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这座被称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的艺术宫殿,其脚下的土地曾历经过无数的变迁。19世纪中叶,这里曾是当时的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的所在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大火烧毁。1898年,为了迎接巴黎万国博览会,巴黎奥尔良铁路公司向国家购买了这块地皮,修建火车站。
1898年奥塞博物馆的原址为巴黎通往法国西南郊区的一个火车站,但在1940年即已没落,闲置了约47年之后,1986年将火车站改建成奥塞博物馆。为了实现全面性的展览,该馆收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品,其他许多作品来自卢浮宫。建筑、雕塑、绘画、素描、摄影、电影、装饰艺术都在此完整的展出。
火车站由建筑师维克多·拉卢设计,不仅丰富而且大胆。他主张尊重原有的建筑结构,保留了原有的柱子,铸铁横梁以及仿大理石装潢。建成后新车站的建筑风格与对岸卢浮宫和杜乐丽宫花园的高雅格调相互照映。
工程前后历时两年,于1900年万国博览会开展前通车。在此后的近40年中,奥赛火车站是发往法国西、南部所有火车的起点站。每天从这里发出的列车多达200列。这里还曾是摄影、演出和拍卖的场所。1958年,戴高乐将军在车站酒店的节日大厅宣布准备“担负起共和国的权力”。
然而由于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火车越来越长,原长138米的车站的站台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不得已改为专营郊区火车线路。后来逐渐变成一个无人光顾的空车站,直至被废弃。这时关于如何利用这座设计精良的火车站,巴黎人提出了不少方案。
1972年,有人建议把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的支持。此后,此项方案无论是在右翼的德斯坦总统,还是在左翼的秘特朗总统在任期间,都得到了政府一以贯之的积极支持。改造工程采用了意大利女设计师奥朗蒂的设计,奥朗蒂精心分割了这个长138米,宽40米,高32米的空旷大厅。大门开在西侧,由西到东是一个长100米,高32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一间间独立的展室。两侧展室各有三层,主要陈列绘画作品。
1900年火车站刚落成时,一位名叫德塔伊的画家曾热情赞叹:这个车站多么像一个陈列艺术品的宫殿!时隔80多年后,当年的赞叹竟然成为现实。1986年12月1日,经过近8年的建设,这座焕然一新的乳白色大厦第一次打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来访者。
该馆展厅面积达4.5万平方米,收藏近代艺术品4700多件,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现有艺术收藏4千多件,其中包括绘画,雕塑,以及家具陈设等,展出面积超过4万5千平方米。
底层展出的是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有梵高,高甘,安格尔,德拉科卢瓦,莫奈等的作品。中层陈列的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其中有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
2004中法文化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中国观众首次见面的51幅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中,有38幅来自奥赛博物馆。
社会评价
奥赛博物馆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一道被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馆内主要陈列1848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西方艺术作品,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填补了法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之间的空白,使奥赛博物馆成成为联结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中间过渡。
场馆特色
奥赛博物馆的展品按艺术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设在大厅的底层、中层和顶层。
底层展出的是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有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德加、莫奈、罗丹等的作品。
中层陈列的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其中有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
顶层集中展示的是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因此,有人称之为印象主义画家的殿堂。不但内部收藏各类的艺术品,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建筑物本身也是颇有看头。它的屋顶采用玻璃,可在自然光线下欣赏艺术作品。
交通信息
RERC:Muséed'ORSAY地铁站
地铁12号线:Solférino站
公交车24、63、68、69、73、83、84和94线
馆藏文物
奥诺雷·杜米埃、米莱、居斯塔夫·库尔贝、卡伯、爱德华·马奈、克劳德·莫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埃德加·德加、保罗·塞尚、奥古斯特·罗丹、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加莱、吉玛德、拉利克、雷东、莫罗、爱德华·维亚尔、皮埃尔·博纳尔、布尔戴勒、马约尔等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馆藏之列。
奥赛博物馆的收藏博大精深,共收藏近代艺术作品4700多件,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家具、手工艺品、建筑、摄影等几乎所有的艺术范畴。其中,最负盛名的是19世纪下半叶精美的艺术收藏品。
葱头静物
简洁和谐、格调高雅,堪称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塞尚艺术的特征。
沙滩上的两个女人
油画《沙滩上的两个女人》是高更的作品,被称为“原始性的狂人”的高更(1848-1903),其艺术倾向表现出对时代文明的偏离,他像避开暗礁一样逃避现代文明的生活,并以风格化的艺术,给现代美术尤其是野兽派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逃避文明世界的侵扰,寻找新的、更原始、更真实而又更真诚的生活方式,高更浪迹天涯,他抛下家庭、孩子和工作,拒绝接受轻易可以得到的荣誉和收获,长期生活于远离人烟的太平洋小岛———塔希提岛,一直住到去世为止。
在塔希提岛上,高更发现了未经污染的自然的色彩、原始古朴的艺术,由此,高更以绝对认真的态度把这平实的形式、浓烈的色彩,画进了他的画中。这幅作品就是他来到塔希提岛不久后创作的。
高更独特的作画方法得益于日本浮世绘的启迪。具体地讲,就是用平涂的色面、强烈的轮廓线以及主观化的浓郁凄艳色彩来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显出强烈的个性。他总喜欢用深绿和桔红的对比,再加上棕绿、淡黄与黑。这种色彩的偏爱,一方面是来源于对土人生活的感受,另方面也是因为他刻意追求热烈、粗野的美。高更的画不论是形或色彩都服从于一定的秩序,服从于某种几何形的图案,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节奏性和装饰性。
梵高作品
作品:梵高的《自画像》、《向日葵》和《阿尔的教堂》激情近于疯狂的梵高(1853-1890),出生于荷兰北部的布拉班特省,是一位牧师的长子。1890年7月27日,性格孤僻的凡高在巴黎郊外田野上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凡高只活了37岁,正式创作绘画的时间不超过十年,但凡高具有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强烈热爱和细腻的情感,以及常人无法企及的敏感,因此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梵高同代的名画家里奥埃说:“他长时间地蓄意创造一种新的绘画,这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易懂的、近乎儿童画似的艺术。能够打动没有细致微妙艺术感觉的普通人们。”凡高有种特殊的嗜好———画向日葵,而且是不停地画。凡高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
1890年6月创作于阿尔村的《阿尔的教堂》,是凡高晚期的作品,当时凡高处于最艰难困苦的阶段。凡高在离开圣·雷米精神病医院后,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平静又充满幻想的岁月,但此后又陷入极度痛苦和疯狂之中。从他那浓重而扭曲的笔画、所用的厚厚的颜色可以看出他内心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几乎疯狂的戏剧感受。在凡高的眼中,天空不是宁静、清晰的,似乎是由某种奇怪的天体力量促动着;画面上,柏树长长的枝条仿佛是被扭曲了的火焰,太阳看上去随时要爆炸。画作表明了凡高对生活的悲观认识。在凡高的笔下,所有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暴力和绝望,凡高把一切东西都扭曲、变形了。
在奥赛,巴黎的赛纳河边这个十九世纪的老式车站里,有凡高神秘的小教堂,有莫奈的睡莲,有雷诺阿胖胖的女人们,有安格尔的泉,有加米勒·皮萨罗的红屋顶,有罗丹白色的地狱之门……陈列着青春艺术风格的大床,坐椅,壁炉和玻璃门厅……流淌着十九世纪的艺术潮流,充盈着十九世纪创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