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可读1835年考中举人,由举人官伏羌(今甘肃甘谷)训导,主讲朱圉书院近十五年。道光己本科(1849)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十年职未动。1861年,丁母忧,归讲兰山书院。1865年春再入都,补原官。1872年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冬因劾成禄降三级调用。1874年返里重讲兰山书院。1876年起用为吏部主事。1879年以死谏慈禧为太皇太后而废垂帘听政殉国。有《携雪堂诗文集》,其中《携雪堂对联》部分收联87副。
人物生平
吴可读其先世为浙江处州人,明初随扈肃庄王就藩,而徙居兰州,世为耕读之家。吴可读生性颖悟好学,记忆力超常,读书常过目成诵;在刑部“治狱精敏,诵律文万千言不遗一字。”并且能诗善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乙未恩科举人。其后,为了节省往返盘费,他便寓居北京达八年之久,着意博取功名,但屡赴会试,均未考中,便以大挑举人的身分,被任命为伏羌(今甘谷县)县学训导,道光二十八年赴任,并被聘为朱圉书院山长。道光三十年,由伏羌诸生凑集路费,再赴京师会试,终于考中庚戌科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咸丰九年,分校顺天乡试,以秉公选士而闻名。次年,遭母丧,扶柩归兰,被聘为兰山书院山长。其间曾奉旨帮办甘肃团练,服阕,赴北京补原官,迁吏部郎中,转河南道监察御史。
吴可读任御史时,曾多次上疏言事,直声震动朝野。其中的两疏最为有名。当时,诸大臣针对各国使节不断要求觐见清帝的现实争论不休。先争论清帝是否应接见外使,继而又争论外使是否行跪拜礼,相持不下,历半年之久。吴可读上疏请令各国使节觐见时不必强令行跪拜礼,宜随各国礼俗以示宽大,不必争论末节小事以损害国家利益。反映了吴可读的一种不妄自尊大,平等待人的进步观点,先是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畏敌如虎,听任沙皇侵略军从伊犁长驱乌鲁木齐烧杀抢掠,而龟缩在甘肃高台不敢过酒泉一步,却纵兵诬杀良民二百余人冒功请赏,实在罪大恶极。吴可读便上疏痛陈成禄有可斩之罪十,有不可缓之势五。清廷有意庇护成禄,仅以免官监候为罢。吴可读气愤至极,“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藁街以谢甘肃百姓,然后再斩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①因言辞过于戆直,被降三级而归里。陕甘总督左宗棠却对他优礼有加,礼聘他为兰山书院山长。
光绪二年(1876年),起复为吏部主事,以尸谏直声震天下。当同治帝去世时,因无子嗣,慈禧为维护其专权,立其妹夫醇王子载湉为帝(即光绪帝),以弟继兄,以便用皇太后名义继续垂帘听政,完全出于私欲,违反体制。吴可读谏诤不听,继以自缢。他的尸谏虽然没有挡住慈禧的垂帘听政,却开创了晚清京官不避权贵,直言敢谏的风气。吴可读从政之馀,历任各地教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主讲朱圉书院时,针对甘肃文教落后的现状,从表彰乡贤的业绩着手,以克服甘肃诸生的自卑心理。为此,他给伏羌石作蜀墓撰一楹联:“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邹鲁三千而外,此间有传人。”不要说陇人只能崇尚勇猛,孔子七十二门徒中的石作蜀等三人就是陇人,从而鼓励诸生勤奋向学。他还提醒诸生注意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诸生何处觅文宗,绝妙文章到处逢。”②他还善于借用形象的事物来给诸生讲解抽象的事物。他以伏羌大像山的高低平缓阴阳向背的地势特点为喻,讲解如何妥善处理文章起承转合的章法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可读注重用言传身教来磨砺诸生的品操,使之成为刚直不阿的人才,他主讲兰山书院时的得意弟子安维峻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安维峻考中甘肃分闱后首次乡试的第一名,后任御史,以弹阔劾投降派李鸿章,权阉李莲英,语侵慈禧太后而名垂青史。
