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丁属于海鲜,是生活在海滩中的螨形生物。泥丁是一种长得像沙虫,又比沙虫小一点的动物,泥丁,又叫泥虫或土钉,生长在靠海附近开岔的咸淡水交界处的泥塘或海边烂泥里,所以还有个别名叫泥虫。泥丁颜色灰暗,不是未洗净的沙虫,主要分布于广东湛江市以及广西北海市等两广沿海地区。
泥丁整年都可采挖,尤其是到了重阳,秋高气爽季节,个体较大,海边人成群结队下滩采挖用来做美味食材。凭着滩面留下的小虫孔,用特制的三角形虫锄,翻开表层的泥土寻找带粉青色泥土的虫道,轻轻浅挖,就可采挖到泥丁。
属环节动物门、星虫纲,体长约10厘米,呈圆筒状,像似钉子,前端较细、表皮灰黑,故此当地人称之为“土钉”,又称“泥丁”或“土笋”或“泥虫”。土钉表皮生有无数细少突出小乳头,长着能翻出的长吻,口位于吻的前端,有许多细小的触指,伸展在泥面摄食腐殖质泥时,翻出的长吻如盛开的花朵呈星状,一遇惊动就会马上缩回泥穴中。
1、形状有区别
泥丁和沙虫的形状有些不同。泥丁也叫泥虫和土钉钉,外形矮胖,圆尖,从里到外都是泥巴,有很浓的土腥味。但是沙虫不一样,沙虫又名方格星虫,比泥虫更细更长,体长约10-20厘米,它们是无毛的,皮肤呈方形排列,两端粗细均匀,看起来更舒服。
2、生长环境有区别
泥丁和沙虫的生长环境也不同。泥丁生活在半岛浅滩的淤泥中或海水与河水交汇处的泥塘中,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而沙虫生活在沿海滩涂,对水质和沙质要求较高。一旦被污染,泥丁和沙虫就很难生存。
3、吃法有区别
泥丁和沙虫鲜吃的花样颇多,沙虫常见清蒸或白灼,去沙煮熟后肤色纯白。泥丁则多腌吃,腌吃又分生腌和熟腌,生腌较简单,翻洗干净拌以适量蒜蓉酱即可,也有人用高度白酒稍微杀一下菌就直接放进嘴里,据说味道比熟腌更清甜,去沙煮熟后呈银白色。至于干货以煮粥或酥炸为宜。
4、口感有区别
论口感,沙虫脆嫩爽口,香甜鲜美,泥丁肉较厚实,韧而有弹性,可谓各有千秋。
5、营养价值有区别
泥丁和沙虫的营养价值也不同。泥丁适用于产妇、儿童及体弱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沙虫和海参一样,虽然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具有药食两用,但其不具体用于某些病症的治疗,而是用于日常食补。
1、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活血强身及补肾养颜等功能;
2、同时还可治疗阴虚盗汗、肺虚喘咳、胸闷痰多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
3、同时对治疗肺痨咳嗽、神经衰弱、小儿脾虚与肾亏而夜尿频繁等症均有效果;
4、加上泥丁富含蛋白质、钙和磷、铁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素有海上“冬虫夏草”之称。
腌泥丁
腌泥丁是民安镇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传统菜谱。在民安镇靠海村庄的家庭主妇都有烹制泥丁的“独家秘笈”。每年年例,我家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就是母亲亲手腌制的泥丁,入口甘鲜爽脆。童年的记忆中,泥丁总是和热闹的年例相关,母亲在柴火灶前把生活烧得火旺,把泥丁烹饪得鲜美可口,让平凡的日子多了几份滋味。腌泥丁现在成为小镇所有酒家的招牌菜,也是小镇以外的人寻找的美食目标之一。
食材:泥丁400克、蒜苗若干、蒜粒少许。
做法:
1、把泥丁用水冲洗至少五六遍,直至泥丁表面光滑,不带半点沙尘;
2、用手将泥丁拦腰掐开一道口子(现在多数人使用剪刀剪开更为方便),保持着条状;挤出内脏,再用水清洗至干净,沥干水分备用;
3、大火烧开水,快速倒入处理好的泥丁,约20秒,稍变色即捞起沥干水分,火候的把握是泥丁爽脆的关键;
4、热锅冷油,煸炒蒜粒、备好的蒜段,倒入汆水后的泥丁,猛火快速颠炒几下,调味即可出锅。
泥丁粥
做法:
1、首先用高压锅猛火滚熟生米,等米粥煮到大概八、九成熟;
2、随后把泥丁血放入小锅简单翻炒,待紫红色的泥丁血变白后,再往锅里加入煮好的米粥,大火煮开,加入其他食材。
3、有些饭店会选择加入生蚝或猪骨等其他食材,味道会更加鲜美,最后放入泥丁,再加适量盐调味。
煮粥的最关键在于对火候的把握,粥一开就得赶紧捞泥丁上来,否则泥丁就会变老变硬,没有爽脆的口感了。
活泥丁的价格每斤(约30-40条)3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