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德远堂

德远堂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也是大家认识的德远堂,另外一座在台湾,是塔下村一位台胞在台湾按照塔下村德远堂原貌建立的。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清朝)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元末明初,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基业。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特别是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造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

张氏家庙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3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现状

放眼四望,层层山岗茶园翠绿,果树飘香。1954年,塔下创办南靖第一个茶场,规划种茶种果。现在拥有茶园2000多亩,果园近千亩。年产茶叶12.5万公斤,柑桔、柿、梅等鲜果50余万公斤,收入120多万元。茶果成了塔下人日落黄金夜落银的“摇钱树”。人们走在山间,不时可听到采茶姑娘嘹亮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人笑山欢。

漳台张氏德远堂

南靖名堂

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是闽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不少台湾同胞的祖家。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张氏宗庙———“德远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德远堂”建在塔下村头的一个山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6亩左右。正门有牌楼,楼牌正面书写“张氏家庙”四个大字,背面写着“派衍西来”。步入楼牌,穿过庭院后,便是主殿,这是二进的古老建筑。前厅屋檐下两侧各有三座古代名戏人物的泥塑。过了甬道,就是“德远堂”大殿。大殿正中悬挂着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龛,排列着历代祖宗的神位。正殿两边有左鼓右钟之设。此外,还有左右各四间的厢房。

张氏族谱

“德远堂”存有《张氏族谱》一本,据传是张氏后裔张顺畴侨居新加坡时,捐资付印的,厚达500多页,图文并茂,有插图十幅,题字题词26帧,还有序文和跋文。据该族谱记载,张氏子孙至今已繁衍24代,他的第八代第四子名文羡,第十二代第二子先后移居台湾,现在台南、台中、台北、基隆、花莲等地,都有张氏的后裔。

而与塔下村联系较为密切的要数张氏第十三代世祖张石敢的后裔。

传说

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年,已是腊月廿七,张石敢家贫如洗,过不得年,就向本村一个屠户赊来3斤猪肉,议定除夕之夜还钱。除夕晚,屠户如期前来索钱,张石敢实在无钱付还,恳求延期,屠户不肯,遂把3斤熟肉从锅里拿走了,看到锅里还存有肉汤,就把草木灰撒在锅中,使肉汤不能喝。穷有穷志,张石敢决心外出谋生。于是,大年初一,张石敢辞别妻儿,只身外走,辗转到了台湾,以后在台南定居下来。

后代修葺

定居台南的张石敢子孙后裔,不忘乡情,曾经两次捐资祖籍,修建“德远堂”,并且仿照塔下的“德远堂”,在台南也兴建了“德远堂”,以资纪念。清同治九年,塔下“德远堂”第二次维修时,台南张石敢后裔得知消息,特地回故土认亲访祖,并捐资参加维修。1947年至1952年,塔下“德远堂”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次维修,时间较长。修缮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华侨、当地士绅都曾题字作诗。其中,有国民党将领、国共谈判的国民党首席代表张治中先生亲笔题写了“源远流长”四个大字;国民党将领张发奎也为此家庙题了“清河著望载祀数千,绵绵瓜瓞蔓引枝联”的对联。居住在台南的塔下人,也再次派人回来故土,捐资以助费用。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