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揭阳化龙桥

化龙桥,是原揭阳县历史悠久而又很有名的古桥,它位于今渔湖境内,在政府所在地附近。说它是古桥,因它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比复置揭阳县还早141年。据县志说,在官铺之左,官铺就是驿站。旧时,渔湖都有一官道,路经化龙桥,右边有一铺上村,就是当年官铺的所在地。从位置测定,现在的渔湖桥,就是当年的化龙桥。在光绪年间,便渐有人把化龙桥称为渔湖桥了。而真正改为渔湖桥的是1972至1979年间,渔湖人民公社迁来于此,成为行政中心,因此便都称为渔湖桥,化龙桥这一原名,几乎被人遗忘了。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揭阳市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揭阳市
目录

基本介绍

说它是古桥,因它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比复置揭阳县还早141年。“化龙桥”相传有黑鲤在此化龙而得名。《潮州府志》首卷有:“化龙桥,相传有鱼于此化龙,故名。”清乾隆年间修的《揭阳县志》也载:“化龙桥,在渔湖官铺之左。宋咸平二年,乡民陈翁建。长四丈,广一丈。都民有利风水者,筑路于此,行者迂之,控之府,治其罪。嘉靖戊子年,乡民共修桥岸,寻溃。万历辛亥年,知县潘应龙重建。相传有黑鲤化龙于此,故名。”

从府县志书看到:化龙桥之得名,皆因有鱼在此化龙而得名的,但鲤与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水族,怎会变化?其实,鲤化龙,是人们一种有象征意义的传说,这传说起于《山海经》,至《三秦记》便形成了“鲤鱼跃龙门”这句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吉利语。龙门,是一个峡口,在山西省河津西北,黄河流经这里,两岸峭壁对峙,形成阙门,河广又由上而下,水势直泻,是黄河三门峡之一。每年春夏季节,都有许多大鱼,以黄河鲤为多,不远万里逆流至此,争先恐后向龙门峡口跳跃,能跃上的便可化为龙。其实不然,这只是鱼类要到上游产卵之故。龙门以上的河道,支流都是水浅流缓,水草丛生,水温适宜,适合鱼类产卵子,孵育后代。等到鱼卵孵化育成小鱼之后,才又乘流来到广阔的江河,这是鱼类生活的规律,所以,它们的拼死跳跃,并非为了化龙,而是为了孵育后代。故“鲤跃龙门”只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封建社会,凭科考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一朝考中便可飞黄腾达,就如鲤跃龙门一样脱胎换骨。故而人们用“鲤跃龙门”来激励读书人。揭阳学宫大门外照壁有鲤跃龙门浮雕,更明显地是借传说来对读书人的勉励。由此,化龙桥化龙一事,并非真实。府志、县志虽有记载,但也只上传说而已。渔湖的先辈们,为这座桥起名化龙,也是借此激励后代。后来果然有了效应,从宋至清,数百年的科考,渔湖人成“龙”者比别处为多,为地方增添了光彩。还有一个问题,渔湖地方,有许多座桥,为何唯独此桥称“化龙”呢?据分析,这个地方,古时可能有些特殊的地理条件,它地处大江之滨,是一条大支流,入口后有许多小溪分流,潮水涨落,这里定有汹涌激荡之势。每年春夏之交,大雨滂沱,广阔田野之水,涌入沟渠,汇入小溪,冲进榕江,当时水猛之处,便有许多鱼类,争着涌入河口,争先跳跃,形成龙门跃鲤之势。鱼类争入溪港,跃上田间,目的是水暖杂草丛生,宜于小鱼孵化成长,繁育后代。宋时渔湖陈翁建桥时,见有鲤鱼争跃现象,为激励后代乃取名“化龙桥”。

历史沿革

化龙桥的历代变迁史,以及它的具体位置,揭阳县的一些史乘也各有记述。清代咸丰庚申年(1860)。有在城人陈启敬首出巨资修建此桥,民国七年(1918),因地震,石栏杆多处损坏,桥下水深且猛,过路行人有落水而亡者,也有人来此自杀,曾被人称“化冥桥”。后有广美村人时任县督学局长,动员其父黄就科,将准备庆祝80大寿之资用,捐出修桥。民国十六年(1935),港口村庆德善堂又发起修桥募捐,归侨林森盛捐资最多,才把化龙桥修成一座坚固、美观、安全的大石桥。

化龙桥的所在,据县志说,在官铺之左,官铺就是驿站。旧时,渔湖都有一官道,路经化龙桥,右边有一铺上村,就是当年官铺的所在地。从位置测定,现在的渔湖桥,就是当年的化龙桥。在光绪年间,便渐有人把化龙桥称为渔湖桥了。而真正改为渔湖桥的是1972至1979年间,渔湖人民公社迁来于此,成为行政中心,因此便都称为渔湖桥,化龙桥这一原名,几乎被人遗忘了。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