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立历史博物馆位于台江内海,早期是台湾最重要的经贸中心,也是台湾第一处与国际接轨的地方,台南成为台湾发展最早的地区,经过荷兰、郑成功与日本等统治,相继有亿载金城、赤崁楼、安平古堡、孔庙等历史建筑落成,因此选址於此别具意义,「台湾历史博物馆」是属於台湾人共有的历史,以庶民文化与自然连结,是馆内重要的呈现内容,不论建筑、典藏和展示品,博物馆内外都以台湾意象为出发点,例如建筑即以「渡海」、「鲲身」、「云墙」、「融合」四个台湾经历的历史过程,呈现先民渡海来台的景象。建筑结构则融合了汉人红砖合院建筑及原住民干栏、石板等建筑,充分展现民族融合的风貌。馆内设有专为小朋友打造的超大型儿童展演厅,透过活泼的互动方式呈现,主题包括时光隧道、自然台湾、农村采风及游戏童年等古早风光,让小朋友於游戏中了解台湾历史,达到承先启后的效果。
发展历史
1955年冬,依据教育部部长张其昀的构思,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筹备建立“文物美术馆”;1956年春,文物美术馆开馆,开馆时使用日治时代遗留下来的旧木楼(即原本的“商品陈列馆”)为会馆。文物美术馆开馆时,因中华民国政府拨交文物尚未到位,馆方亦无经费蒐购文物,故多半展示文物的模型或复制品,被讥为“真空馆”。1956年春,教育部正式颁令,将原河南博物馆托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代管运抵台湾的38箱文物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归还的51箱文物拨交文物美术馆典藏。
1956年7月至1957年春,文物美术馆接收原河南博物馆出土文物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归还文物。195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莅临文物美术馆,并指示文物美术馆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1957年10月10日,文物美术馆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1962年6月15日,立法院第29会期第28次院会三读通过《国立历史博物馆组织条例》;同年6月26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组织条例》公布施行,史博馆成为法定机关。1964年,史博馆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1973年后,史博馆始兴建揉合明清风格的古典式大楼建筑。
建筑布局
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个绿瓦红墙的建筑物,标准的清朝风格,没有瑰丽的装饰,朴素的风格,
国立历史博物馆在政府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捐赠下,使得该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展品更为充实。除了这些展示品之外,这里还有一处吸引人们长驻的地方,那就是四楼后头的景观休憩区,这里不只是个赏景,也是个品茗的好去处,座在窗棂旁,一大片的荷花就在眼前,一阵阵的茶香,那可真是人间的一大享受,而在国立历史博物馆舍外头,还有露天的咖啡座,这一切可以说是风雅极了。想享受一个休闲且又有知性的下午,这里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馆舍一至四楼规划成展览室,一、四楼是特展区,二、三楼为常设展览场,分别展出唐三彩和中华通史为主题的文物。
绿浪翻飞、红艳凝香的荷花池,向有“台北西湖”之称,为不辜负自然美景,馆方特将临荷花池的二~四楼后侧辟为观景休憩区,分别命名忘言轩、荷风阁、挹翠楼,参观古物走累了,可在此凭窗赏荷,幽雅的古典音乐混合着茶香,在空气中回荡。
馆藏文物
现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八万余件,以出土文物为主,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甲骨文、钱币、袍服等类,均为1956年以来部门及社会各界捐赠。
以历史文物保存、展示与介绍,尽量发挥现代的艺术文物,将历史文物宣扬到海外,吸收世界各国古今的文化艺术并加以介绍为宗旨。
设有固定性馆藏展览、特展、一般性书画及其它展览,国内外巡回展览,并设有机场画廊。
参观信息
搭联营公车1、204、268路等,在建国中学、植物园等站下车即抵。
1.公交车:1、204、630于「建国中学」站下车;5、38、227、241、243、235、295于「南昌路」站下车;罗斯福路各线路公车于「南门市场」站下车亦可。
2.捷运1.捷运至「中正纪念堂」站下车,由1、2号出口后,往回走至南海路口,沿南海路步行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