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正衡中学占地面积40亩,地处市区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却又闹中取静,没有紧靠马路的噪声干扰。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500人,是常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办名校。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每个教室均配有闭路电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上下式可移动防反光黑板等全套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以及现代化的微机室、科技活动室、艺体专用教室、学生作品展览室、舞蹈训练房、书画写生室、图书馆以及含标准游泳池和专业篮球场的全新体育馆等配套设施;学生公寓配有冷暖空调、热水淋浴房、独立洗手间;学校食堂可容纳全校近两千人用餐,每天能提供几十种不同品种的饭菜;超大的近6000平米的地下车库,将全校师生的小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全部放入还绰绰有余;教学楼间的花园里碧草如茵,竹木扶疏,红黄蓝紫的草花,常开不谢,市区初中校园里独一无二的几十棵高大繁茂的香樟树屹立在校园道路两旁和各个角落,四季常青,散发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轻负担,高效益”,是正衡中学最大的办学特色。
学校全方位、多层次采取措施,创设“减负”氛围:
校方自我加压:统一教案,提高效率。以备课组为单位,坚持集体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进度,资源共享,提高效率,避免恶性竞争,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编制学案,讲究实效性。数学、历史、政治学科,针对学校、学生实际,率先进行学案编制,提高教学效率。及时补差,强调针对性。老师对本班学有困难的同学,从课堂提问、作业面批、个别辅导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首开“教育开放日”,邀请家长、同行、教育专家参与、监督、指导日常教学,采纳有效信息,改进教育教学。
给学生松绑:确立“轻负高效”的保障机制,控制作业总量,规定作业时间,确保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教师占用,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自我消化的时间。分层作业,讲究有效性,首创“题溪战”,精选习题,分别梯度,允许选做,甚至允许学生讨论作业的数量和形式。变作业“霸王餐”为作业“自助餐”,营造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求知氛围。
确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正衡的育人目标是“育有灵气的新人”,通过表扬、激励、引导等多种方法,通过塑造每个学生“抬头,微笑,打招呼”的阳光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并释放其最大潜能,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激发学生的灵气、才气与潜能,全校30多个社团中,既有“明星梦工场”、“法学社”、“一剪梅剪刻社”、“新苗诗联社”等才艺展示舞台,更有生物标本制作、生物实验、神奇物理世界、趣味数学、电脑动画、电脑制图、航模制作、机器人制作、信息技术、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测量、地质考察等科技兴趣小组,通过科技社团这一平台,培育一大批小专家、小能人、小高手,营造科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
正衡中学,原名私立冠英初中,始建于1925年。之后,创校元老、常州商界名人卢正衡先生抱造福桑梓之忱,筹百年树人之计,得冠英初中校董同意,出资三万余元,创办“私立武进正衡初级中学”。1929年2月,私立正衡初中正式成立并开学。烽火岁月中,代代志士仁人不懈努力,正衡中学历尽艰辛,顽强生存。
创校初期,该校即培育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台湾第七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工业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王兆振;著名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著名农业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著名纺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航空智能材料的开拓者和结构测试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陶宝祺......
解放后,正衡中学迎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正衡中学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常州市第一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一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跻身江苏省首批95所重点中学。1980年,省政府颁发嘉奖令,表彰该校取得的办学成就。
进入新世纪,正衡发展步入快车道。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鲜明,2007年,校机器人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亚特兰大举办的FLL世界锦标赛,2006年荣获FLL欧锦赛操作冠军,是迄今为止中国青少年机器人代表队在世界比赛中获得的最好荣誉;艺术教育独领风骚,民乐团多次受邀出访美国、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曾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社团(唯一的中学生社团),获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一等奖;校女子排球队、田径队在常州市独占鳌头,无人能敌;校健美操队扬威石城,蝉联江苏省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曾获得北京奥运会啦啦操现场表演资格;社会满意,声誉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