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粄是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的一种。发源于闽西客家地区武平县、长汀、上杭一带。因旧时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包后包馅而得名。存在于闽西、粤西、赣南一带,尤其是闽西的西南一带特为流行。样子有些像广州肠粉或梅州捆粄,因此许多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其工艺和用料上并不相同。
有游记记载:
在闽西连城县,连城人把簸箕粄叫“捆粄”,说是连城的名小吃;到上杭县,上杭人把簸箕粄叫“卷筒米”,也说是上杭的名小吃。但当我说要去武平吃簸箕,两地的朋友们便都不言语了,足见武平的簸箕粄是多么地受推崇。
同许多地方一样,武平的簸箕粄大多只开早市做早点供应,过了上午10点便收市了。正因为武平有那么多家卖簸箕粄的小店,营业时间又集中限时,于是,在清晨,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赶去围住那热气腾腾的小店,或堂吃、或买回家去当早点。于是,便以小店为中心,组成了一道武平特有的晨景,这大概是宁静的小城最为热闹的一刻,别具一种古朴的风情。”
在如今的武平人心中,簸箕粄的分量也许已远远重于闽西八大干——武平猪胆干了,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后,下车第一件事便是买上簸箕粄一解心中之痒。
武平的客家人在逢年过节或粮食丰收抑或是有亲朋好友光临时都会做簸箕粄,表现出了客家人的感恩之情与好客之俗。
将大米用水浸泡上一段时间,待到松软后,磨成米浆。提前制备好馅,常见的馅有四季豆炒肉与虾仁焖茄子,每家店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馅儿。制作时舀入一勺米浆于矩形铝盘内,摇匀后放入蒸笼内。约两三分钟后将蒸盘取出,用筷子将整块已熟的粄皮划成若干部分,将准备好的馅洒在粄皮上,再卷成筒状,放入准备好的盘中。
簸箕粄制作完成之后其实就可以享用了。但是一般食用之前,爱吃香的客家人还会在簸箕粄上淋上一层葱油——过了一遍油锅的葱末,这是其他菜品所没有的一种独特吃法。有人曾经用酱油代替之,结果大大降低了其美味程度。在每家卖簸箕粄的小店中,店家还会准备免费的萝卜骨头汤或者紫菜蛋花汤或者稀粥,还有有一些特色的汤点。早餐一盘簸箕粄外加一碗热腾腾的清汤,已成为当地大部分人的早餐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