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尧头黑瓷

尧头黑瓷是陕西省澄城县的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尧头黑瓷以其造型稚朴、古拙,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而著称。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
分类
黑瓷
产地
陕西省澄城县
产地
陕西省澄城县
目录

基本介绍

尧头黑瓷以其造型稚朴、古拙,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而著称。器皿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布局疏简不拘。

器物装饰常采用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刻画花等。其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

地域产地

陕西省澄城县。

产地环境

尧头黑瓷产自陕西省澄城县,澄城县属渭北黄土台原一部分,地貌以黄土原为主体。黄龙山横亘北部边界,洛河从西南流经,支沟流贯原体,并成为与东西邻县的天然分界。

总体上,地形北高南低,海拔1285—470米,全县地貌可分低中山、山前洪积裙、黄土原及河谷四种类形。

澄城县地处温暖带半干旱气候区,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由于冷热、干湿交替进行,特别是高温、高湿同期,引起土壤形成过程中石灰的淋溶与淀积,粘化作用及有机质的积累,形成了本县地带性土壤——褐土。

据澄城县农业区划办公室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全县土壤共分7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47个土种,适宜制作黑瓷。

历史渊源

尧头黑瓷是陕西渭北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

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

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绪三年(1877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

民国十五年(1926年),《澄城县志》记述,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澄城县黑瓷企业9家,其中文化企业2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0余人。

产品荣誉

2015年0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尧头黑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尧头黑瓷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现辖行政区域。

原料

坯料:原料100%采用产地范围内的粘土类矿物质。

釉料:产地范围内原生态黄土,Fe2O3含量要求在3.5%至4.8%之间,K2O、Na2O、CaO、MgO总含量≥13.5%,经水簸后使用。

工艺流程

原料加工→成型→施釉→装饰→烧成。

关键工艺要求

原料加工:

坯泥:球磨或耙泥法,细度要求过180目筛。

釉料:球磨法,细度要求过220目筛。

成型:

手拉坯成型:手工揉泥,泥料含水量要求23%至30%之间。

注浆成型手工装饰:泥浆含水量控制在30%至35%之间,比重(密度)为1.5至1.65。

施釉:

浸釉法:将晾晒后的陶坯用手工全部浸入釉浆中,使之附着一层釉浆,施釉浓度控制在1.5至1.7。

浇釉法:用专用的壶或舀子将釉浆均匀地浇到坯体上,浓度要求在1.65至1.75。

装饰:采用刻、划、剔、堆等。

烧成:烧成温度1250℃至1280℃。

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釉面乌黑发亮,釉色光润、釉质饱满。

专用标志使用

尧头黑瓷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澄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

尧头黑瓷的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