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故居项目是于去年启动,在原来老屋位置重建,由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名。草亭、水碾、泉眼……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较为准确地还原原貌,得到艾芜后代的认可。故居同时也是陈列室,陈列了作家多年来的作品、照片、手迹等。
2014年6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举行纪念当代作家艾芜110周年诞辰活动,位于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的艾芜故居同日对外开放,艾芜研究会揭牌。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生于新都区清流镇,被誉为“流浪文豪”,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行记续篇》,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他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风貌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之一,对开拓新文学创作的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艾芜原名汤道耕,出生于清末甲辰年己巳月丁卯日(1904年)、四川新繁清流场翠云村。名之所以为“道耕”,按艾芜家从湖南宝庆府武冈州转抄来的汤氏族谱韵文“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句,艾芜的辈数排行就是此句头一个“道”,属道字辈,再加艾芜历代祖先从事农耕,便取了“耕”,遂成他本名。
现在报纸说艾芜名字“由饱读诗书的祖父起的,取‘文以载道’之意,是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在文章的田地里耕耘不已”,疑有误。艾芜父亲坤字辈,祖父乾字辈,曾祖父正字辈,是按汤氏族谱韵文“世祚承宗祖,美德正乾坤,道继宽仁著”排序来的,并不由祖父乾字辈可做主。
之所以“艾芜”,是因刚写作时,受胡适影响,认为社会是大我,要爱大我,先爱小我,即取名“爱吾”;后觉此名易起误会,遂衍变为“艾芜”。这说法倒是靠谱,一因胡适的风格,二因艾芜曾向我有过透露。