原先甘肃乡试和陕西合并举行,举院在西安。由于路途险远,费时费钱,有财力赴试的诸生只占应试的十分之二三,严重地影响了甘肃文教事业的发展。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甘肃分闱乡试,但无举院。吴可读大力协助左宗棠从各州县募集白银五十万两,建成甘肃举院,使众多的甘肃寒士能够就近赴试,从而促使甘肃各地的书院蓬勃发展,甘肃的文风也逐渐兴盛了起来。是年十月初七日是左宗棠64岁生日,但他不愿做寿,以免繁文缛礼,以静养心性。其僚属害怕触犯左氏,亦不敢提做寿之事。而吴可读常与左氏相过从,意气相得,便撰一寿联赠左:“千古文章功参麟笔;两朝开济庆洽牺爻。”左氏一见此联,为之狂喜,立即传司道各官共同欣赏,并掀然大笑:“不可负此佳联!”同僚于是大张旗鼓,登堂贺寿。左氏何以先是拒绝贺寿,后来默许贺寿呢?原来是吴可读的贺寿联起了作用。吴在上联恭维左的道德文章,可列名于孔子所撰《春秋》之类的典籍。左氏爱自比为诸葛亮,吴在下联,借用杜甫《蜀相》“两朝开济”句,赞颂左为咸丰、同治二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督抚,理应庆贺64岁生日。下联的“牺爻”,指伏牺(羲)氏所画八卦,两两相重,可演为六十四卦,以指代64岁生日。寿联不仅概括了左氏的事功,并予以高度评价,而且用典洽切,对仗相当工稳,如“麟笔”对“牺爻”之类,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因此,左氏激赏此联,大喜开怀。吴可读关爱幼小生命,抵御天花传染,倡建牛痘局。清代甘肃倘遇天花横行,除求神拜佛外,别无良方,眼睁睁听任病魔戕害儿童。吴可读抨击这种只知祈神保的愚蠢行为,宣传种牛痘可免疫的道理。他用骈文写成《创设牛痘局启》,介绍了接种牛痘法从欧洲传到广州,再传到北京,进而传到各省的经过。并说,接种疫苗后,“七朝浆足,三日苗齐”,安全可靠,以打消人们的顾虑。他建议参照北京设牛痘局的经验,先向官绅农工商募捐白银千两,购置天花疫苗,再遴选董事主持事务,延聘良医从事接种工作。兰州各界纷纷捐款,于咸丰间创设全省第一家牛痘局,为儿童的健康带来福音。
吴可读的奏章诗文联语收入《携雪堂全集》中。
吴可读尸谏
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穆宗19岁病殁,身后没有子嗣。慈禧太后不为穆宗立嗣,却把她妹妹的孩子、醇亲王之子载湉接进宫来,承接为文宗次子。这一来兄终弟及,自己仍然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穆宗的嘉顺皇后不堪凌辱,服毒自杀,满朝文武无不起戒慎恐惧之心。却有一个小官,吏部主事吴可读,在穆宗和嘉顺皇后的大葬典礼上,以死劝谏,要求将来载湉生了儿子后,仍旧承继为穆宗之子,使“大统有归”。吴可读死前,怕祸及家人,给儿子的遗书中,要他“速速出京”,然后把身上仅存的四十多两银子放在枕下,怀揣遗折,在一座叫三义庙的废寺中上吊。
吴可读“死谏”,让清流抓住了一个好题目。而且故人情深,也确实让在京的读书人兴起无限悲壮激越之思。军机大臣宝鋆,先还打算把遗折压着不报,一看清流轰轰烈烈又是设祭招魂,又是建祠立庙,一时白马素车,不晓得出了多少情文并茂的挽联,才知道硬压不行。
慈禧太后看了遗折,感动而且困惑,她想,为了一件几十年后的事,不惜赔上性命,这世上也真有这么傻的人。
我很欣赏吴可读的憨直。这也是由来已久,当年他做御史时,因为参劾一个满洲武将,也引起过极大的风波,几乎性命不保。这个满洲人叫成禄,官居乌鲁木齐提督,在任上滥杀无辜,然后虚报战功,说打了大胜仗。吴可读接到家乡人字字血泪的来信,悲愤莫名,当下上奏严劾成禄。谁知成禄神通广大,不仅军机上替他说话,连穆宗也庇护他。吴可读再次上疏,措词中大发戆劲,说是“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
穆宗大怒,认为吴可读是欺他年幼,才敢如此顶撞,非要他脑袋不可。三法司会审,刑部迎合皇帝,办了吴可读死罪,但定死罪要全堂同意,缺一不可。刑部尚书、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大理寺正卿、少卿,共计13位堂官,一个个在奏稿上画行,画到大理寺少卿王家璧,无论如何不肯下笔。就因为王家璧的持正不阿,吴可读才保住了性命。穆宗要吴可读的脑袋,吴可读却以死为他争嗣,无怪乎慈禧太后要说他“孤忠可悯”了。
以死谏言,在今人看来,未免愚蠢,但在封建社会,却是骨鲠之士立身处世的最高境界。吴可读劾成禄被充军后,当时人有《赠柳堂二十韵》,形容吴可读的风骨气概:“乾坤双泪眼,铁石一儒冠”,传诵一时。吴可读字柳堂,兰州人,曾主讲于兰山书院。他未中进士前,不修边幅,行为放浪,整日流连于陕西巷的妓院之中,因此得了个极不雅的外号,叫“吴大嫖”。当时有副对子:“余三胜重兴四喜班,吴大嫖再住九天庙”,讽刺他床头金尽,被老鸨子赶出,重回九天庙借住用功的窘况,也很有名。他一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但浪子回头,即以直声动天下,成为名士中的骨鲠之臣。不像工部尚书贺寿慈,早年清风亮节,不愿厕身于权相穆彰阿门下,晚年却弄权索贿,很不自爱。所谓“保持晚节”,即有“晚节难保”的意思,观吴可读一生,尤其发人深思。
人物故居
吴可读故居在兰州市城关区金塔巷91号。其故居坐南朝北,为典型清代兰州民居。1921年,吴可读族人出售此宅,由皋兰县兴文社赎回,补修后归兴文八社财产管理处经营。故居大门高深,门额双钩镌刻“吴柳堂先生故宅”7个隶体大字,下款镌“民国十年岁次辛酉,皋兰兴文社赎回”,均为刘尔手笔。天井呈长方形,上房及东西厢房窗大门小,正面均为木板装修,是二十世纪90年代唯一保存完好的兰州古代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