不得把稻草当柴烧,在夜晚和雨天男女老少齐上阵,把稻草搓成绳,用于绑鱼货。家家户户到处都是“嗦嗦嗦”的搓绳声,草绳加工厂遍及千家万户,堍头、北渡、关外、穿别小码头每天都有大捕捞船来装草绳,近者驶往沈家门、岱山,远者驶往黄龙、泗礁等舟山海岛,以供渔民使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榭岛上百姓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经济作物———萝卜。大榭人种植的萝卜品种选用长形小萝卜,皮薄白净,肉质鲜嫩。在早稻收割后的水稻田里,种田人及时翻耕暴晒,促其风化,九月一日前后播种。入冬拔来一担担萝卜,洗净后用刀纵向切成均匀的三角形的萝卜片条,在寒风中往迎风倾斜的竹篾编织的透风物器上晾晒。
大榭地处东海之滨,海风猛烈,萝卜片条的水分大量蒸发,等到每百斤鲜萝卜片条被风吹干成15-16斤的萝卜干片条,就收到箩筐里,挑到大缸边,先在大缸底部撒上半碗盐,然后倒入一箩筐萝卜干片条(约60斤),撒上满满一碗盐(约一斤),用洗干净的脚踏实,这样一层萝卜干片条一层盐,直到把大缸踏满。第二天把踏实的萝卜干片条一箩箩取出,那时白色的萝卜干片条变成玉白色,有一股辛辣味。把早取出的装满萝卜干的箩筐放在大缸边,缸底取出的萝卜干排在最后,仍旧一箩筐萝卜干(那时约100斤)一平碗盐(约8两)依次一层一层、踏结实,过3-4天再重复翻踏一遍。那时萝卜干已显出一点淡黄色。如果要贮藏到三伏天以后,过十来天还需翻踏一次,那时萝卜干已是黄中带红的颜色。如果挖出一大把,香气扑鼻,尝一尝,咸淡适中,口有余甜,这样的萝卜干只要码放结实,上面封上盐,无论装在大缸还是小甏,过三伏天也不会变质。岛上居民用祖传的方法加工腌制的萝卜干清香四溢、味醇爽口,“大榭萝卜干”一度盛销全国,与省内著名的“萧山萝卜干”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