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季鸿公馆现有建筑面积约444.36平方米,是上世纪中期成都著名的新派建筑代表,处处体现出集中西建筑之长的特点。从房屋空间布局来看,它既不是中式的四合院,也不是西式的独栋小别墅,而是采用中式的正房加厢房与西式的非对称空间布局相结合。这种布局保留了部分中式建筑群的封闭与内敛,又具有西式建筑的开放特点。
两处建筑虽外形相似,结构却大不相同。靠东北方向以家人居住为主的那处,采用中式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西南方以工作和交际为主的这处,则采用西方传统混泥土石质制品与围柱式、墙柱承重式结构。时间行进至1998年,靠东北方向的那处房屋已因白蚁祸害蛀空中樑坍塌,无法复原,剩下的那处用于工作与交际的建筑,便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康季鸿公馆”。
以康季鸿多年旅居海外的经历和见识,他要修建的房屋肯定与当地有钱人修建的传统川西民居公馆大不相同。据公馆前的介绍牌记载,心中农场的两处房屋都选择了中西合璧的形式,材料大量采用川西坝子常见的小青瓦和青砖,而外形都如西式小洋楼。
上世纪30年代末,康季鸿先生在海外奋斗多年后,带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回到成都,在东门外小桥子边(如今的沙河)创建了一座经营花果、养殖、烘烤和砖瓦业的私营农场。他用自己喜爱的儿子康心中的名字命名农场,并决定在农场内修建两处房屋,其中之一便是康季鸿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